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剑 作品数:42 被引量:166 H指数:9 供职机构: 广州血液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哲学宗教 文化科学 社会学 更多>>
影响高校学生无偿献血意愿的相关因素研究——基于前景理论模型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利用量表调查方法,探求框架效应与高校学生献血意愿之间的中介和调节因子,剖析影响其参加无偿献血意愿的相关因素。方法运用前景理论作为研究框架,分别设计获益型与损失型材料,编制无偿献血行为决策评价量表;对广州市2所综合性高校内共1000名在校学生进行量表调查,考察不同信息框架对其献血意愿的影响。结果阅读损失型材料的参与者表达了更高的献血意愿(M_(获得)=3.75,s=1.01;M_(损失)=4.04,s=1.01,t_((298))=-4.59,P<0.001);感知献血风险为信息框架与献血意愿的调节因子,即损失型量表使感知献血风险较高的参与者产生更高的献血意愿;而共情与感知他人需求为框架效应与献血意愿的链式中介因子,即损失型量表使参与者产生更多共情,从而更强烈地感知他人需求,进而增加献血意愿。结论感知献血风险、共情和感知他人需求是影响高校学生献血意愿的重要因素,该研究发现损失型的量表能激发其更高的献血意愿。建议使用不同关注点的宣传方式招募高校学生,观察其实际献血的行为,对比不同框架的效果。 欧阳剑 戴琳 黄晓莹 陈锦艳 何博 梁华钦关键词:无偿献血 广州市社区无偿献血开展情况分析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分析广州市无偿献全血数据和无偿献血开展的现状,探索社区无偿献血新模式的发展。方法选取在2008-2015年广州市区内辖区以街道名义组织的大型献血活动和社区无偿献全血活动,分析由辖区街道一级动员和组织辖区内居民参加社区献血的比例和增长率。结果 2015年广州市区内共有262 897人次参加无偿献全血,共418 267单位,团体单位献血人次占50.90%,献血量占45.79%。社区献血活动参加献血的人数和献血量都呈上升的趋势,2015年社区无偿献全血人次为40 295,献血量为55 122 U,分别比2014年增长11.20%和9.86%。社区献血所占团体单位献血的人数和献血量比例从2008的7.41%和8.59%增加到2015年的43.08%和28.78%。结论社区献血工作模式是未来无偿献血工作之路,采供血机构应通过尝试更多新型社区献血,深化与社区互动,构建稳定的社区献血服务模式,无偿献血才能稳定、健康和持续地发展。 何军 贝春花 欧阳剑 谢钊 杨廉尊关键词:无偿献血 全血 初检不合格献血者复检结果及再次献血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被暂时屏蔽的献血者复检结果和再次参加献血的检测结果。方法分析2014年-2015年在广州市进行血液复检的献血者,并跟踪至2016年6月30日,分析其再次献血率和再次献血的检测结果。结果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为3.07%,其中暂时屏蔽的献血者为10 625人次。共有1 230人次进行血液复查,其中916人次复查合格解除屏蔽。复检合格与年龄呈负相关(P=0.01),与献血次数呈正相关(P<0.01)。共有593人次再次参加献血,其中523人次血液检测合格。复检前献血次数越多,复检合格再次参加献血的机会越大(P<0.01)。结论做好献血者的回访以及被暂时屏蔽的献血者的血液复检工作,减少假阳性筛查结果对献血者流失的影响。 欧阳剑 贝春花 何军 戎霞关键词:血液检测 血液复检 广州血液中心实施《反应性献血者屏蔽与归队指南(第二版)》评估 目的对广州血液中心实施《反应性献血者屏蔽与归队指南(第二版)》的全过程进行分析,为完善指南提供参考。方法电话及短信通知2012年1月—2016年6月期间在广州血液中心献血后,检测结果符合《反应性献血者屏蔽与归队指南(第二... 陈锦艳 谢桂芸 梁华钦 黎世杰 蓝琴 欧阳剑 何博 戎霞 汪传喜 贝春花 付涌水关键词:献血者 文献传递 互助无偿献血政策取消对广州市无偿献血情势的影响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了解广州市全面取消互助献血政策对该市无偿献血的影响。方法1)在广州血液中心采供血管理系统中收集2016年7月~2019年12月(广州市正式取消互助献血政策日前后42个月)的无偿献(采)血数据,包括献全血和献血小板人次,按"月"做间断时间序列分析;2)随访在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献过血[包括全血和成分血(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至2019年12月31日,使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其再次献血情况。结果间断时间序列分析:取消互助献血的政策对献全血没有明显影响,但对献机采血小板的人次提升有明显的正面效应;2016年全血和血小板献血人次均以自愿献血为主(86.4%和60.8%);互助献血的血液检验不合格率(双试剂)总体比自愿献血高(P<0.01),但是对于献血≥2次者不合格率来说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变化(P>0.05);无论是互助献血者、自愿献血者或者是混合献血者,在取消互助献血后的再次献血率均比取消互助献血前高(互助:4.7%vs 4.0%,自愿:24.8%vs 9.9%,混合:36.3%vs 28.1%,P<0.01);互助献机采血小板者在取消互助献血后再次献血率有所降低,但自愿献机采血小板者却有所提升。结论取消互助献血对广州市无偿献血情势没有发生负面影响,相反由于此前本中心为建设自愿无偿献血长效机制采取的各种措施显效,无偿献血人次有所升,临床用血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 欧阳剑 何军 黄晓莹 刘洁文 陈锦艳 梁华钦关键词:自愿无偿献血 献血者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了解无偿献血奉献奖献血者这一特殊群体的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法及半结构访谈法构建调查问卷,确定了27个与影响因素和行为特征相关的条目,采用Likert 5级量表分别按等级赋值1—5分。于2017年1月—2018年6月,对通过本中心申报,获得2015—2016年广东省无偿献血奉献奖及2014—2015年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的献血者展开完全随机的问卷调查。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结果总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 787。无偿献血奉献奖献血者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可用7个因子解释:献血服务满意度、无偿献血政策、献血的益处、亲密关系者支持、无偿献血宣传、面对献血阻力的态度、献血相关知识,其平均得分分别为3. 92、2. 24、4. 42、3. 57、3. 27、4. 37和3. 12。结论无偿献血奉献奖获得者献血目的更倾向自身内在动机;做好献血服务,保护好献血者的内在动机和爱心,是最重要的保留和维护措施。 