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释光(OSL)测年被提出30年以来已经发展成为第四纪研究中最被认可的测年技术之一。但是,该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态势尚不明晰。基于文献计量的方法,利用Thomson Data Analyzer(TDA)和UCINET软件对Web of Science的SCIE数据库中收录的发表于1985-2015年的OSL测年研究论文进行定量分析,分别从研究论文总量变化情况、研究力量分布、研究热点方向及我国光释光测年研究主要特征这4个维度对OSL测年研究国际态势及我国发展现状进行了讨论,并对我国该技术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为准确掌握国际地下水研究的发展态势、热点研究领域、研究力量分布,探讨我国地下水研究的优势和不足,基于文献计量和文献调研的方法,利用TDA和UCINET软件,对Web of Science的SCIE数据库和SSCI数据库中发表于1950~2015年且引用次数排序前10%(≥44次)的地下水研究论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高影响力论文发表量位居前3的国家是美国、加拿大、英国,高影响力的机构前10位中美国有7个,其中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影响力最大;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水资源、工程学3个学科与地下水研究的关系最为密切;土壤、砷、硝酸盐位列近10年来国际地下水研究20个热点主题的前3位,国际地下水研究更加侧重农业生产对地下水的影响,相比之下中国则侧重对砷污染的防治和地下水污染过程的模拟分析,此外,中国还侧重农业科学领域的研究,在海洋学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中国地下水研究存在高被引论文产出低、国际合作深度不足、重点领域研究薄弱、特色研究领域少等突出问题。最后,对中国地下水研究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2018年8月2日,Scientific Reports刊发文章《大震后系统触发远震的证据》(Evidence of systematic triggering at teleseismic distances following large earthquakes)认为,大地震不仅会在其构造区域引起其他地震,还会在与该地震对应的地球另一侧区域内引起大地震。这种系统性的触发地震或在原始地震其地球另一端对映点30°范围发生。
2015年,发生在尼泊尔廓尔喀的7.8级地震造成了9 000人死亡,摧毁了约60座的建筑。但是,刊发于《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的文章《尼泊尔加德满都附近喜马拉雅山前缘断层可能引发大地震的地质观测研究》(Geological observations on large earthquakes along the Himalayan frontal fault near Kathmandu,Nepal)发现,
2016年1月11日,NatureGeoscience刊文《喜马拉雅大型逆冲几何体及其与廓尔喀地震所揭示的地形之间的关系》(Himalay-an megathrust geometry and relation to to-pography revealed by the Gorkha earth-quake)称,加德满都地下2015年曾发生断裂的巨大断层目前仍承受着极大应力,正是此次断裂导致了大地震的发生。该研究同时预测,尼泊尔在未来几年或几十年内可能再次发生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