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帝

作品数:17 被引量:85H指数:6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室管膜
  • 8篇室管膜下
  • 8篇室管膜下区
  • 8篇膜下
  • 7篇神经发生
  • 6篇脑梗
  • 6篇脑梗死
  • 6篇梗死
  • 4篇多奈哌齐
  • 3篇胆碱
  • 3篇乙酰
  • 3篇细胞
  • 3篇脑梗死后
  • 3篇出血
  • 2篇血管
  • 2篇血栓
  • 2篇血栓形成
  • 2篇神经元
  • 2篇转移酶
  • 2篇小鼠

机构

  • 11篇郑州大学第五...
  • 7篇郑州大学
  • 2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河南中医药大...

作者

  • 17篇张帝
  • 9篇王建平
  • 4篇付晓杰
  • 4篇余列
  • 3篇王兵
  • 3篇崔可飞
  • 2篇丁语
  • 2篇李攀峰
  • 2篇吴斐
  • 2篇厉建林
  • 2篇刘俊超
  • 1篇李楠
  • 1篇高宇峰
  • 1篇马林
  • 1篇蒋超
  • 1篇刘恒方
  • 1篇吴世陶
  • 1篇王颖
  • 1篇孙长青
  • 1篇程森

传媒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中华行为医学...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医药导报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重庆医学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世界复合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室管膜下区ChAT+神经元调控脑梗死后神经发生的实验研究
背景和目的:  室管膜下区ChAT+神经元是新近发现的一群位于室管膜下区并表达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AT)的胆碱能神经元,其空间结构扁平,细胞长轴平行于室管膜表面,能够通...
张帝
关键词:脑梗死室管膜下区胆碱乙酰转移酶胆碱能神经元神经发生
文献传递
多奈哌齐促进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多奈哌齐对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的作用。方法:将60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溶剂组、脑梗死+溶剂组、脑梗死+多奈哌齐组,各20只。建立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采用Mash1标记神经干/祖细胞,Doublecortin(DCX)标记神经母细胞。免疫荧光观察各组小鼠室管膜下区DCX的表达,Western blot分析各组小鼠室管膜下区Mash1和DCX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MCAO术后10 d,各组小鼠室管膜下区均可观察到表达DCX的细胞,且脑梗死+溶剂组DCX和Mash1的表达较假手术+溶剂组明显增多(P<0.05),脑梗死+多奈哌齐组DCX和Mash1的表达较另两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多奈哌齐作为一种胆碱酯酶抑制剂,能够促进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
王建平张帝金东东崔晓冰鲁争芳管海博
关键词:脑梗死多奈哌齐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
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ChAT^+神经元促进梗死周围区血管新生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观察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SVZ)胆碱乙酰基转移酶阳性(ChAT^+)神经元的活性变化及其对脑梗死周围区血管新生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相关信号通路。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梗死组、阿托品组。采用电凝法夹闭大脑中动脉制备脑梗死模型。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各组ChAT/乙酰胆碱酯酶(AChE)、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受体2(VEGFR2)及其下游分子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的表达情况,利用免疫荧光法观察表达VEGFR2和5-溴脱氧尿嘧啶(BrdU)/CD31的细胞数量变化。结果:脑梗术后14 d,脑梗死组SVZ区ChAT/AChE较假手术组高(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脑梗死组鼠的梗死周围区VEGF、VEGFR2、pERK表达量以及VEGFR2、BrdU/CD31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与脑梗死组相比,阿托品组的上述指标含量减少(P<0.05)。结论:脑梗死后,SVZ区ChAT^+神经元活性相对增强,胆碱能系统效应增强,其可通过上调VEGF-VEGFR2信号通路促进脑梗死周围区的血管新生,促进脑功能恢复。
王建平鲁争芳付晓杰张帝余列高宇峰殷椿茂柯俊吉刘贤良
关键词:室管膜下区血管新生
室内燃料对中老年人哮喘患病的影响
2023年
目的:研究室内不同类型取暖、做饭燃料对中老年人哮喘患病的影响。方法:以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中的8341名中老年人(45岁及以上)为研究对象,应用χ^(2)检验、t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室内不同取暖燃料(包括太阳能、煤、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农作物残茬/木材燃料、集中供暖、其他)、做饭燃料(包括煤、天然气、沼气、液化石油气、电、农作物残茬/木材燃料)等对中老年人哮喘患病的影响。结果:中老年人哮喘检出率为4.16%,取暖燃料[农作物残茬/木材燃料,OR(95%CI)=3.804(1.942~7.452)]、做饭燃料[煤,OR(95%CI)=1.895(1.077~3.336)]是中老年人哮喘患病的影响因素。结论:室内不同类型取暖、做饭燃料是中老年人哮喘疾病的影响因素。
王宗熹周乾宇韩笑荷吴柯檬张帝陈诗昂周靖怡孙长青
关键词:中老年人哮喘影响因素
衣康酸调节脑梗死小鼠神经炎症和SVZ神经发生的研究
背景:  脑梗死是最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由于严格的溶栓或取栓时间窗和血管再通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多数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并不理想。因此,探索脑梗死新的干预措施及其细胞-分子机制至关重要。神经细胞缺血、缺氧性死亡迅速激活小胶...
张帝
关键词:脑梗死衣康酸神经炎症神经发生实验药理
文献传递
多奈哌齐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相关因子VEGF和IGF-1的影响被引量:20
2018年
