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晓丽

作品数:9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羊肺炎
  • 6篇原体
  • 6篇支原体
  • 6篇绵羊
  • 6篇绵羊肺炎
  • 6篇绵羊肺炎支原...
  • 5篇杂交
  • 5篇盘羊
  • 4篇杂交羊
  • 4篇上皮
  • 4篇细胞
  • 4篇克隆
  • 4篇巴什拜羊
  • 4篇鼻咽
  • 4篇鼻咽上皮
  • 3篇BPI
  • 2篇荧光
  • 2篇荧光定量
  • 2篇荧光定量PC...
  • 2篇体外

机构

  • 9篇石河子大学

作者

  • 9篇孙延鸣
  • 9篇张晓丽
  • 5篇陈冬梅
  • 5篇郭海英
  • 5篇陈凯丽
  • 4篇沈文
  • 3篇刘海燕
  • 2篇张彦兵
  • 2篇王明哲
  • 1篇杜智慧

传媒

  • 3篇中国预防兽医...
  • 2篇畜牧与兽医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畜牧兽医学报
  • 1篇石河子大学学...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巴什拜羊重组SPLUNC1蛋白对体外培养的绵羊肺炎支原体生长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为研究重组巴什拜羊短腭、肺及鼻咽上皮克隆1蛋白(rSPLUNC1)对体外培养的绵羊肺炎支原体(MO)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同浓度(10μg/mL、20μg/mL及40μg/mL)的rSPLUNC1添加于MO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并采用平板菌落计数和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其对MO的增殖水平。结果显示:平板菌落计数中,3个rSPLUNC1浓度组菌落数分别比对照组减少37.25%(p<0.01)、48.74%(p<0.01)及67.23%(p<0.01);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2 h后实验组MO 16S rRNA拷贝数降低,4 h时拷贝数最低,3个rSPLUNC1浓度组的拷贝数比对照组降低2.96%(p>0.05)、92.57%(p<0.01)、93.75%(p<0.01)。研究表明,rSPLUNC1对体外培养的MO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张晓丽高宝德刘海燕张彦兵孙延鸣
关键词:巴什拜羊绵羊肺炎支原体荧光定量PCR
绵羊感染支原体后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BPI)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被引量:1
2015年
为了检测巴什拜羊和盘羊杂交羊在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MO)前后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BPI)表达水平的变化,对试验羊攻毒MO,在感染前(第0天)及感染后的第2、5、7、14及21天,颈静脉采血分离中性粒细胞,采用Real-time q PCR方法检测BPI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感染后第5天,2组BPI相对表达量升高。巴什拜羊BPI持续升高,杂交羊在第7天表达水平最高,在14-21天则逐渐降低。在第7天,巴什拜羊高于杂交羊(P<0.05),在第14-21天,巴什拜羊极显著高于杂交羊(P<0.01)。说明绵羊感染MO后初期BPI有明显升高趋势,在后期巴什拜羊和杂交羊的BPI变化有差异,这对研究支原体肺炎发病机理提供参考。
郭海英王明哲陈冬梅陈凯丽高宝德张晓丽孙延鸣
关键词:绵羊肺炎支原体REAL-TIME
巴什拜羊重组BPI蛋白的体外功能检测被引量:1
2015年
研究巴什拜羊重组杀菌性/通透性增加蛋白(recombinant bectericidal/permeability increasing protein,rBPI)的体外生物学特性。向体外培养的鼠脑内皮细胞MBECs(mouse brain endothelial cell)中加入rBPI,利用Annexin V FITC/PI染色法在荧光显微镜下鉴定凋亡细胞,再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DNA ladder,以检测rBPI诱导MBECs凋亡的作用;在体外培养的绵羊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ovipneumoniae,MO)中加入rBPI,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rBPI对MO的抑制作用;在体外培养的大肠杆菌中加入rBPI,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rBPI的抑菌作用;在体外培养的绵羊中性粒细胞中加入MO,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BPI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Annexin V FITC/PI染色法可观察到凋亡早期细胞呈绿色,凋亡晚期或死亡细胞呈红色,在540nmol/L rBPI浓度诱导作用下可见清晰的DNA ladder条带;rBPI作用于MO3h时,MO16Sr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0、40和80mg/L的rBPI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均能够显著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P<0.05);绵羊中性粒细胞受到MO感染后3h和4h时表达BPI mRNA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陈冬梅沈文刘恺郭海英张晓丽陈凯丽孙延鸣