陈锦艳 欧阳剑 柯蓉蓉 许颖莹 谢桂芸 郑晓晓 梁华钦 黎世杰 付涌水 贝春花关键词:影响因素 基于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的献血者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广州市无偿献血者群体生活行为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特点,并探讨献血次数与其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以在2020年5—8月在本中心17个街头献血点的13042名全血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来描述广州市无偿献血者群体生活行为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特点;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献血次数与其相关性。结果对13042名献血者的调查发现部分献血者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如6.8%(698/10214,有2828个缺失值)重度烟草依赖、30.6%(3997/13042)运动水平低、38.8%(5056/13042)睡眠质量差、2.2%(271/12159,有883个缺失值)酒精依赖。此外,2.8%(364/13042)和1.3%(172/13042)的献血者可能分别存在中度及以上程度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运动水平与献血者的抑郁和焦虑程度显著负相关,随着运动水平的降低,献血者出现抑郁和焦虑的可能性显著增加;BMI、家庭收入、教育水平、婚姻状况、献血次数、饮酒和吸烟等因素与献血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改善献血者的运动习惯可能有助于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建议血站工作人员在对献血者做健康宣教时加强运动方面的宣教内容,以促进献血者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提示在献血前健康征询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漏诊,建议对献血者进行更全面、有效的心理健康评估。 冯凡凡 谢桂芸 邓学成 欧阳剑 陈翀 洪晓春 曾四海 张悦 黄漫玉 陈锦艳 戎霞 黎世杰关键词:无偿献血者 心理健康 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对初次献血者心理情绪及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对初次献血者心理情绪及献血后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广州血液中心接收的10642例初次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21例)和观察组(53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方法。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心理情绪情况和献血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简版心理健康连续量表(MHC-SF)成人版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献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能有效缓解初次献血者的紧张焦虑情绪,使献血者保持良好的积极健康情绪,有助于减少献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促进献血工作的良好开展。 黄晓莹 欧阳剑 黄健华 戴琳关键词:心理干预 健康教育 初次献血者 整群随机对照研究传单在大学生中推广献血400 mL的效果 2018年 目的为招募更多高校献血者并推广400 m L献血量,向高校派发2份传单,分析2份传单的效果。方法1份传单为只有献血常识、注意事项和献血后权利等内容的单面传单;另1份为在单面传单的基础上,加上献血400 m L的原因的双面传单。采用整群随机对照研究分析2款传单的效果,并对参与献血的大学生进行随机电话访问。结果 60所高校在2016学年(2016年9月1日—2017年7月30日)参加献血的人数和献血量为400 m L的人数比2015学年(2015年9月1日—2015年7月30日)均增长明显(分别增长28.6%和6.21%);对810位献血者的访问结果显示,单面传单组和双面组分别有123位(45.6%)和122位(45.2%)受访者表示有认真阅读过传单,其中152位(62.6%)感觉传单内容对献血有帮助;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单面[回归系数:0.033,95%置信区间:(0.003,0.064),P〈0.05)]和双面传单[(0.047,(0.011,0.083),P〈0.05)]对本科院校提升献血量均有正面效应,而单面传单对医学院校有负面效应[-0.119,(-0.236,-0.001),P〈0.05],但双面传单对其有正面效应[0.089,(0.004,0.174),P〈0.05]。结论我们仍需不断改进传单的内容和派发方式,以更好地招募献血者。 欧阳剑 贝春花 何军 何博 戎霞 梁华钦关键词:无偿献血 大学生 传单 固定献血者演化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基于回顾性分析,探索影响献血者演化为固定献血者的因素,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线索。方法对2016年1—12月在本中心参加街头无偿献全血的献血者,根据其截至到2018年6月31日的献血行为划分献血者属性,分为献血1、2、3次后不再献血组及固定献血者组。对4组献血者的社会学资料、采血资料和血液检测结果及献血间隔期进行数据可视化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4组献血者献血者年龄高斯密度图分布模式相近。4组献血者首次献血类型率比较,P>0. 05。4组献血按性别、教育程度及首次献血容量进行率的比较,χ2分别为71. 904,4 024,1 340. 4,P<0. 05。4组献血者同1个献血间隔期的均值依次缩短;与自身对照,高次数献血间隔期比低次数献血间隔期均值均在缩短,但献血3次后不再献血组第2个献血间隔期比第1个献血间隔期均值延长。4组献血者末次检测结果不合格率基本上依次降低(χ2=71. 904,P<0. 05)。结论献血者年龄、首次献血类型均未显示与献血者向固定献血者演化有相关性;献血者性别、教育程度、首次献血容量及献血者献血间隔的变化,均显示与献血者向固定献血者演化有相关性;以上线索的值得进一步探索更明确的因果关系。 陈锦艳 谢桂芸 韦琳莉 欧阳剑 黎世杰 何博 郑晓晓 戎霞 付涌水 贝春花 梁华钦关键词:数据可视化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