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肥胖
  • 3篇体育
  • 3篇小学生
  • 3篇儿童
  • 3篇肥胖症
  • 3篇超重
  • 2篇体育运动
  • 2篇年级
  • 1篇电视
  • 1篇学生营养
  • 1篇学生营养状况
  • 1篇学校体育
  • 1篇饮食
  • 1篇饮食习惯
  • 1篇营养
  • 1篇营养状况
  • 1篇人体质量指数
  • 1篇睡眠
  • 1篇睡眠时间
  • 1篇体育锻炼

机构

  • 7篇北京大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作者

  • 7篇王海俊
  • 7篇李钦
  • 7篇程兰
  • 5篇高爱钰
  • 3篇吴丽晶
  • 3篇韦冬梅
  • 2篇王迪
  • 1篇王香生
  • 1篇宋逸
  • 1篇马军

传媒

  • 4篇中国学校卫生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儿童保健...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学校体育相关政策与小学高年级学生营养状况关系
2017年
目的分析学校体育相关政策与小学高年级学生营养状况的关系,为学校开展学生超重与肥胖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北京市某城区12所小学1 889名三~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测量学生身高、体重,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膳食结构以及中高等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并了解学校体育相关政策。采用多水平模型分析学校体育相关政策与学生体质量指数(BMI)Z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男生和女生BMI的Z评分分别为(0.61±1.21)和(-0.04±1.13)(t=-12.02,P<0.01)。膳食总评分男女生分别为(3.39±0.80)和(3.38±0.77)(t=-0.16,P=0.874)。男生的中高等强度活动达标率(20.28%)高于女生(11.91%)(χ~2=23.58,P<0.01)。在12所小学中,各项学校体育相关政策评分为1分的学校数目为3~10,学校体育相关政策总评分的中位数(P50)为5分。调整年龄、性别、膳食总评分和中高等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后,相比学校体育相关政策总评分≤5分的学校学生,总评分>5分的学校学生BMI的Z评分降低了-0.15(P=0.017)。结论学校体育相关政策与学生营养状况有关。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执行各项学校体育相关政策,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学生超重与肥胖。
程兰李钦王迪承钰高爱钰王海俊
关键词:体育运动营养状况健康教育
北京市某小学肥胖环境政策干预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评价北京市某小学肥胖相关环境政策干预的效果,为制定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市某小学156名三~五年级学生进行3个月的环境政策干预,干预内容包括制定学校政策、营造学校环境、开展健康教育等。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身高、体重、体脂百分比等体格检查。结果干预前学生体质量指数(BMI)为(18.22±3.40)kg/m^2,干预后为(17.89±3.33)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5,P<0.05);干预前学生体脂百分比为(38.07±0.06)%,干预后为(35.62±0.06)%,平均下降了2.45百分点(t=14.538,P<0.01);干预前学生肥胖率为12.3%,干预后为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7,P<0.05)。结论在学校采取改善肥胖相关环境政策的综合性干预措施,对儿童肥胖的防控具有较好的短期效果。
李钦韦冬梅高爱钰程兰吴丽晶王海俊
关键词:肥胖症干预性研究
北京市小学生进食行为与超重肥胖的关系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分析北京市三~五年级小学生进食行为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儿童超重肥胖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某城区12所小学三~五年级的学生1 788名,测量身高、体重,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进食行为、膳食摄入频率、身体活动情况,分析进食行为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结果男生的超重肥胖率为47.8%,女生为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54,P<0.01);男生在家吃饭时用碗大小和进食速度分布与女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75,57.33,P值均<0.01)。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中,控制年龄、性别、膳食评分、身体活动能量消耗值因素后,在家吃饭时用碗比大人小、吃饭速度比同班同性别的同学快是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55,2.50,95%CI=1.14~2.11,1.51~4.16)。结论小学生的用碗大小和吃饭速度快慢可能与超重肥胖有关。为预防和控制儿童超重肥胖,应提倡小学生和家长使用一样大小的碗,并减慢进食速度。
王迪李钦高爱钰程兰承钰王海俊
关键词:饮食习惯超重肥胖症
小学生睡眠时间和视屏时间与儿童肥胖的关联研究被引量:20
2018年
目的探讨小学生睡眠时间和视屏时间与肥胖之间的相关性,为防控小学生肥胖提供依据。方法于2013年9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于北京某城区12所小学选取三~五年级共1 889名学生并划分为肥胖及非肥胖组,问卷调查睡眠时间、视屏时间及其他肥胖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睡眠及视屏时间对学生肥胖的影响。结果 27.83%和77.08%的学生睡眠和视屏时间能达相应标准。每天睡眠时间≥9h与<9h、视屏时间<2h与≥2h的学生肥胖率分别为19.46%和25.88%、18.09%和2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3和23.35,P均<0.01)。根据睡眠时间9h和视屏时间2h两两组合进行分组,四组学生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51,P<0.01)。校正相关影响因素发现相较于睡眠时间<9h和视屏时间≥2h的学生,睡眠时间≥9h和视屏时间<2h的学生肥胖率更低[肥胖率37.25%vs 17.39%,OR=0.48(95%CI:0.28~0.81),P=0.011]。结论仅27.83%的三~五年级小学生的睡眠时间达到国家卫生要求,每天睡眠时间≥9h且视屏时间<2h的学生更不容易肥胖。在学生肥胖干预项目中应加强对睡眠及视屏时间的指导。
林力孜高爱钰王迪承钰程兰李钦王海俊
关键词:肥胖睡眠时间儿童