关键词:巴什拜羊体外功能绵羊肺炎支原体大肠杆菌
盘羊与巴什拜羊杂交后代SPLUNC1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2016年
为了克隆盘羊与巴什拜羊杂交后代短鄂、肺及鼻咽上皮细胞克隆1(SPLUNC1)基因cDNA全长序列,本研究根据GenBank上已公布的牛、山羊的SPLUNC1基因序列来设计简并引物,以盘羊与巴什拜羊杂交F1代为材料,克隆出盘羊与巴什拜羊杂交后代SPLUNC1基因的片段序列,再利用RACE法克隆其SPLUNC1基因3′端和5′端,测序后拼接获得SPLUNC1基因全长cDNA序列。结果显示,盘羊与巴什拜羊杂交后代SPLUNC1基因的cDNA全长为1117 bp,5′非编码区(UTR)为84 bp,3′UTR为265 bp,开放阅读框(ORF)为768 bp,编码255个氨基酸。预测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等电点5.006,分子量26.57 kDa。系统进化分析表明,盘羊与巴什拜羊杂交后代SPLUNC1氨基酸序列与绵羊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本研究克隆了盘羊与巴什拜羊杂交后代SPLUNC1基因全长cDNA序列,为后续深入研究该杂交后代SPLUNC1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高宝德张晓丽沈文孙延鸣
关键词:CDNA末端快速扩增
杀菌性/通透性增加蛋白对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的盘羊杂交羊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为研究重组杀菌性/通透性增加蛋白(r BPI)对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MO)后的盘羊杂交羊的细胞因子变化情况,本研究以6只巴什拜羊为A组,12只盘羊杂交羊随机分为B和C两组,全部人工感染MO(ccu=106),感染4 d后C组每天肌肉注射r BPI 150 mg/只,A和B组注射生理盐水,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及ELISA检测实验羊不同时间外周血中BPI、IL-1β、IL-4及IL-6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B对照组死亡率为33.3%。BPI的表达水平在感染后第7 d,C组显著低于A和B组(p<0.05),第14 d^21 d C组极显著高于B组(p<0.01),而在第7 d^21 d,A组极显著高于B组(p<0.01)。IL-1β表达水平在感染后第7 d^21 d,C组极显著低于A和B组(p<0.01),第21 d,A组显著低于B组(p<0.05)。IL-4的表达水平在感染后第7 d^21 d,C组极显著高于A和B组(p<0.01),第14 d^21 d,A组显著高于B组(p<0.05)。IL-6表达水平在感染第14 d^21 d,C组极显著低于A和B组(p<0.01),A组显著低于B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r BPI对感染MO后的盘羊杂交羊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郭海英沈文陈冬梅陈凯丽高宝德张晓丽孙延鸣
关键词:绵羊肺炎支原体ELISA荧光定量PCR
重组SPLUNC1抑菌及调节NE活性的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为研究重组绵羊短腭、肺及鼻咽上皮克隆1蛋白(rSPLUNC1)的抑菌活性及对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活性的调节作用,本实验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rSPLUNC1对巴氏杆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显色底物检测法测定rSPLUNC1对NE活性的调节作用。抑菌检测结果表明10μg/mL、20μg/mL、40μg/mL rSPLUNC1能够极显著地抑制巴氏杆菌、大肠杆菌的生长(p<0.01),并且呈剂量效应;显色底物检测结果表明10μg/mL和20μg/mL^40μg/mL rSPLUNC1可以显著和极显著地提高绵羊肺炎支原体(Mo)感染的外周中性粒细胞NE的活性(p<0.05,p<0.01)。表明rSPLUNC1能够抑制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并提高NE活性,可能有助于机体抵御呼吸道的感染。
张晓丽高宝德刘海燕杜智慧王继雪孙延鸣
关键词:微量稀释法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
