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佳

作品数:10 被引量:100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农村领域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电子电信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6篇相机
  • 6篇红外相机
  • 4篇自然保护
  • 4篇自然保护区
  • 4篇保护区
  • 3篇兽类
  • 2篇物种
  • 2篇物种名录
  • 2篇国家级自然保...
  • 1篇遥感
  • 1篇遥感影像
  • 1篇移动GIS
  • 1篇日活动节律
  • 1篇生物标本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适应性
  • 1篇兽类资源
  • 1篇数据共享
  • 1篇鸟类
  • 1篇鸟类多样性

机构

  • 10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0篇李迪强
  • 10篇李佳
  • 7篇刘芳
  • 4篇李广良
  • 3篇薛亚东
  • 2篇张于光
  • 2篇王秀磊
  • 2篇卢慧
  • 2篇张宇
  • 2篇周芸芸
  • 2篇刘晓
  • 1篇冯金朝
  • 1篇丛静
  • 1篇栾晓峰
  • 1篇姜哲
  • 1篇张微
  • 1篇唐军

传媒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兽类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长江科学院院...
  • 1篇计算机应用与...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自然保护区生物标本资源共享子平台红外相机数据库建设进展被引量:5
2020年
红外相机技术在野生动物调查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发展和普及为中国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了诸多机会。为进一步推广该技术在我国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监测中的应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在自然保护区生物标本资源共享子平台增设野生动物红外相机数据库专栏,并通过门户网站"中国自然保护区生物标本资源共享平台"(http://www.papc.cn/)对外发布,向公众开放,可以随时查阅、下载信息。本文重点介绍了该平台的野生动物红外相机数据库建设进展,包括所监测的自然保护区、监测方案、数据规范存储、标准化分析、成果介绍、工作计划等内容。2010–2019年间,该平台使用红外相机调查技术在全国13个不同类型的保护地开展兽类和鸟类资源调查,累计27.25万个有效工作日,共拍摄到8.41万张独立图像,经鉴定有80种野生兽类和200种野生鸟类,并利用这些数据对野生动物行为、稀有物种探测、人为干扰,以及气候变化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下一步,子平台牵头单位将筹建自然保护地红外相机数据共享平台,制定红外相机调查设计、监测技术、数据格式等统一标准化方案,逐步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网络。
李佳王秀磊杨明伟陈大祥王晓菊罗平刘芳薛亚东李广良张于光张宇李迪强
关键词:物种名录自然保护地数据共享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分析的红腹角雉日活动节律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了解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红腹角雉日活动节律变化,为保护区珍稀雉类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2010-08—09、2011-03—09月的研究期和2013-08—2015-05的研究期,分别利用36和60台红外相机,在保护区的90和188个研究相机位点,监测研究红腹角雉的活动节律,共获得295张有效独立照片。【结果】1)红外相机的拍摄率在4—9月明显高于其他月份,5月拍摄率最高;2)红腹角雉雌性和雄性每日均只有1个活动高峰期,其中雌性出现在10:00—12:00;雄性出现在06:00—08:00;3)人类干扰活动有2个高峰期,出现在10:00—12:00和14:00—16:00;在人类活动干扰后,平均间隔10.28天±4.07天才能再次拍摄到红腹角雉活动;4)在有人类活动干扰出现的区域,红腹角雉为了避开人类活动高峰期,变成有2个活动高峰期,分别出现在06:00—08:00和16:00—18:00。【结论】初步明确了红腹角雉的活动节律和受到的人为活动干扰情况以及红腹角雉在适应人为干扰上的应对策略。
李佳刘芳李迪强徐海青蒋军
神农架川金丝猴人工补食群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被引量:4
2015年
以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川金丝猴人工补食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微卫星遗传标记对该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研究,并对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12个微卫星位点在该补食群体中共检测到50个等位基因,平均观察杂合度和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668和0.630,多态信息含量为0.442-0.696,平均0.567。亲权鉴定中共鉴定出11个父—母—子单元,各单元未有近亲繁殖的状况。亲缘系数结果显示具有亲缘关系的个体对达21.64%,群体平均亲缘系数为0.1108,现6个家庭单元中有两对候选亲本具有亲缘关系,表明该群体存在较高的近交风险。遗传多样性变化趋势的模拟结果表明,种群的数量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比较大,群体中雄雌比例也对遗传多样性的损失有影响;为避免近亲交配、保持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建议进一步做好人工补食群金丝猴的个体识别、完善家庭系谱,明确繁殖个体的遗传背景;引入一批有效的建群者来增加种群的数量及优化雄雌的比例。
周芸芸杨万吉张于光卢慧刘晓李佳周捷杨敬元李迪强冯金朝
关键词:川金丝猴微卫星亲缘关系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解译的神农架林区近30年土地覆盖动态变化被引量:2
2016年
利用神农架林区1987年、2000年、2013年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结合地面调查信息,运用ERDAS软件分别解译出这3个时期地表覆盖类型,同时对比3个时期地表覆盖类型的变化,统计分析出3个时期神农架林区森林变化面积和来源。结果显示:1987—2000年森林面积增长缓慢,净增长了14.70 km2,变化主要来自灌丛和草地的转化;2000—2013年期间森林面积增长迅速,净增长了207.49 km2,变化主要来自灌丛、草地和农田的转化。运用遥感技术连续、宏观、动态地监测神农架林区地表覆盖变化,不仅丰富了神农架林区的本底资料,同时也为生态环境监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姜哲刘芳张微栾晓峰李迪强李佳
关键词:遥感影像
利用红外相机调查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铁—军功分区兽类资源被引量:8
2016年
