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申五

作品数:190 被引量:678H指数:1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4篇医药卫生
  • 23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3篇基因
  • 84篇细胞
  • 25篇肿瘤
  • 23篇白血
  • 23篇白血病
  • 19篇基因表达
  • 17篇凋亡
  • 17篇合酶
  • 16篇酶链反应
  • 16篇聚合酶
  • 16篇聚合酶链反应
  • 13篇基因治疗
  • 13篇P53基因
  • 12篇血小板
  • 12篇细胞凋亡
  • 10篇小鼠
  • 9篇血小板生成
  • 9篇血小板生成素
  • 9篇内皮
  • 8篇克隆

机构

  • 97篇北京医科大学...
  • 60篇北京大学
  • 40篇北京医科大学
  • 12篇首都医科大学...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6篇北京中医药大...
  • 4篇北京大学第三...
  • 4篇中国预防医学...
  • 4篇北京医科大学...
  • 3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军区总医...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北京医科大学...
  • 2篇同济医科大学...
  • 2篇大连市中心医...
  • 2篇北京大学口腔...
  • 1篇承德医学院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作者

  • 190篇王申五
  • 19篇陆道培
  • 16篇王德炳
  • 11篇史斌
  • 11篇陈德喜
  • 9篇马丽萍
  • 9篇曹国栋
  • 9篇杨晓林
  • 9篇徐成斌
  • 8篇吕厚山
  • 8篇潘秀英
  • 8篇闫征
  • 8篇白桃
  • 8篇陈占昆
  • 7篇伏爽
  • 7篇殷慧君
  • 7篇金坤林
  • 7篇祝学光
  • 7篇骆成玉
  • 7篇崔建英

传媒

  • 33篇北京医科大学...
  • 2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3篇中华血液学杂...
  • 10篇中华医学遗传...
  • 7篇中华医学杂志
  • 7篇中国生物化学...
  • 6篇生物化学杂志
  • 5篇中华实验外科...
  • 3篇中国动脉硬化...
  • 3篇现代口腔医学...
  • 3篇北京大学学报...
  • 3篇中华外科杂志
  • 3篇基础医学与临...
  • 2篇中国优生优育...
  • 2篇临床肿瘤学杂...
  • 2篇中国优生与遗...
  • 2篇中国综合临床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年份

