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明洋

作品数:8 被引量:58H指数:4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动脉
  • 5篇冠状
  • 5篇冠状动脉
  • 3篇血流
  • 2篇蛋白
  • 2篇血管
  • 2篇血流动力学
  • 2篇体动力学
  • 2篇流体动力学
  • 2篇壁面压力
  • 1篇胆红素
  • 1篇动脉病变
  • 1篇动脉介入治疗
  • 1篇动脉狭窄
  • 1篇动脉再狭窄
  • 1篇动脉造影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心肌
  • 1篇心肌纤维
  • 1篇心肌纤维化

机构

  • 7篇郑州大学第二...

作者

  • 7篇肖明洋
  • 6篇万大国
  • 5篇宋恒良
  • 4篇张娟
  • 3篇刘淑珍
  • 2篇孙慎杰
  • 1篇董静
  • 1篇李贵琦
  • 1篇吴小朋
  • 1篇张兵兵

传媒

  • 3篇中国全科医学
  • 2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高浓度血浆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C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究血浆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C(PDGF-C)浓度变化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5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52例,以及造影结果正常的其他患者为对照组50例。冠心病(ACS和SAP)患者中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者60例,双支病变者25例,单支病变者19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各组患者血浆PDGF-C浓度。比较各组间血浆PDGF-C浓度水平,并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及绘制ROC曲线。结果ACS组及SAP组血浆PDGF-C浓度比对照组高(P<0.05)。冠状动脉多支及双支病变组血浆PDGF-C浓度比单支病变组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浆PDGF-C浓度与Gensini评分有一定相关性(r=0.21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浓度血浆PDGF-C相比于低浓度血浆PDGF-C,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增加(OR=1.006,95%CI 1.002~1.011)。血浆PDGF-C浓度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5,灵敏度为77.88%。结论高浓度血浆PDGF-C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
唐晋井晶宋恒良谢艳辉祝万杰肖明洋李贵琪万大国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GENSINI评分
AAV9介导的CTRP9过表达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纤维化的抑制作用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AAV9介导的CTRP9过表达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45只6周龄健康SD大鼠分为对照组、GFP组和CTRP9组,每组15只。GFP组和CTRP9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造模,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周后,GFP组和CTRP9组分别经尾静脉缓慢注射携带GFP和CTRP9基因的AAV9,对照组同法给予生理盐水。转染12周后检测血糖及血清CTRP9水平,进行心肌Masson染色并计算胶原容积分数(CVF)以评价大鼠心肌纤维化程度,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3组大鼠心肌TGF-β1/Smads通路中各因子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转染12周后,与GFP组相比,CTRP9组大鼠血清CTRP9上升,血糖降低,CVF也降低(P<0.05);同时TGF-β1、Smad2和Smad3 mRNA表达水平降低,Smad7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α-SMA、TGF-β1和p-Smad2/3蛋白表达水平降低,Smad7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AAV9介导的CTRP9过表达可能通过调节TGF-β1/Smads信号通路来抑制糖尿病大鼠的心肌纤维化。
肖明洋刘淑珍宋恒良谢艳辉万大国
关键词:心肌纤维化糖尿病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血浆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β2-糖蛋白Ⅰ复合物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2025年
背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控制不佳可导致心血管并发症和靶器官损伤,目前我国临床实践中对血压昼夜节律干预较少,且缺乏有效的血清学指标评估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血浆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β2-糖蛋白I(β2GPI)复合物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4年1—6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和高血压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8例为研究对象,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把研究对象分为3组:勺型组(83例)、非勺型组(83例)和反勺型组(42例)。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血糖、肾功能、肝功能、血脂、甲状腺功能、电解质、IL-6、hs-CRP、ox-LDL/β2GPI复合物等指标的检测,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最后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学处理,分析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血浆ox-LDL/β2GPI复合物水平、hsCRP、IL-6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3组患者性别、年龄、BMI、吸烟、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勺型组、反勺型组患者hs-CRP、IL-6、oxLDL/β2GPI复合物水平及颈部血管斑块占比均高于勺型组,反勺型组患者hs-CRP水平高于非勺型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s-CRP、IL-6、ox-LDL/β2GPI复合物与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均呈正相关(r=0.424、0.245、0.48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SBP(OR=1.091,95%CI=1.007~1.182)、hs-CRP(OR=5.141,95%CI=1.700~15.541)、ox-LDL/β2GPI复合物(OR=1.033,95%CI=1.023~1.044)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吕露露祝万洁肖明洋李祎珂张娟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昼夜节律超敏C反应蛋白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25
