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淑
- 作品数:48 被引量:173H指数:8
- 供职机构:开滦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适用技术跟踪项目唐山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睡眠健康云平台智能监测分析系统的构建与评价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构建睡眠健康云平台智能监测分析系统(Sleep Intelligent monitoring and cloud platform system,SIMACPS),评价其临床应用有效性。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20年10月—2021年6月在开滦总医院神经内科睡眠监测室进行睡眠状态监测的志愿者59例,其中男35例、女24例,年龄44.2±20.6(21~83)岁。全部入选者均应用SIMACPS与“金标准”多导睡眠监测仪(Polysomnography,PSG)进行夜间22:00至次日6:00同步睡眠监测,分析两种监测方法主要技术指标结果的相关性、一致性,以及判断睡眠维持性困难、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nea syndrome,OSAHS)的准确度和特异度。结果:SIMACPS与PSG的主要监测指标中总记录时间、夜间总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NREM睡眠期时间、夜间睡眠全周期以及睡眠期平均心率,两组间均无差异性(P>0.05)。另外,两种方法监测结果的入睡后清醒时间、睡眠效率、快速眼动睡眠期时间(Rapid Eye Movement Sleep,REM)、浅睡眠期时间、浅睡眠期占比、深睡眠期占比、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均有相关性(P<0.05)。以夜间睡眠总时间>7h、7h≥~>6h、6h≥~≥5h、5h>将睡眠维持性分为4等级,两种方法分类监测结果Kappa值为0.570(P<0.001)。以PSG夜间睡眠总时间≤6h为睡眠维持性困难诊断标准,SIMACPS的灵敏度为78.4%、特异度为90.9%;以PSG夜间睡眠总时间=7h为界值将其正常人群分为良好和尚可两层次等级,SIMACPS的灵敏度为70.0%、特异度为100.0%。以PSG夜间睡眠总时间=5h为界值将睡眠维持性困难人群分为不良和差两个层次等级,SIMACPS的灵敏度为60.0%、特异度为50.0%;但取约登指数最大时的最佳时间界点为5.08h时,此时灵敏度为64.0%、特异度为100.0%,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672(P<0.001)。以AHI正常、轻度、中度、重度4等级分类诊断OSAHS,两种方法分类监测结果Kappa值为0.400,P<0.001。以PSG�
- 张萍淑徐斌徐斌赵营马英马英苗铁军元小冬
- 关键词:多导睡眠监测仪睡眠状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药物量效关系体外监测试验被引量:4
- 2000年
- 研究溶栓治疗时既可有效溶栓 ,又能避免出血并发症的有效用药剂量。方法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体外血栓模型试验 ,分别测定患者加入溶栓药物和未加药物对照状态下的模型及有关的指标 ,寻找加入溶栓药的体外血栓模型处于溶栓状态时的溶栓药物用量。结果 在脑梗死时自然状态下和生理盐水对照时体外血栓湿重较低 ,临床不宜进行溶栓治疗。当加入尿激酶进行溶栓试验时 ,体外血栓湿重在主干支梗死患者比穿通支梗死患者降低的更明显。结论 主干支梗死时对静脉溶栓更敏感 ,如果加入尿激酶初始量时 ,患者体外血栓处于溶栓状态 。
- 元小冬米振洲刘秀荣张文才袁建新王燕裴唤珍高文静葛秀风张萍淑刘月松马英
- 腔隙性脑梗死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伴抑郁的影响因素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观察腔隙性脑梗死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伴抑郁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6-2019年开滦总医院收治的114例腔隙性脑梗死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于入院后72 h之内完成核磁共振颅脑扫描,并于1周内应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情绪测评。根据SDS评定结果,选择腔隙性脑梗死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无抑郁患者69例为对照组;选择腔隙性脑梗死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伴轻度抑郁患者45例为病例组。观察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不同脑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比例特点及认知功能,运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腔隙性脑梗死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并观察临床躯体化症状表现特点。