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奎

作品数:6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财经大学121人才工程青年博士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政治法律
  • 2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主义
  • 2篇网络民粹主义
  • 2篇民粹
  • 2篇民粹主义
  • 2篇辨析
  • 1篇道德
  • 1篇道德教化
  • 1篇德教
  • 1篇游荡
  • 1篇灾区
  • 1篇审美
  • 1篇思潮
  • 1篇思政
  • 1篇思政课
  • 1篇特朗普
  • 1篇批判性
  • 1篇贫困
  • 1篇贫困治理
  • 1篇重灾
  • 1篇重灾区

机构

  • 6篇中央财经大学

作者

  • 6篇王奎
  • 2篇胡树祥

传媒

  • 2篇思想理论教育...
  • 1篇教学与研究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岭南师范学院...
  • 1篇马克思主义哲...

年份

  • 3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思政课实现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路径探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对西方错误思潮的分析批判为例被引量:4
2019年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通过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重在培养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分析批判西方错误思潮,不仅能够在建设性的维度上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而且能够在批判性的维度上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辟前进道路,从而有效实现思政课的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王奎
关键词:批判性错误思潮
网络民粹主义辨析
2020年
近几年来,无论是英国脱欧、法国"黄马甲"运动爆发、欧洲民粹主义政党崛起和美国特朗普上台,还是在国内愈演愈烈的社会舆论事件中,民粹主义像幽灵一样开始在互联网上四处游荡,参与主体由社会大众转变为网民,活动空间由现实扩展到网络,互联网已成为民粹主义的重灾区,并呈现出一些新变化和新特点。
王奎胡树祥
关键词:民粹主义特朗普重灾区
网络民粹主义辨析被引量:4
2020年
民粹主义作为19世纪兴起的社会思潮,其含义多变,反精英、反建制、反理性是其基本特征。网络民粹主义是互联网时代民粹主义泛化、极端化、碎片化、危害更烈的新变态。网络民粹主义在我国呈现为:网络炒作的社会舆论或群体事件、频频发生的网络暴力事件、狭隘偏激的网络群体和个人维权事件。为此,我们要善于区分处理网络民粹主义事件中的合理诉求和不合理诉求,建设良好网络舆论生态,依法惩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
王奎胡树祥
关键词:民粹主义网络民粹主义辨析
精准扶贫:全球贫困治理的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被引量:6
2020年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尤其是新时代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我国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为全球减贫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精准扶贫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创新发展的新境界,并推进和发展了世界反贫困理论。精准扶贫创新并建立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为最终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精准扶贫实践实现了脱贫模式和对外援助模式的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全球贫困治理模式。
王奎
康德论美的双重特性
2015年
与认识和道德不同,康德认为美具有一种双重的逻辑特性:"好像主观性"和"好像客观性"。一方面美以个人的情感而非概念为基础,不能通过经验归纳或理性演绎而得到证明,因而好像是主观的;另一方面,美同经验判断一样要求人们的普遍同意,好像又是客观的。美的本质体现在主客体之间的这种关系,既不是纯然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任何将美还原为单纯主观性或客观性的观点都是对康德美学的误读。康德美学的独特性就在于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特性在审美判断中可以共存。
王奎
从人的道德教化到人的全面发展——康德与马克思审美思想比较
2015年
从美学史上看,康德与马克思都实现了美学的重大转折。前者从人的心灵能力入手,第一次系统建立了哲学美学。后者则从入的现实存在出发,第一次建立了实践论美学。通过对两者整体上的比较,可以更深刻理解西方美学史的发展和演变,也能为当代美学的走向提供线索。由于马克思的美学思想比较分散、未成体系,故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展开比较:(1)从美的本质来看,康德指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马克思则提出劳动创造美,艺术的本质是创造性劳动。(2)美有本真与非本真两种状态。康德认为真正的美是自然美,不掺杂任何利害,否则将是不纯粹的,而马克思则指出美是人的最自由的存在方式,而异化劳动则导致对美的否定。(3)美的功能。康德认为审美的最终目的在于道德教化和人的自由,从而建立道德王国,而马克思则认为审美在于摆脱异化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王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