2015年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影响因素,重点探讨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成功行PCI,且在术后1年内完成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患者168例。根据随访时的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将患者分为ISR组(n=51)和非ISR组(n=117)。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冠状动脉造影特征及置入支架情况,探讨PCI患者发生ISR的影响因素。结果 (1)两组患者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复诊原因、冠心病家族史、平均年龄、BMI、ALT、AST、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尿酸(UA)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糖尿病、未规律服药、TBIL及胱抑素C(Cys 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多支血管病变发生率、病变部位、支架数量及支架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血清TBIL水平患者ISR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27,P<0.05);最低组和次低组患者的ISR发生率与最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最低=12.75,χ2次低=8.43,P均<0.008 3)。(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支架直径、TBIL及Cys C对PCI患者发生ISR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支架直径、TBIL及Cys C是PCI患者发生ISR的影响因素。行PCI后复查患者血清TBIL水平并动态监测其变化,有助于对患者ISR发生风险做出评估。
吴小朋孙慎杰张娟张兵兵肖明洋万大国
关键词:冠状动脉再狭窄胆红素
冠状动脉狭窄对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模拟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探索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血流分布与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病变的关系。方法以正常人右冠状动脉CT图像数据为基础,重建冠状动脉几何模型,人工建立狭窄程度分别为0%(正常)、30%(轻度狭窄)、60%(中度狭窄)和90%(重度狭窄)的4种血管模型,并分别构建血管血流动力学模型,最后分别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比较4种血管模型血流动力学的差别。结果通过比较4种血管模型的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可发现,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增加,狭窄远心端血流涡旋愈加明显,狭窄处血流速度以及狭窄前血管壁面压力(WP)逐渐增加,而狭窄远心端WP逐渐下降;狭窄处壁面切应力(WSS)分布一直处于高值,并且当血管狭窄程度达到中重度狭窄,狭窄远心端血管可见明显的高WSS区域,而狭窄远心端血管其他区域呈现低WSS;狭窄前后血管血流速度以及血流分布也发生了改变。结论在CT图像上,可能能较准确重建出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模型,并模拟出不同狭窄程度冠状动脉模型。中重度冠状动脉狭窄远心端血流动力学表现为明显的血流涡旋以及高WSS区域,这种血流动力学变化可能会加重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从而进一步加重血管狭窄。
谢艳辉刘淑珍宋恒良祝万洁孙慎杰肖明洋万大国
关键词:流体动力学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
冠状动脉中度狭窄进行性加重的血流动力学风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中度狭窄进行性加重冠心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表现为中度狭窄并在1年后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患者共110例。对比两次影像学结果,判断狭窄是否进一步加重(定义:狭窄加重程度>20%),并根据结果将其分为两组,稳定组(n=85)和加重组(n=25),对纳入病例的第1次血管模型进行血流动力学模拟、分析和定量计算,选择狭窄处的血流涡流数目、血流速度(V)、壁面切应力(WSS)以及壁面压力(WP)作为血流动力学测量指标,最后我们对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以及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从而确定冠状动脉狭窄加重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10例冠状动脉中度狭窄患者中随访狭窄加重的患者有25例,对比两组发现在一般指标与影像学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血流动力学指标方面,稳定组狭窄处的WP值略高于加重组[(4.78±1.29)kPa vs.(4.52±1.54)kPa],而狭窄处V值略低于加重组[(0.55±0.19)m/s vs.(0.61±0.21)m/s],但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涡流数目([1.58±0.98)个vs(.2.47±1.01)个,P<0.05]和WSS值([4.82±1.03)Pa vs(.6.77±1.51)Pa,P<0.05]均低于加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高分辨率CT图像可以准确的重建出冠状动脉的三维血管模型。在冠状动脉中度狭窄患者中,其狭窄进一步加重,可能与狭窄处更多的涡流以及更高的WSS值相关。
谢艳辉祝万洁宋恒良肖明洋李贵琦董静张娟万大国
关键词:流体动力学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
依那普利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7
2018年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联合体外反搏(ECP)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为治疗CSF提供更多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7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CSF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药物组和药物联合反搏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药物及对症治疗,药物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5 mg/d。药物联合反搏组在药物组的基础上联合ECP治疗。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观察治疗前和治疗15 d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及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功能(FMD)、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和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的校正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帧数(cTFC)、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踏车运动试验总时间。结果药物组治疗15 d后Lp-PLA2、ET-1低于治疗前,NO高于治疗前,药物组治疗6个月后cTFC低于治疗前(P<0.05);药物组联合反搏组治疗15 d后IL-6、Lp-PLA2、ET-1低于治疗前,FMD、NO高于治疗前,药物联合反搏组治疗6个月后cTFC低于治疗前,SAQ评分、踏车运动试验踏车运动试验总时间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15 d后药物组Lp-PLA2、ET-1低于对照组,FMD、NO高于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药物组cTFC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5 d后药物联合反搏组IL-6、Lp-PLA2、ET-1低于对照组、药物组,FMD、NO高于对照组、药物组,治疗6个月后药物联合反搏组cTFC低于对照组、药物组,SAQ评分、踏车运动试验踏车运动试验总时间高于对照组、药物组(P<0.05)。结论依那普利联合ECP能够改善CSF,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炎性程度、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谢艳辉刘淑珍祝万洁宋恒良肖明洋张娟万大国
关键词:冠状动脉慢血流依那普利内皮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