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广旭

作品数:62 被引量:159H指数:5
供职机构: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17篇专利
  • 3篇标准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0篇小麦
  • 10篇栽培
  • 8篇栽培技术
  • 7篇性状
  • 7篇籽粒
  • 6篇霉病
  • 6篇赤霉
  • 6篇赤霉病
  • 5篇育种
  • 5篇小麦籽粒
  • 5篇基因
  • 4篇小麦品种
  • 3篇养殖
  • 3篇生长发育
  • 3篇实验室
  • 3篇农艺
  • 3篇农艺性
  • 3篇农艺性状
  • 3篇胁迫
  • 3篇技术规程

机构

  • 60篇连云港市农业...
  • 2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连云港职业技...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连云港市国土...

作者

  • 62篇张广旭
  • 59篇王康君
  • 59篇郭明明
  • 59篇樊继伟
  • 47篇孙中伟
  • 45篇陈凤
  • 35篇李强
  • 4篇浦汉春
  • 2篇徐大勇
  • 1篇赵广才
  • 1篇李安飞
  • 1篇仝彩霞
  • 1篇孔令让
  • 1篇郭军
  • 1篇王宏伟

传媒

  • 5篇江西农业学报
  • 5篇农业开发与装...
  • 3篇安徽农学通报
  • 3篇江苏农业科学
  • 3篇中国种业
  • 3篇农业与技术
  • 3篇现代农业科技
  • 3篇北方农业学报
  • 2篇农业科技通讯
  • 2篇作物杂志
  • 2篇南方农业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浙江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植保导刊
  • 1篇大麦与谷类科...

