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欣
- 作品数:12 被引量:35H指数:3
-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特发性髁突吸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6年
- 特发性髁突吸收(ICR)是一种髁突进行性的不明原因吸收,会导致髁突体积减小、下颌升支高度降低、下颌骨顺时针旋转、前牙进行性开,形成骨性Ⅱ类高角开的不协调面型。本文将对近年来ICR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 胡欣欣朱耀旻郑苍尚
-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
- 个体化3D打印导板在成人髁突吸收伴下颌偏斜矫正手术中的运用
- 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技术研制个体化手术导板,探讨其应用于成人髁突吸收伴下颌偏斜矫正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选取10例全景片示髁突前斜面吸收及下颌偏斜患者,采集头颅连续薄层CT扫描的Dicom格式图像,分...
- 顾颖朱耀旻李馨馨何柳婷胡欣欣
- 文献传递
- 基于盘再定位原理的改良型Tw1n-block矫治器对治疗额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初步研究
- 朱耀旻顾颖胡欣欣何柳婷梁志刚
- 关键词:再定位
- 四例罕见颞下颌关节盘骨化的临床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总结颞下颌关节盘骨化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8年1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4例颞下颌关节盘骨化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2例,年龄20~55岁,平均35.5岁)进行回顾性分析,4例颞下颌关节盘骨化均在颞下颌关节手术术中发现,对2例行骨化部分切除+关节盘复位锚固术,2例行关节盘摘除+颞肌筋膜瓣置换术。通过对比手术前后患者开口度、开口时关节区疼痛视觉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得分以及MRI影像学指标,分析颞下颌关节盘骨化的病因、临床表现并评价手术效果。结果4例患者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病史均较长(平均11.5年),临床以开口疼痛、开口受限为主要症状。术前开口度为(32.1±6.1)mm,开口时关节区疼痛VAS得分为(7.3±0.4)分;MRI示所有患侧均为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髁突骨质磨损。术中可见关节盘骨化变黄,质地硬,失去原有弹性。病理检查示关节盘软骨骨化为骨样组织,镜下可见散在的骨细胞,骨细胞周围为红染的骨基质,有骨小梁形成。术后1年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好转,VAS得分为(1.7±0.2)分,开口度改善至(38.5±2.2)mm;MRI示关节盘恢复至正常位置,髁突骨质有改建。结论关节盘长期前移位可发生骨化现象。根据骨化的程度和范围,可行骨化部分切除+关节盘复位锚固术或关节盘摘除+颞肌筋膜瓣置换术,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 何柳婷何柳婷李莉玫张丹迪顾颖胡欣欣
-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盘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 改良Twin-block治疗非生长发育期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的骨性变化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改良Twin-block在治疗非生长发育期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的同时对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6年6月就诊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被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并采取改良Twin-block矫治成功的20~40岁患者26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2个月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治疗前后SNA、SNB、ANB、SN-PP、PP-MP、N-ANS、ANS-Me的变化。使用SPSS19.0软件以配对t检验方法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矫治后ANS-Me增加,且有统计学差异;SNA、SNB、ANB、SN-PP、PPMP、N-ANS治疗前后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改良Twin-block矫治器在治疗非生长发育期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的同时,会少量增加下面高,未见对颌骨生长发育产生其它影响。
- 胡欣欣朱耀旻何柳婷顾颖梁志刚郑苍尚
- 关键词:头影测量
- 深圳市109例颞下颌关节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 研究目的:通过描述颞颌关节病人群及正常人群的分布情况,对颞颌关节紊乱病可能的致病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将109例颞颌关节综合征的初诊患者纳入病例组,将患者就诊时陪同人员经检查没有颞颌关节病临床症状者42人作为对照组。根...
- 胡欣欣朱耀旻何柳婷顾颖
-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流行病学问卷调查
- 文献传递
- 颞下颌关节盘骨化现象的临床研究
- 研究目的:对罕见颞下颌关节盘骨化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研究。研究方法:对4例颞下颌关节手术中,病理结果见关节盘骨化现象的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对比术前术后张口度,张口疼痛程度(VAS指数)及MR评价手术效果。研究结果:颞下颌...
- 何柳婷朱耀旻胡欣欣顾颖梁志刚
-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盘骨化
- 文献传递
- 基于盘再定位原理的改良型Twin-block矫治器对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初步研究
- 研究目的:制备一种基于再定位原理的改良型Twin block矫治器,并评价其治疗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ADDWR)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就诊于本院口腔科的MRI诊断为颞下颌关节内紊乱...
- 朱耀旻顾颖胡欣欣何柳婷梁志刚
- 关键词:再定位
- 文献传递
- 颞下颔关节盘骨化现象的临床研究
- 何柳婷朱耀旻胡欣欣顾颖梁志刚
-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盘骨化
- 改良Twin-block 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改良Twin-block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前后关节盘形态和位置的变化。方法将2015年7月~2016年6月就诊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经临床及MRI检查诊断为单侧或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并接受改良Twin-block矫治器进行治疗者19例,共28侧关节纳入研究,治疗前后均拍摄MRI,测量治疗前后关节盘前后径、盘髁距离、盘髁角度并进行配对t检验,对治疗前后的关节盘形态进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P<0.01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9例患者28侧关节盘均存在可复性前移位,经过改良Twin-block治疗后,24侧关节盘位置恢复正常,4侧关节盘在闭口时仍处于前移位状态。治疗后关节盘前后径增加,盘髁距离、盘髁角度减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关节盘形态治疗前以V形最多(16侧),其次为双面平滑形(9侧);治疗后以双凹形(16侧)和双面平滑形(10侧)为主;治疗后关节盘形变程度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侧关节盘复位失败者,治疗前盘髁距离及盘髁角度相对较大,关节盘形变相对较重。结论改良Twin-block是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使发生移位的关节盘前后径及位置恢复,使关节盘形变减小。但对于关节盘移位及形变程度较重者,其治疗效果可能不理想,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分层研究,并延长随访时间。
- 胡欣欣朱耀旻沈佩罗晓何柳婷顾颖杨驰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关节盘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