  • 1篇2006
  • 4篇2005
  • 7篇2004
  • 7篇2003
  • 15篇2002
  • 21篇2001
  • 28篇2000
  • 20篇1999
  • 18篇1998
  • 15篇1997
  • 18篇1996
  • 12篇1995
  • 10篇1994
  • 5篇1993
  • 2篇1992
  • 2篇1991
  • 5篇1990
19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增敏化学发光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
<正> 分子杂交技术及免疫测定技术为检测及分析核酸和蛋白质这二种重要的生物大分子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但以往采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存在半衰期过短、污染环境等诸多不足,近几年来陆续出现了一系列非放射性标记及检测手段.本研...
杨晓林黄岚李振雪刘红王申五
文献传递
BCL—2蛋白不能抑制VP16诱导的乳腺癌细胞(Bcap37)凋亡被引量:4
1999年
目的 为了解BCL—2在Bcap37细胞表达增高能否抑制足叶乙甙诱导的细胞凋亡,把重组的逆转录表达载体pLXSN—bcl—2和pLXSN—neo转染Bcap37细胞,经G418筛选获得表达细胞(Bcap37—bcl—2,Bcap37—neo)。方法 经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bcl—2基因的表达,并用不同浓度的VP16处理两种细胞16小时,经细胞形态观察、细胞凋亡原位显示、MTT实验检测细胞的凋亡变化。结果 两种细胞的凋亡变化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BCL—2高表达不能阻滞VP16诱导的Bcap37细胞凋亡,这与我们以前所做的关于BCL—2能阻滞VP16诱导的K562细胞凋亡作用相反,推测BCL—2的抗凋亡作用可能和细胞类型有关,可能还有其它因素参与BCL—2对细胞凋亡的调节。
陈德喜马丽萍曹国栋王申五
关键词:VP16乳腺癌
增强化学发光技术的发展和在生物学与医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
1995年
增强化学发光技术的发展和在生物学与医学中的应用杨晓林,王申五,蒋中华,毕建进,马立人(北京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北京100044)编者按:本刊自1993年第二期刊登“生物和化学发光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专题以来,该技术的应用又有了许多新...
杨晓林王申五蒋中华毕建进马立人
关键词:化学发光
p53基因转导诱发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凋亡被引量:1
1999年
研究及应用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参与肿瘤治疗是基因治疗的一个重要领域。细胞凋亡相关基因中研究得最深入的是p53基因。已经有报道转移野生型p53基因抑制肿瘤细胞的体外实验,或转p53基因抑制动物体内成瘤性的实验。为进一步接近人体内基因治疗,我们采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将p53基因转导至CML细胞,初步的实验结果提示,转导的p53基因能引起白血病细胞生长抑制和凋亡。
马丽萍童春荣王申五陈德喜
关键词:P53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基因转导细胞凋亡慢性髓性白血病
腺病毒介导的LacZ基因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1
1997年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在乳腺癌细胞的转导效率及腺病毒转导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腺病毒介导的基因转导。结果:在病毒的重复感染率(MOI)为500时细胞的转导效率达到100%;不同数量的病毒转导乳腺癌细胞对癌细胞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低温冻存可使病毒的感染性明显下降。结论:腺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在乳腺癌细胞中有高的转导效率,而病毒载体本身对细胞的生长没有影响,可用作乳癌特异药物前体酶激活基因治疗的基因转移方法。
颜世庆林文玉王申五孙卫东
关键词:基因转移腺病毒基因疗法乳腺肿瘤
核酸原位杂交技术鉴定人类精子性别属性
1993年
本文采用生物素标记的Y染色体DNA特异探针与人精子核进行原位杂交。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在间接免疫荧光下显示有一黄绿色荧光点。以此鉴别人X、Y精子,计算出个体X、Y精子的比率。
张萍田新霞王申五邓庆平朱积川陆道培
关键词:原位杂交人类精子Y染色体DNA
乳腺癌中转移抑制基因nm23-H1 mRNA的表达及其缺失的研究被引量:6
2000年
郭文斌张嘉庆张春福张庆广王申五
关键词:乳腺癌NM23H1基因MRNA基因缺失
骨巨细胞瘤GCF-5抗原的cDNA克隆化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1999年
目的 GCF-5是骨巨细胞瘤(GCT)特异性单抗,其抗原是了解GCT特性的途径之一。为了利用这一途径,对GCF-5抗原的cDNA进行了克隆及表达。方法 盐酸胍和有机溶剂法提取总RNA,Oligo(dT)-Cellulose亲和层析法分离mRNA,反转录合成cDNA,用 gt11Sfi-Not表达载体构建cDNA文库,免疫学筛选并克隆GCF-5抗原的cDNA,大肠杆菌Y1089表达含GCF-5抗原的融合蛋白,细胞免疫抑制实验证实该融合蛋白含有GCF-5抗原成分。结果 经Oligo(dT)-Cellulose亲和层析法分离的mRNA,浓度达20.56μg/ml,OD260/280比值为1.869,经反转录所得的cDNA产物从数百到数千bp之间,产物完整;构建的 gt11Sfi-Not载体经体外包装后均呈无色透明噬斑,用抗体筛选出了一阳性噬斑,重复克隆化所得噬斑均可被抗体染色;该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Y1089,分别于32℃与42℃培养,选出溶源菌,IPTG诱导融合蛋白,SDS-PAGE显示稍大于正常β-半乳糖苷酶的融合蛋白带,与融合蛋白预孵育后的抗体所做细胞免疫化学染色不显色。结论 构建了完整的GCTcDNA文库;?
任侠飞冯传汉王申五周柔丽
关键词:巨细胞瘤骨肿瘤单克隆抗体CDNA
脆性X综合征3个家系的基因诊断被引量:2
1996年
采用快速毛细管PCR非同位素检测及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对3个脆性X综合征家系18名成员进行了基因型鉴定,其检出全突变患者4例,前突变女性携带者4例及正常男性传递者(NTMs)2例,结果显示直接基因诊断方法较细胞遗传学检查更灵敏,对3个家系进行系谱分析证实其遗传特点符合Sherman推论及Smiths的观察,同时提供了一种更加快速筛查脆性X综合征的非同位素PCR诊断方法。
金润铭杨爱德费洪宝何美娟赵萍王申五杨晓林
关键词:脆性X综合征家系基因诊断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53基因的点突变被引量:2
1998年
应用双脱氧指纹图(dideoxy fingerprinting,DDF)技术对不同临床分期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24例骨髓细胞的p53基因的5,6,7,8外显子进行了点突变筛查分析,并用DNA测序技术对筛查到的突变进行确证。结果发现:慢性期20例中未检测到p53基因点突变;加速期3例中有1例在p53基因的第5外显子发生了错义突变,而该病例在慢性期并未发现相同位点的突变;急变期1例p53基因的第6外显子发生了错义突变。结论提示,p53基因的突变可能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从慢性期发展到加速期和急变期的临床进程有关。
李延春王申五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53基因基因突变点突变DNA序列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