儿童视屏行为和家庭相关因素与儿童体重指数的关系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研究儿童视屏行为和家庭相关因素与儿童体重指数( body mass index,BMI)的关系,以及家庭相关因素如何通过影响儿童视屏行为而作用于儿童BMI。方法:选择北京市某城区12所小学7~11岁共184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测量,计算BMI。通过问卷调查学生的视屏行为时间及其相关的家庭因素。儿童的视屏行为时间是学生回忆过去7 d平均每天看电视/视频的时间和使用电脑/游戏机/iPad的时间。调查可能与儿童视屏行为相关的家庭因素,包括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视屏行为时间、父母是否告诉儿童视屏行为的不良影响、父母限制儿童视屏行为时间。由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计算得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评分。结果:儿童视屏行为时间的中位数为1 h/d,四分位间距为1 h/d。父母限制视屏行为时间〈120 min/d者与父母限制视屏行为时间≥120 min/d者相比,男生BMI降低了1.63 kg/m2(P〈0.001),女生降低了0.85 kg/m2(P=0.004)。家庭经济地位评分、父母视屏行为时间、父母是否告诉儿童视屏行为的不良影响与儿童的BMI无关。男、女生视屏行为时间在父母限制儿童视屏行为时间和男、女生 BMI 关系的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222 kg/m2(95%CI:-0.432,-0.095)、-0.187 kg/m2(95%CI:-0.507,-0.049),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13.67%、22.11%。结论:父母限制儿童视屏行为时间通过影响儿童视屏行为时间而作用于儿童BMI。家长对儿童的教育对儿童BMI的作用不如家长对儿童行为的监督。所以,在今后儿童肥胖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中,家长参与监督儿童的行为是必不可少的。
韦冬梅吴丽晶高爱钰李钦程兰王海俊
关键词:电视人体质量指数儿童行为家庭
中国9-11岁小学生体育锻炼、静态行为和超重与肥胖的关系被引量:24
2016年
目的:研究全国9-11岁小学生体育锻炼、静态行为和超重与肥胖的关系,并探索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以及各省的异质性,为预防和控制超重与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中40 692名9-11岁汉族小学生,利用学生的身高、体重数据以及体育锻炼、视屏行为以及做家庭作业的时间数据,在不同性别的学生中分析体育锻炼、静态行为与超重与肥胖的关系,并采用Meta分析检验这些相关性在各省之间的异质性。结果:男生的超重与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生(分别为27.1%和12.9%),城市学生的超重与肥胖检出率高于农村学生(分别为23.8%和15.6%),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在"好"、"中"、"差"3类经济片区中分别为22.6%,19.2%和17.5%。男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1 h的学生的超重与肥胖率高于每天体育锻炼时间〉1 h的学生,OR值为1.09(95%CI:1.02,1.17)。女生每天视屏行为时间〉1 h、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2 h是超重与肥胖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13(95%CI:1.02,1.26)、1.18(95%CI:1.03,1.35),女生每天静态行为时间〉135 min的学生超重与肥胖率较高,OR值为1.19(95%CI:1.08,1.33)。男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1 h、女生每天静态行为时间〉135 min对超重与肥胖的OR值在各省之间的异质性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生体育锻炼、静态行为时间和超重与肥胖有关,其关联存在性别差异,没有发现各省之间的异质性,未来应该针对不同性别的特点开展肥胖防控工作。
程兰李钦宋逸马军王海俊
关键词:超重肥胖儿童
小学三~五年级学生视屏行为和中高等强度活动与超重肥胖的关系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探讨小学生视屏行为时间和中高等强度活动与超重与肥胖之间的关联,为防控小学生肥胖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某城区12所小学三~五年级1 17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测量,通过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将研究对象划分为超重与肥胖组和体重正常组。问卷调查学生视屏行为和中高等强度活动,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视屏行为时间和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以及两者不同组合对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的影响。结果每天视屏时间不超过2 h组和超过2 h组的超重肥胖率分别为8.4%和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8,P〈0.01)。每天中高等强度活动达到1 h组和未达到1 h组的超重肥胖率均为10.1%(P=0.988)。将视屏行为时间和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组合后分为4组,4组的超重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18,P〈0.01),其中平均每天视屏行为时间超过2 h且中高等强度活动未达到1 h组最高(21.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天视屏行为时间超过2 h和每天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未达到1 h对超重与肥胖的交互项无统计学意义(P=0.582),两者的OR值分别为2.45,1.27。将学生视屏行为时间和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进行组合后,以每天视屏时间不超过2 h且中高等强度活动达到1 h作为参照组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同时存在每天视屏行为时间超过2 h且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未达到1 h时,对于超重与肥胖的OR值达到2.94(P=0.005)。结论三~五年级小学生视屏行为时间和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独立、联合作用于学生超重肥胖。在今后对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的预防与控制中,除关注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外,对于视屏行为同样需要合理的控制。
程兰李钦高爱钰韦冬梅吴丽晶王香生王海俊
关键词:体育运动超重肥胖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