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章坤

作品数:29 被引量:96H指数:5
供职机构:东莞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东莞市科技局科研立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细胞
  • 15篇白血
  • 15篇白血病
  • 10篇急性
  • 6篇地西他滨
  • 6篇综合征
  • 6篇骨髓
  • 5篇异常综合征
  • 5篇增生
  • 5篇增生异常综合...
  • 5篇髓系
  • 5篇粒细胞
  • 5篇粒细胞白血病
  • 5篇淋巴
  • 5篇免疫
  • 4篇单抗
  • 4篇妊娠
  • 4篇疗效
  • 4篇慢性
  • 4篇老年

机构

  • 29篇东莞市人民医...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仁化县人民医...
  • 1篇深圳市因诺转...

作者

  • 29篇李章坤
  • 19篇姜义荣
  • 17篇赖应昌
  • 9篇何继祥
  • 7篇李坤
  • 4篇胡晓婧
  • 3篇叶燕文
  • 3篇郭淑芬
  • 3篇揭小梅
  • 2篇张丽仪
  • 2篇赵孟霞
  • 2篇黄振华
  • 2篇李少媚
  • 1篇温永琴
  • 1篇刘贵章
  • 1篇谢映辉
  • 1篇黄玉平
  • 1篇郑锐年
  • 1篇全海英
  • 1篇范志平