目的探讨多奈哌齐(胆碱酯酶抑制剂)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神经发生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的影响。方法将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溶剂组、2VO+溶剂组、2VO+多奈哌齐组3组。用永久性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法(two-vessel occlusion,2VO)制造VD模型。用Morris水迷宫系统对各组大鼠进行学习记忆能力行为学测试。采用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 U)标记增殖细胞,Nestin标记神经干细胞,免疫荧光观察各组大鼠SVZ内nestin+/Brd U+细胞的数量。Western blot分析各组大鼠SVZ中VEGF和IGF-1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2VO+溶剂组大鼠水迷宫表现明显比另两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5 d,2VO+多奈哌齐组大鼠SVZ中nestin+/Brd U+细胞数,及VEGF和IGF-1蛋白表达量较2VO+溶剂组显著增多(P <0. 05)。结论我们认为多奈哌齐对VD大鼠SVZ神经发生相关因子VEGF和IGF-1表达量有显著上调作用,并部分通过提高VEGF和IGF-1表达量促进VD后SVZ神经发生。
满江王建平崔可飞付晓杰张帝鲁争芳高宇峰
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室管膜下区血管性痴呆神经发生
Viabahn覆膜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Viabahn覆膜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采用腔内治疗的73例(73条肢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2例行Viabahn覆膜支架治疗(Viabahn支架组),41例行裸支架治疗(裸支架组),比较两组的中短期临床效果。结果:与裸支架组比较,Viabahn支架组术后3、6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8%vs.90.2%;87.5%vs.75.6%,均P>0.05),但术后9、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明显升高(84.4%vs.63.4%;75.0%vs.51.2%,均P<0.05);Log-rank检验显示Viabahn支架组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高于裸支架(P<0.05)。两组术后12个月踝肱指数(A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接受血管腔内成形术后,采用Viabahn覆膜支架疗中短期效果显著,可为近关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尤其是跨膝关节病变的治疗提供了选择。
王洛波王兵王颖张帝杨文裕管海博
关键词:闭塞性动脉硬化下肢
肌肉特异性microRNAs在Duchenne肌营养不良全血中的表达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分析肌肉特异性microRNAs(miRNAs/miRs)(miR-206、-1、-133a/b)在Duchenne肌营养不良(DMD)患儿全血中的表达,探讨其作为诊断DMD的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DMD组与健康对照组全血中肌肉特异性miRNAs的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验证DMD组肌肉特异性miRNAs与年龄、肌力与肌肉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判断肌肉特异性miRNAs作为DMD诊断标准的可靠性。结果:DMD组肌肉特异性miRNAs在全血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年龄呈低度负相关(P<0.05),与肌力、肌肉功能呈中度正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肌肉特异性miRNAs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87,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良好。结论:肌肉特异性miRNAs(miR-206、-1、-133a/b)在全血中的表达水平可以反映DMD的临床病情进展情况,有望成为诊断DMD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金东东张敏刘恒方宋长栋吴世陶张帝
关键词:DUCHENNE肌营养不良生物标志物实时荧光定量PCR
不同神经递质系统调控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的研究进展
2015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老龄化的进展,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危害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很高。研究显示,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zone,SVZ)神经发生处于亢进状态。新生的神经前体细胞一方面能够迁移至梗死灶周围,通过分化为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以替代、修复受损脑组织;另一方面通过旁分泌功能发挥抗炎、抗凋亡、神经调节等作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这提示SVZ神经发生可能是脑梗死治疗的重要靶点。
王建平张帝蒋超付晓杰余列李楠崔晓冰金东东王洛波
关键词: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乙酰胆碱5-羟色胺Γ-氨基丁酸
亚硝酸钠对脑梗死后周细胞及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的影响
2020年
目的探讨亚硝酸钠对脑梗死后周细胞及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66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溶剂组,脑梗死+溶剂组,脑梗死+亚硝酸钠组。脑梗死后第3天测定小鼠脑含水量及缺血周围区PDGFRβ+周细胞的数量,脑梗死后第7天采用免疫荧光测定BrdU^+/DCX^+神经母细胞,脑梗死后第1、3和7天采用五分法评估小鼠神经功能缺损。结果脑梗死后第3天,与假手术+溶剂组相比,脑梗死+溶剂组小鼠脑含水量明显增多,缺血周围区PDGFRβ+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应用亚硝酸钠后,脑含水量明显降低,PDGFRβ+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脑梗死后第7天,与假手术+溶剂组相比,脑梗死+溶剂组小鼠BrdU^+/DCX^+神经母细胞的数量均明显增多;与脑梗死+溶剂组相比,脑梗死+亚硝酸钠组小鼠室管膜下区的BrdU^+/DCX^+神经母细胞的数量均明显增多(P<0.05)。脑梗死后第1和3天,脑梗死+溶剂组和脑梗死+亚硝酸钠组小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第7天,脑梗死+亚硝酸钠组小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脑梗死+溶剂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亚硝酸钠可促进脑梗死后周细胞的存活和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
李想王建平鲁争芳张帝满江刘畅张震
关键词:脑梗死亚硝酸钠周细胞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