结果(1)对照组患者男53例(76.81%,53/69),女16例(23.19%,16/69);病例组男29例(64.44%,29/45),女16例(35.55%,16/45),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对照组和病例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分别为31.88%(22/69)、53.33%(24/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2)病例组患者基底节区和半卵圆中心腔隙性脑梗死灶发病率分别为80.00%(36/45)、71.11%(32/45),对照组分别为59.42%(41/69)、18.84%(13/6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1);其余脑区梗死灶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病例组注意力和计算力受损比例为88.89%(40/45),高于对照组的78.26%(54/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2.659,95%CI 1.041~6.793,P<0.05)、半卵圆中心梗死灶(OR=10.332,95%CI 4.069~26.235,P<0.01)是腔隙性脑梗死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伴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5)躯体化症状失眠和流泪的比例病例组分别为35.56%(16/45)、37.77%(17/45),均高于对照组8.70%(6/69)、2.90%(2/6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半卵圆中心
- 张萍淑赵晟娇袁建新郑慧元小冬
-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躯体化症状
- 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及其与临床疾病的关系被引量:8
- 2017年
- 突触(synapse)是神经元比较特殊的组成成分,在结构上,突触能连接邻近的神经细胞,细胞间彼此连接,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这就形成了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
- 朱旭红张萍淑程赞赞孟燕张利平元小冬
- 关键词:临床疾病
- 炎症细胞因子改变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0
- 2004年
- 元小冬侯秋霞吴寿岭裴焕珍张萍淑安新
- 关键词:脑梗死炎症因子免疫反应
- 高血压性颅内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定量脑电图特征
- 2024年
-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颅内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定量脑电图特征。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开滦总医院神经内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诊治的高血压性颅内出血患者6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30d后的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预后良好组(mRS≤2分)、预后不良组(mRS3~6分)。收集患者一般资料、qEEG监测指标〔左、右侧前额区(Fp1、Fp2)、额区(F3、F4)、中央区(C3、C4)、顶区(P3、P4)、枕区(O1、O2)、前颞区(F7、F8)、中颞区(T3、T4)、后颞区(T5、T6)的α、θ、δ、β脑波功率值。结果:高血压性颅内出血预后不良组年龄大于预后良好组,P<0.05。高血压性颅内出血预后不良组10-20导联中Fp2、F4、C4、P4、F7-8、T4导联δ脑波功率值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10-20导联中Fp1-2、F3、C3、P4、O1、F7、T3导联θ脑波功率值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10-20导联中Fp1-2、F3-4、C3-4、P3-4、O1、F7-8、T4、全脑平均慢波指数功率值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结论:高血压性颅内出血预后不良患者,定量电脑图δ、θ、全脑平均慢波指数功率值呈明显增高改变。
- 欧亚张萍淑元小冬元小冬闫翠萍李保珠闫翠萍
- 关键词:定量脑电图脑出血预后
- 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开放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 张萍淑吴小英张健陶
- 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神经病学。
立项背景:颈内动脉闭塞可引发多种类型脑梗死,认为有效减少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脑梗死发病和临床预后转归主要依赖于脑动脉侧支循环建立,颈内动脉闭塞后脑侧支循环血流动力学特征与脑缺血缺氧及脑保护...
- 关键词: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血流动力学
- 急性脑卒中患者睡眠觉醒昼夜生物节律特征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了解急性脑卒中患者睡眠觉醒的昼夜生物节律特征。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患者40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23例,年龄65.4±11.0岁;出血性脑卒中17例,年龄58.6±10.2岁。患者发病72小时内应用三轴体动记录仪,连续72小时观察日间和夜间体动状态、睡眠时间、觉醒时间、睡眠效率、睡眠周期等技术参数。以72小时的每小时活动能耗评估昼夜生物节律日间稳定性(inter-daily stability,IS)和昼夜变异性(intra-daily variability,IV)。同时,体动记录仪佩戴第二日夜间,应用多导脑电监测患者夜间睡眠质量。