传媒

  • 11篇白血病.淋巴...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牡丹江医学院...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齐鲁护理杂志
  • 1篇海峡药学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处方药
  • 1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妇儿健康导刊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6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21例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血小板参数检测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检测血小板参数对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1例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同期正常妊娠的50例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合并妊娠28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患者外周血液标本血小板参数,评估其临床意义。结果:实验组(PAT组)与正常妊娠对照组相比,PAT组PLT明显下降(P<0.05),而血小板体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以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但与ITP对照组相比,ITP对照PDW及MPV水平明显上升,PCT与PLT水平显著下降(P<0.05)。PAT组轻度血小板减少占66.9%,显著高于ITP对照组(P<0.05),而PAT组重度血小板减少显著低于ITP对照组(P<0.05)。PAT组患者产后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在1周内者分别占82.64%,明显高于ITP组,而ITP对照组产妇产后血小板复常时间有92.86%均超过4周,明显长于PAT组(P<0.05)。结论:检测血小板参数及动态监测其变化对于诊断及鉴别诊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临床重视及推广使用。
黎雪晶姜义荣方雨晴何继祥李章坤翟振民黄振华李坤
关键词:血小板参数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D-二聚体检测在妊娠期、产褥期静脉血栓塞症患者中的预测价值
2022年
探讨D-二聚体检测在妊娠期、产褥期静脉血栓塞症(VTE)患者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住院并诊断妊娠期或产褥期VTE 42例作为病例组,根据孕期(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产褥期)分组,按照1:3匹配选择126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临床资料,D-二聚体在VTE中诊断效率分析及评价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 在VTE组中,孕早期、孕晚期、产褥期D-二聚体分别为3.71ug/mL、4.39ug/mL、4.37ug/mL,对照组中的孕早期、孕晚期、产褥期D-二聚体分别为0.29ug/mL、1.38ug/mL、1.34ug/mL,两组相对应的孕期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二聚体在诊断妊娠期、产褥期VTE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3,95%CI:0.829-0.936,cutoff值为1.965ug/mL,灵敏度为0.833,特异度为0.754,约登指数为0.587。结论 D-二聚体为1.965ug/mL在妊娠期、产褥期的VTE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樊凤娇李章坤吴寰雨
关键词:妊娠期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D-二聚体
沙利度胺联合伊曲康唑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究沙利度胺联合伊曲康唑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12月间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服用沙利度胺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伊曲康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M蛋白比例、骨髓浆细胞比例、血红蛋白含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生长因子(VEGF)含量;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中M蛋白比例、骨髓浆细胞比例及血红蛋白含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M蛋白比例及骨髓浆细胞比例显著下降,血红蛋白含量显著升高,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中TNF-α及VEGF含量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TNF-α及VEGF含量显著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沙利度胺联合伊曲康唑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肺部感染,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良好,能够显著减少患者血清TNF-α及VEGF含量,值得推广。
叶燕文赖应昌李坤李章坤郭淑芬
关键词:沙利度胺伊曲康唑多发性骨髓瘤肺部感染
老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双诱导化疗后混合肺孢子菌感染1例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双诱导化疗后混合肺孢子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75岁高龄APL患者经双诱导化疗后混合肺孢子菌感染的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诊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bcr-2型,低中危组),同时合并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予维A酸联合砷剂双诱导化疗,化疗后突发气促,并很快进展为呼吸衰竭,通过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测序检测(mNGS)明确为耶氏肺孢子菌、产黑色普雷沃菌,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予复方磺胺甲噁唑片联合卡泊芬净为基础的联合抗感染治疗并行胸水引流,患者感染控制,呼衰纠正并顺利脱机。结论对于免疫受损且伴有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APL患者,在双诱导化疗期间仍应警惕肺孢子菌感染可能,而肺孢子菌感染起病隐匿,但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通过mNGS检测能够帮助临床客观、快速的识别病原体,对精准的制定治疗策略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胡晓婧赖应昌姚淑仪姜义荣李章坤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肺孢子菌肺炎抗菌治疗
达沙替尼单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髓变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观察达沙替尼单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髓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市人民医院1例应用达沙替尼单药治疗的CML急髓变患者的临床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骨髓检查提示CML急髓变,同时伴随附加染色体核型异常,但BCR-ABL1激酶区突变阴性,坚持服用达沙替尼(100 mg/d)靶向治疗,并每月动态监测BCR-ABLIS基因水平。患者BCR-ABLIS基因水平逐渐下降,骨髓细胞学提示完全缓解,流式免疫微小残留转阴。治疗期间除可控的骨髓抑制及轻度肝损伤外,未出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CML急髓变后可根据患者激酶区突变情况选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如无激酶区突变,达沙替尼单药治疗患者易耐受、安全有效,可作为优先治疗方案,但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BCR-ABLIS基因水平,符合移植条件的患者仍应争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改善长期预后。
姚淑仪赖应昌凌东波姜义荣李章坤
关键词:BCR-ABL阳性达沙替尼
维甲酸与三氧化二砷双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继发分化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双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继发分化综合征(DS)的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初诊为APL经ATRA联合AS2O3双诱导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继发DS 26例(DS组),未发生DS 30例(未发生DS组),对比分析继发DS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情况及高危因素。结果:DS的总发生率为46.4%(26/56),发生时间为双诱导治疗后的2~25d(中位时间5d);DS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以不同程度的周围性水肿及浆膜腔积液发生率最高,占84.6%(22/26),其中重症DS患者均出现周围性水肿,床边胸片均提示双肺渗出伴不同程度的胸膜腔积液;所有DS患者经及时加用化疗、激素等处理后,症状均得以控制,两组均获得完全缓解。两组患者初诊时危险度分层和治疗前PML/RAR亚型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治疗前是否合并感染、是否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否继发真菌感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诊时危险度分层高危是D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ATRA联合AS2O3双诱导治疗APL继发DS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初诊时危险度分层高危是D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加用化疗、激素可有效控制DS症状,不影响其完全缓解率,亦未增加继发真菌感染的发生率。
李章坤赖应昌黎雪晶李少媚揭小梅张丽仪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分化综合征预后
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挽救性治疗老年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致间质性肺炎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挽救性治疗老年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致间质性肺炎(IP)的发生情况,并明确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21年3月221例老年难治DLBCL患者,均接受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方案治疗,统计IP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上述危险因素对IP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221例老年DLBCL患者经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挽救性治疗后IP的发生率为11.8%(26/22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肺实质侵犯、Ann Arbor分期、乳酸脱氢酶(LDH)水平、IPI评分、肺部感染史和吸烟史是影响IP发生的独立因素(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统计分析数据集,根据预测值和真实值绘制ROC曲线,AUC为0.924(95%CI:0.869~0.979),预测灵敏度为92.31%,特异度为84.62%。结论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挽救性治疗老年难治DLBCL患者的IP发生率为11.8%,主要与吸烟史、肺部感染史、肺实质侵犯和LDH水平等因素有关,建议做好上述危险因素干预,降低IP发生率。
胡晓婧姜义荣赖应昌李章坤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老年利妥昔单抗间质性肺炎
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合并肺栓塞一例并文献复习
2021年
目的提高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合并肺栓塞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1例初发AML合并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该例患者行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初发AML合并肺栓塞,患者血小板减少时使用新型抗凝剂利伐沙班治疗,治疗2个月时复查未见肺栓塞影像学表现,效果较好。结论初发AML合并肺栓塞病情凶险,当高度怀疑时应尽早行肺动脉CTA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对于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使用利伐沙班作为抗凝方案疗效满意,可能是一种较好的临床选择。
李坤姜义荣李章坤
关键词:白血病髓样急性肺栓塞利伐沙班
国产硼替佐米治疗TP53阳性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2020年
目的报道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PPCL)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方法报道1例国产硼替佐米治疗TP53阳性的PPCL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PPCL为临床罕见病例,初诊时,血常规中可发现大量异常的浆细胞。临床症状可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可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浸润症状等,使用国产硼替佐米治疗TP53阳性的PPCL短期疗效确切。结论合并TP53阳性的病例预后差,目前临床上对PPCL的治疗方法并无统一标准,主要为按照多发性骨髓瘤进行治疗的方案,可选择国产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短期疗效尚可,长期预后较差。
李坤方雨晴何继祥李章坤姜义荣
关键词: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TP53
地西他滨联合减量CTG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应用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国产地西他滨联合减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吡柔比星(THP)+阿糖胞苷(Ara-C)](CTG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安全性和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东莞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1例中高危MDS和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国产地西他滨联合减量CTG方案治疗。结果2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者7例,PR者8例,治疗失败者6例,总有效率为71.4%。1例死亡(4.8%)。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第1、2个疗程的粒缺持续时间、Ⅳ度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的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患者骨髓抑制时间更长,不良反应更严重,所有患者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均可耐受。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自发病至接受去甲基化药物治疗时间低于半年者、第1个疗程后血小板计数较基础值提高的患者,疗效较好,预后基因FLT3阳性患者疗效不佳。患者的年龄、性别和是否存在染色体核型异常与疗效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国产地西他滨联合减量CTG方案可有效地治疗MDS和AML,能够降低肿瘤负荷,抑制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感染。
李章坤赖应昌李坤何继祥揭小梅姜义荣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