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磊

作品数:5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哲学宗教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知觉
  • 2篇双稳
  • 2篇双稳态
  • 1篇形态测量学
  • 1篇形态学
  • 1篇异化
  • 1篇右侧
  • 1篇中介
  • 1篇中介作用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概念
  • 1篇染色
  • 1篇染色体
  • 1篇立方体
  • 1篇面孔
  • 1篇脑机制
  • 1篇脑结构
  • 1篇脑形态
  • 1篇脑形态学
  • 1篇花瓶

机构

  • 5篇西南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回龙观医...
  • 1篇重庆市北碚区...
  • 1篇琼台师范学院

作者

  • 5篇郝磊
  • 2篇邱江
  • 2篇毕泰勇
  • 1篇董奇
  • 1篇陶沙
  • 1篇秦绍正
  • 1篇陈旭
  • 1篇刘明兰
  • 1篇贺永
  • 1篇郝磊
  • 1篇谭淑平
  • 1篇位东涛
  • 1篇王勇超
  • 1篇蒙杰
  • 1篇何颖

传媒

  • 2篇中国科学:生...
  • 1篇心理学报
  • 1篇中学生物教学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16
  • 2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多种情感与认知任务驱动下大脑可泛化神经表征的发育模式
2025年
从脑智发育视角来讲,神经系统随着心理发展会产生出一系列具有功能特异化(specialization)且高度协同的模块。这些模块之间究竟如何协同支撑儿童情感与认知功能发展呢?本研究综合利用多个经典的情感与认知任务范式(含注意网络测试、情绪匹配和工作记忆任务)以及层级化(hierarchical)的多体素神经表征建模方法,重点考察7~12岁学龄儿童多元需求(multi-demand)额顶系统在情感与认知任务驱动下的通用性(task-general)作用以及分层级神经表征的组织方式。结果表明:儿童低年龄组、儿童高年龄组和成人组被试均表现出了多元需求额顶系统(包括顶内沟和额眼区域)共同参与多种情感与认知任务的现象,即跨任务共同激活;值得强调的是,学龄儿童多元需求额顶系统表现出了更低水平的跨任务神经表征可泛化性(generalizability),而作为控制分析的前扣带回、背外侧前额叶和前脑岛则没有表现出组间的可泛化性差异。我们推测多元需求额顶系统在发育中可能作为一个潜在的通用性“枢纽”,通过组构性(compositionality)的信息组织方式,实现不同任务目标驱动下分层级的神经表征与计算,进而支撑情感与认知功能随龄的发展。本研究突破了当前单任务范式视角下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框架,有望为理解跨情感与认知领域的脑智发育工作原理和开发人工智能新型算法提供新的启示。
郝磊郝磊周文龙杨杰彭思雅刘明兰刘明兰王延培谭淑平谭淑平贺永贺永陶沙董奇
双稳态知觉的脑机制被引量:1
2015年
当对视觉输入的信息有多种解释时,人们的知觉状态会在这些解释之间随机切换.目前,这种多稳态或双稳态知觉的神经机制仍处于争论之中.本研究分别以鲁宾花瓶和内克尔立方体两种双稳态图形为对象来研究双稳态知觉在大脑结构上的机制.首先,通过计算两种双稳态知觉的切换频率,发现两者切换频率之间有正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两种知觉切换频率与大脑灰质体积的相关性,发现鲁宾花瓶和内克尔立方体图形的切换频率均和右侧额下回的灰质体积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本研究表明,不同双稳态知觉之间具有共同的神经基础,这一共同的基础位于右侧额下回,支持了自上而下的加工在双稳态知觉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杜杨杨郝磊王勇超毕泰勇位东涛邱江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生物学概念建构教学
2024年
以“基因在染色体上”为例,结合深度学习与高中生物学概念建构的教学过程,展开创新式课堂教学设计,遵循前端分析、创设情境、深度加工、评价反思的教学逻辑,促进学生实现生物学概念的建构,使其成为优秀的学习者。
方莹郝磊
关键词:概念教学高中生物学染色体
艾宾浩斯错觉的脑形态学机制及其与冲动性人格的关系
2015年
艾宾浩斯错觉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大小错觉,但是对其神经机制的探索还较为缺乏.前人的研究主要应用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方法,揭示了人类初级视皮层和腹侧通路在错觉形成中的作用.至今还未有研究直接探索该错觉在大脑形态学方面的神经基础.另外,作为一种稳定的错觉现象,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也值得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从稳定的人格特征和脑形态学特征的个体差异出发,探究艾宾浩斯视错觉的神经机制及其与人格的关系.研究发现,艾宾浩斯错觉效应和左侧眶额叶及背外侧前额叶的灰质体积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艾宾浩斯错觉效应和巴瑞特冲动性人格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冲动性人格特质在左侧眶额叶灰质体积与艾宾浩斯错觉效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表明了冲动人格作为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在视错觉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首次尝试从人格和脑形态学两方面研究视错觉形成的认知神经基础,对理解视错觉的产生过程和现实意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郝磊蒙杰何颖邱江毕泰勇陈旭
关键词:中介作用
面孔相关的双稳态知觉的脑结构及功能基础
当面对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刺激输入时,个体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导致主观知觉会在几种状态下进行一种自发的和不可预测的循环往复的转换,这种现象叫做双稳态知觉或多稳态知觉。每个个体的转换速率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也就是说个体对于稳态...
郝磊
关键词:脑结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形态测量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