结果:40例脑卒中患者的日间睡眠时间219.79±122.30min、日间觉醒时间500.21±122.30min、日间睡眠效率30.53±16.95%;夜间睡眠时间302.38±125.78min、夜间觉醒时间417.62±125.78min、夜间睡眠效率42.02±17.49%。日间睡眠时间>6h/d者8例(20.00%);夜间睡眠时间<5 h/d者21例(52.50%);昼夜睡眠时间>10h/d者37例(92.50%);日间睡眠>夜间睡眠时间者11例(27.50%)。脑卒中患者的IS值为0.37±0.11、IV值为1.46±0.40。其中,缺血性脑卒中IS值为0.35±0.11、IV值为1.42±0.44;出血性脑卒中IS值为0.40±0.12、IV值为1.52±0.37,IS值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259,P=0.216),IV值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745,P=0.461)。多导脑电睡眠监测,夜间清醒期59.02±20.94%、N1期睡眠9.46±10.03%、N2期睡眠30.30±21.46%、N3期睡眠1.15±3.87%、夜间睡眠效率40.92±20.99%。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基本生物节律仍以24小时类型为主,但其日间稳定性较差,昼夜变异性较大。睡眠~觉醒昼夜节律明显异常,主要表现为以日间睡眠增多和夜间睡眠减少、睡眠质量降低为主要类型的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 张萍淑赵营赵营徐斌徐斌王京
- 关键词:脑卒中昼夜节律睡眠觉醒睡眠质量
- 视-眼动系统平衡功能检测技术对眩晕性疾病的定位诊断价值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视-眼动系统平衡功能检测技术对眩晕性疾病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开滦总医院收治的周围性眩晕患者166例作为周围性眩晕组,中枢性缺血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162例作为中枢性眩晕组,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进行视-眼动系统平衡功能检测,检测项目包括凝视试验、扫视试验、平稳跟踪试验、视动单速试验、视动正弦试验。结果 (1)凝视试验: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无一例受试者出现凝视性眼震,中枢性眩晕组患者中28例出现正中位凝视性眼震、23例出现向左位凝视性眼震、25例出现向右位凝视性眼震。(2)扫视试验:中枢性眩晕组患者水平向左、向右扫视速度,水平向左、向右扫视精准度低于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水平向左、向右扫视延迟时间长于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P<0.05);周围性眩晕组患者水平向左扫视速度、水平向左扫视精准度低于对照组,水平向左扫视延迟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3)平稳跟踪试验:中枢性眩晕组患者水平向左、向右平稳跟踪曲线增益低于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平稳跟踪左右不对称比、平稳跟踪相位差高于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周围性眩晕组患者平稳跟踪左右不对称比高于对照组(P<0.05)。(4)视动单速试验:中枢性眩晕组患者水平向左、向右视动单速眼震增益低于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视动单速左右不对称比高于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P<0.05)。(5)视动正弦试验:中枢性眩晕组患者水平向左、向右视动正弦眼震增益低于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视动正弦左右不对称比、视动正弦相位差高于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P<0.05)。结论周围性眩晕患者主要出现轻度扫视试验异常,而中枢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凝视试验、扫视试验、平稳跟踪试验、视动单速试验及视动正弦试验均会出现�
- 张萍淑侯秀香钱琳琳王京王京元小冬
- 关键词:眩晕
- 小脑在视觉P300认知电位早期成分形成中的作用
- 2022年
- 目的探讨小脑在视觉P300认知电位早期成分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经临床脑核磁共振检查均正常的志愿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Neuroscan64导联脑电采集系统进行事件相关视觉认知电位P300检测,溯源分析观察早期成分P1和N1波的移动偶极子活动源的运行轨迹和最佳偶极子活动源定位。结果视觉认知电位P300的P1和N1波溯源可释方差分别为96.78%和99.06%,分别有移动偶极子2个(命名为P1A、P1B)和3个(命名为N1A、N1B、N1C)。P1A是经左后扣带回和左、右楔前叶以及右楔叶等连接右小脑山顶、小脑舌、小脑扁桃体的信息加工过程。P1B是左舌回、左右楔叶、左右后扣带回连接左小脑山顶、左海马旁回、左颞中回的信息加工过程。P1A、P1B最佳偶极子分别定位于左、右侧后扣带回。N1A是右侧小脑下半月小叶建联两侧大脑和多个小脑部位形成的信息传导环路。N1B是左侧楔叶、楔前叶到达两侧小脑与大脑半球建联,再到右侧小脑山顶部的过程。N1C是从左海马旁回至两侧大脑半球与小脑广泛连接的传导过程。N1A、N1B、N1C最佳偶极子分别位于右侧小脑山坡、右小脑山坡中间带核外结构、左侧小脑山坡。结论视觉认知电位P300早期成分P1和N1的形成是双侧大脑半球联合小脑,特别是小脑后叶参与为主的神经网络信息传导加工过程。
- 张萍淑段丽琴王卓王卓
- 关键词:小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