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贺
- 作品数:7 被引量:32H指数:2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吉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吉林省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诊疗进展被引量:1
- 2015年
- 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LPD)是一种极罕见的良性肿瘤,因其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很难在术前明确诊断。临床极为罕见,到目前为止文献报道不足200例。LPD好发于生育期女性,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雌激素刺激有关。但由于近年来腹腔镜手术及粉碎器的广泛应用,医源性LP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终止或减少雌激素接触是治疗LPD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国内外报道的LPD患者的发病机制、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结合文献对LPD的诊疗进展分析如下。
- 王贺林萍吴琦王飞付潆苇崔满华
- 关键词:生育期女性诊疗进展多发性平滑肌瘤子宫肉瘤
- microRNA-145的表达量对子宫颈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究microRNA-145(miR-145)的表达量对Hella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室连续传代培养的Hela细胞分为两组:转染miR-145的实验组和转染miR-145模拟物的阴性对照组,进行肿瘤细胞侵袭实验及肿瘤细胞迁移实验,分析miR-145的高表达与Hela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关系。结果 miR-145在Hela细胞中高表达,与Hela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的降低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miR-145在宫颈癌发展过程中可以抑制宫颈癌细胞的侵袭、迁移。可用作宫颈癌的基因靶向治疗及预后的评测指标。
- 周顺卿韩丽英王贺王玲路雪赵琳
- 关键词:HELA细胞子宫颈癌迁移
- 微小RNA与宫颈癌相关性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7年
- 宫颈癌是原发于子宫颈的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排第2位,病死率排第4位,是女性较为常见的死因,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出现年轻化的趋势悼。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和生命。microRNAs(miR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具有调控功能的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s,
- 林萍王贺王丹阳李荷莲韩丽英韩丽英
- 关键词:MIRNA宫颈癌
- miRNA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
- 2015年
- 卵巢癌在妇科恶性肿瘤致死因素中居首位,上皮性卵巢癌(EOC)为最常见的卵巢癌〔1〕。因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方法,其确诊较晚,预后较差。超过70%的EOC患者出现特异性症状或者被诊断时已到EOC晚期〔2〕。因此急需一种能够特异性诊断EOC和评价EOC预后的生物学标记物。尽管近些年来手术方法和化疗药物对EOC治疗有很大提高,但是晚期患者诊断后的5年生存率仅为30%〔3〕。
- 王贺武文华周顺卿林萍路雪韩丽英
- 关键词:上皮性卵巢癌早期诊断方法特异性诊断铂类药物致死因素肿瘤抑制作用
- 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卵巢癌的相关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6年
- 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在自身免疫疾病的研究中备受关注,作为肿瘤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其对肿瘤的治疗及预后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卵巢癌作为女性生殖器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早期不易发现,晚期病例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 武文华王贺崔满华
- 关键词:调节性T细胞卵巢癌肿瘤免疫
- miR-145对宫颈癌HELA细胞侵袭转移作用的影响及分子机制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miR-145对宫颈癌HELA细胞侵袭转移的机制,寻求宫颈癌治疗的新途径。方法构建载体验证miR-145与靶基因MUC1的互补作用,利用稳定表达miR-145的HELA细胞,揭示miR-145与MUC1及上皮间质转化(EMT)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宫颈癌细胞可能的侵袭转移方式。结果 miR-145模拟物与报告载体共转染293T细胞后,荧光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miR-145模拟物与突变载体共转染293T细胞后,荧光表达量无明显改变,P>0.05。E-cad蛋白表达在miR-145未处理的各组HELA细胞中均低表达;在miR-145-CMV-RFP-HELA细胞系中E-cad的表达显著增强。结论 miR-145在宫颈癌中起到抑癌基因的作用,miR-145对宫颈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存在负性调控作用,miR-145通过MUC1作用于EMT。
- 王玲吴晓彤王贺韩丽英
- 关键词:宫颈癌MIR-145MUC1EMTE-CAD
- 妊娠32~33^(+6)周未足月胎膜早破新生儿结局的影响因素被引量:20
- 2016年
- 目的探讨妊娠32~33^(+6)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潜伏期、羊水剩余量[羊水指数(AFI)]、促胎肺成熟时间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5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妊娠32~33^(+6)周PPROM孕妇84例。按胎膜早破潜伏期长短分为两组,分别为≤72 h组51例(A组)和>72 h组33例(B组);按胎膜早破潜伏期长短和分娩前羊水剩余量AFI分为4组,分别为潜伏期≤72 h,AFI≤5 cm组24例(C组),AFI>5 cm组27例(D组);潜伏期>72 h,AFI≤5 cm组10例(E组),AFI>5 cm组23例(F组)。按分娩前使用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时间分为两组,分别为<48 h组48例(G组)和≥48 h组36例(H组)。按对各组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新生儿脑损伤包括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H-IVH)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A组的剖宫产、新生儿窒息、NRDS、新生儿脑损伤的发生率均高于B组,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低于B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130、0.885、1.198、0.340和1.447,均P>0.05);C组的NRDS、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发生率均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212、10.537,均P<0.05);E组的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发生率高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05,P<0.05);G组的NRDS发生率高于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1,P<0.05)。2二项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分娩前羊水剩余量AFI≤5 cm(OR=7.848)、潜伏期>72 h(OR=2.986)是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但分娩前羊水过少影响更为显著。结论妊娠32~33^(+6)周PPROM的羊水过少与潜伏期缩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发生率增加有关;潜伏期延长至72 h后,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发生率有所增加;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完成可以降低NRDS的发生率;故在妊娠32~33^(+6)周PPROM后,尽量完成促胎肺成熟,在期待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母儿情�
- 吴琦杨淑莉王聃颖王贺崔松花
- 关键词:未足月胎膜早破潜伏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