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铁-军功分区位于青海省玛沁、同德、兴海3县交界处的黄河干流峡谷地带(99°14′–101°13′E,34°18′–35°29′N),是一个以保护和恢复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维持和增强水源涵养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功能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7.1万ha。
李佳刘芳张宇李广良李迪强
关键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红外相机保护生物多样性
利用红外相机调查浙江省凤阳山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被引量:42
2018年
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2010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采用红外相机调查浙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凤阳山片区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调查期内共布设98个不同相机位点(45个公里网格),累计28 256相机日,共拍摄到8 208张有效独立照片,鉴定为18种野生兽类和38种野生鸟类物种,分别隶属5目12科和7目16科;家畜及家禽共5种。红外相机拍摄率最高的前5种野生动物依次为小麂(Muntiacus reevesi)(拍摄率CR=11.15)、白鹇(Lophura nycthemera)(CR=2.63)、黑麂(M.crinifrons)(CR=1.03)、野猪(Sus scrofa)(CR=0.96)、猕猴(Macaca mulatta)(CR=0.59);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6种;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易危(VN)、近危(TN)的物种分别有2、4、9种。调查中记录到倭花鼠(Tamiops maritimus)、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和丘鹬(Scolopax rusticola)等15个物种为凤阳山保护区新记录种,其中斑尾鹃鸠(Macropygia unchall)为浙江省鸟类新记录物种。此外红外相机还拍摄到大量的人类活动照片,表明当地人类活动较为严重,应加强管理。调查结果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凤阳山保护区兽类和鸟类的本底信息,为后续的保护管理和长期监测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指导。
李佳刘芳叶立新刘胜龙彭辉李迪强
关键词:物种名录
浙江龙泉发现斑尾鹃鸠被引量:6
2016年
2014年7月11日,在浙江省西南部龙泉市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梁岙村(27°54′19.30″N,119°11′6.90″E)利用红外相机(Ltl6210)拍摄到2只斑尾鹃鸠(Macropygia unchall)(图1)。
李佳叶立新李迪强刘芳刘胜龙彭辉
关键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百山祖西南部
气候变化背景下野生动物脆弱性评估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7年
脆弱性评估是研究气候变化影响野生动物的重要内容,识别野生动物脆弱性,是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关键和基础。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野生动物的脆弱性评估工作,目的是为了确定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物种和明确导致物种脆弱性的因素,其评估结果有助于人类认识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为野生动物适应气候变化保护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对野生动物而言(物种),脆弱性是物种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程度,包括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三大要素。其中,暴露度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外在因素,如温度、降雨量、极值天气等;敏感性是受物种自身因素影响,如种间关系、耐受性等;适应能力是物种通过自身调整来减小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如迁移或扩散到适宜生境的能力、塑性反应和进化反应等。对近期有关气候变化背景下野生动物脆弱性评估方法予以综述,比较每种评估方法所选取指标的差异,总结在脆弱性评估中遇到的不确定性指标的处理方法,以及脆弱性评估结果在野生动物适应气候变化对策中的应用。通过总结野生动物脆弱性评估方法,以期为气候变化背景下评估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脆弱性提供参考方法。
李佳刘芳张宇薛亚东李迪强
关键词:气候变化脆弱性敏感性
基于GIS的自然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023年
为了更好地开展自然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实现对野生动植物及植被、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等不同调查对象的本底资源数字标本信息采集,构建基于移动GIS和WebGIS技术的自然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系统。该系统在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得到了较好的应用,目前已采集保护区数字标本60 229条。结果表明,利用移动化、网格化的本底资源数字标本采集和管理模式,将极大地提高自然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丰富度,为保护区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唐军薛亚东卢慧李佳李广良毛业勇邓长胜李迪强
关键词:移动GISWEBGIS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调查神农架旅游公路对兽类活动的影响被引量:24
2015年
2010年8—9月和2011年3—9月,利用36台红外相机监测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公路对兽类活动的影响。红外相机共拍摄到有效独立照片432张,鉴定为20个兽类物种,隶属5目12科。在距离旅游公路0~300和300~600 m两区间,红外相机拍摄率发生显著性变化,拍摄率由17.52%增加到26.89%,表明兽类对公路具有一定的回避效应;旅游公路对4种有蹄类动物的昼夜活动分布影响不同,对斑羚和毛冠鹿的昼夜活动分布影响较大,而对梅花鹿和野猪的昼夜活动分布无明显影响。建议神农架保护区应该全面调查旅游公路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李佳丛静刘晓周芸芸王秀磊李广良李迪强
关键词:兽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