盘羊杂交羊SPLUNC1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
2017年
为构建盘羊杂交羊SPLUNC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在巴斯德毕赤酵母中表达,从盘羊杂交羊口腔上颚的上皮细胞中提取总RNA,并反转录成c DNA,以该c DNA为模板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克隆盘羊杂交羊SPLUNC1基因开放阅读框,并克隆到p PIC9K载体中,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 PIC9K-SPLUNC1,再将重组质粒电转至毕赤酵母GS115中进行表达,表达产物经Ni-NTA琼脂亲和层析纯化,并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显示,目的基因大小758 bp,重组表达质粒p PIC9K-SPLUNC1经双酶切、PCR及测序鉴定构建成功;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析,可见大小为25.96 ku的目的条带,且在72 h表达量最大;纯化后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可见大小为25.96 ku的目的条带。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真核表达系统在体外成功表达并纯化了盘羊杂交羊r SPLUNC1蛋白,为深入研究盘羊杂交羊SPLUNC1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高宝德张晓丽刘海燕张彦兵孙延鸣
关键词:融合蛋白真核表达
BPI蛋白对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的盘羊杂交羊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研究重组BPI蛋白(rBPI)对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MO)的盘羊杂交羊的免疫应答分析。将6只巴什拜羊作为A组,将12只盘羊杂交羊随机分为B、C组,全部人工感染MO,感染第4天开始,C组每天分别注射rBPI,A和B组注射生理盐水。采用ELISA方法检测试验羊不同时间血清中IL-8、IL-10、IFN-γ及TNF-α的含量。在试验结束后宰杀各组6只羊,取肺组织做病理切片,进行治疗效果评价。结果:在感染初期,3个组IL-8、TNF-α及IFN-γ含量都升高,而IL-10有降低趋势。在感染后第7天,C组IL-8浓度显著低于A组(P<0.05);在第14—21天,B组极显著高于A组(P<0.01)。在第5天,C组IL-10显著高于A组(P<0.05),极显著低于B组(P<0.01);在第14天,C组极显著低于A组(P<0.01),显著高于B组(P<0.05);在第21天,C组显著低于A组(P<0.05),极显著高于B组(P<0.01)。在第14天,C组IFN-γ含量显著高于A组(P<0.05);在第21天,C组显著低于B组(P<0.05),但极显著高于A组(P<0.01)。在感染第14天,C组TNF-α显著低于B组(P<0.05),显著高于A组(P<0.05);在第21天,C组的TNF-α显著低于B组(P<0.05),但极显著高于A组(P<0.01)。组织病理学评分结果:A组平均分为9.4,B组平均分19.9,C组平均分为12.8,B组评分显著高于A、C组(P<0.05、P<0.05)。rBPI对MO感染的杂交羊有治疗作用,对细胞因子有调节作用。
郭海英沈文陈冬梅陈凯丽张晓丽高宝德孙延鸣
关键词:杂交羊绵羊肺炎支原体细胞因子病理评分
绵羊肺炎支原体感染羊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被引量:6
2015年
为检测绵羊在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MO)前后细胞因子的含量变化情况,将6只巴什拜羊和6只盘羊杂交羊人工感染MO,在感染前后分别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IL-1β、TNF—α、IL-8、IL-10及IFN-γ含量。结果显示:两组羊在感染后IL-1β浓度均升高,第21天巴什拜羊的IL-1β含量降低,且显著低于杂交羊(P〈0.05);感染后两组的TNF—α含量逐渐升高,第14~21天巴什拜羊TNF-α含量开始下降,且第14天显著低于杂交羊(P〈0.05),第21天极显著低于杂交羊(P〈0.01);感染后第14和21天,巴什拜羊的IL-8含量开始下降,而杂交羊则继续升高,且杂交羊IL-8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巴什拜羊(P〈0.01);两组羊的IL-10含量在第5天达到最高,且杂交羊极显著高于巴什拜羊(P〈0.01),而第14和21天巴什拜羊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高于杂交羊;感染后两组羊的IFN-1含量逐渐升高,第14~21天,巴什拜羊的IFN-γ含量开始下降,而杂交羊则继续升高,第14和21天巴什拜羊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低于杂交羊。结果提示:绵羊感染MO前后细胞因子变化明显,巴什拜羊和杂交羊细胞因子变化也有差异,这对研究支原体肺炎发病机理及免疫治疗有指导意义。
郭海英王明哲陈冬梅陈凯丽张晓丽高宝德孙延鸣
关键词:绵羊肺炎支原体巴什拜羊细胞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