年份

  • 4篇2024
  • 7篇2023
  • 7篇2022
  • 7篇2021
  • 4篇2020
  • 9篇2019
  • 12篇2018
  • 10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分子标记技术在连云港小麦赤霉病育种应用展望
2017年
小麦是国家重要粮食作物,小麦生产的粮食安全关系对国家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小麦赤霉病是小麦重要病害之一,江苏省为小麦赤霉病赤霉病重发区和多发区。小麦赤霉病发生易受环境影响,属于数量性状遗传。单独采用表型选择效率较低,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可提高选择准确率。利用前人研究结果,采用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筛选保留含有目标片段的单株与丰产性状结合。分子标记技术将在发掘与利用新的连云港市小麦种质资源、提高小麦赤霉病抗性,开创小麦育种的新局面。
王莉娟樊宁声张广旭
关键词:小麦育种赤霉病分子标记技术
连麦系列及部分澳麦品质性状相关基因的分子检测
2019年
小麦品质性状是由多个位点控制的数量性状。为明确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112份新品系及引进的16份澳大利亚种质资源品质基因分布情况,利用主要HMW-GS(Bx7、By8、By9和Dx5)、抗穗发芽(Vp1B3)、黄色素质量YP7A及1B/1R的特异性标记进行分子检测。结果显示,共检测到56种品质基因组合类型,供试材料基因组合丰富多样。连麦A1731检测到含有6个优异品质基因及非1B/1R易位系;检测到含有Dx5及多个HMW-GS基因且非1B/1R易位系材料29份;利用分子标记检测技术手段可助力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种质资源筛选,从而提高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小麦品质育种新步伐。
张广旭孙中伟王康君郭明明李强陈凤樊继伟
关键词:小麦品质性状分子标记
小麦穗部产量性状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5
2021年
小麦穗部产量性状主要由总小穗数、穗粒数、穗长、不育小穗数等构成;穗部性状是典型数量性状。研究小麦穗部产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对小麦育种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已有较多科研工作者对小麦穗部性状等产量性状进行连锁分析或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21条染色体上均有控制穗部性状的QTL位点分布,但目前只有少数的QTL功能基因位点被克隆与应用,将优异等位变异辅助选择与聚合,有望突破传统育种局限,有助于解决小麦育种“卡脖子”瓶颈。
张广旭王康君谭一罗郭明明孙中伟陈凤樊继伟
关键词:小麦穗部QTL育种
矮败小麦轮回选择技术在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上的应用研究
2018年
小麦赤霉病日渐成为国家维护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重要危害,它不仅导致小麦严重减产,还可引起人畜中毒。赤霉病抗性育种是当前小麦育种工作的重中之重。综述小麦赤霉病发病危害及矮败轮回选择技术特点,探索矮败轮回选择技术在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上的应用方式,以期丰富赤霉病抗性育种途径。
孙中伟樊继伟王康君李强郭明明张广旭陈凤
关键词:赤霉病矮败小麦轮回选择抗性育种
小麦新品种连麦10号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被引量:2
2021年
“连麦10号”是由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以“连0608”为母本,以“连0709”为父本进行杂交,运用改良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广适、熟相好等特性,适于江苏省淮北麦区种植。本文介绍了“连麦10号”的亲本来源和组合、选育过程,总结了其“连麦10号”品种的特征特性和配套栽培技术,充分发挥品种特性和高产优质潜力,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
樊继伟郭明明王康君张广旭孙中伟谭一罗李晓峰李筠章跃树陈凤
关键词:小麦栽培技术
浅谈黄淮麦区小麦病害防治技术被引量:2
2017年
在对黄淮麦区小麦主要病害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明确了小麦病害的种类和发生程度的变化,并针对小麦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进行了防治技术研究。
陈凤樊继伟郭明明赵雪君李强孙中伟王康君张广旭
关键词:小麦黄淮麦区病害
氮离子束小麦诱变群体氮素利用和籽粒品质的变化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明氮离子束注入后,小麦诱变群体(M1代群体)氮素利用及产量品质的变化趋势,为小麦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品种连麦7号和烟农19为供试材料,通过注入不同剂量氮离子束(0、2×10^16、3×10^16、4×10^16N+/cm^2),分析不同小麦品种诱变群体氮素利用、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加工品质的变化趋势。【结果】连麦7号和烟农19小麦品种进行氮离子束注入后,诱变群体籽粒氮素积累、氮收获指数、氮素利用效率、氮素生产效率、产量、蛋白质含量及加工品质较对照均有所降低,且随注入剂量的增加,诱变群体产量和品质的负效应不断增大。2个小麦品种处理群体的氮素积累和籽粒产量在注入剂量超过2×10^16N+/cm^2条件下显著下降,蛋白质含量及加工品质在剂量超过3×10^16N+/cm^2时下降较为显著。同时,在高剂量条件下,连麦7号诱变群体氮素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下降幅度较烟农19诱变群体小,在氮素积累和籽粒品质方面连麦7号诱变群体下降较为显著。【结论】氮离子束注入引起小麦籽粒产量、氮素利用及品质下降,且注入剂量越大,对小麦的损伤越显著;氮离子束诱变群体中,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损伤表现为烟农19大于连麦7号,但氮素积累及加工品质方面连麦7号诱变群体下降较为显著。
樊继伟郭明明王康君孙中伟张广旭李强李筠章跃树代丹丹陈凤
关键词:氮素利用籽粒品质
播期和行距互作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被引量:4
2021年
为探明播期和行距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于2019-2020年在连云港市稻麦综合示范基地以小麦品种连麦7号和淮麦45为供试材料,设置不同播期和行距处理,研究不同处理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加工品质和粉质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连麦7号和淮麦45的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均先增加后减少。在10月15日和10月30日播期下,2个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在行距25cm时最高。2个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加工品质和粉质参数等指标在10月15日和10月30日播期下表现较好,而11月15日播期下各行距处理的小麦品质均明显下降。随着行距增大,2个小麦品种湿面筋含量、吸水率、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不断提高,但3个行距处理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由以上可知,播期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大于行距。综合分析可知,兼顾连麦7号和淮麦45高产优质的最佳播期和行距配置分别为10月30日、25cm和10月15日、25cm。
郭明明王康君张广旭孙中伟李筠章跃树代丹丹陈凤樊继伟
关键词:小麦播期行距
四倍体小麦GPAT基因家族比较分析
2023年
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GPAT)是一类催化甘油酯质合成的膜结合酶,可用于多种植物的基因家族鉴定和分析,并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四倍体小麦的GPAT基因,对其进行了家族鉴定、基因结构、进化关系等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硬粒小麦和野生二粒小麦中各鉴定出33个GPAT家族成员,分别命名为TtGPAT1~TtGPAT33、TdGPAT1~TdGPAT33,并对其基因结构、保守基序、系统进化、共线性分析时发现,TtGPATs和TdGPATs蛋白可以分为GroupⅠ、GroupⅡ、GroupⅢ等3类,且在同一分组中,TtGPATs和TdGPATs成员数量几乎一致,大部分GroupⅠ和GroupⅡ成员有7~12个内含子,GroupⅢ成员有1~3个内含子;其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分析表明:GPAT蛋白成员的氨基酸长度为149(TdGPAT19)~589(TtGPAT1),分子量为16.22 kDa(TdGPAT19)~62.76 kDa(TtGPAT1),等电点为5.92(TdGPAT5)~11.39(TdGPAT7);硬粒小麦与拟南芥的GPAT基因之间仅存在2个共线性关系,但与野生二粒小麦存在66个共线性基因对,这为四倍体小麦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也对拓宽六倍体小麦的遗传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师毅君王康君郭明明张广旭谭一罗李晓峰何茂盛徐大勇樊继伟
关键词:小麦四倍体生物信息学分析系统进化
潮盐土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系)子粒品质差异分析
2019年
为探明潮盐土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系)间的子粒营养物质含量及其积累过程,以小麦品种连麦7号、淮麦33和小麦品系连麦抗1为材料,研究了潮盐土条件下小麦子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氨基酸积累量、淀粉含量及灌浆期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连麦7号蛋白质总量及各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品种(系),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在3个品种(系)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小麦品种(系)各氨基酸积累量,以谷氨酸积累量最高。连麦7号18种氨基酸积累量均高于淮麦33和连麦抗1,以脯氨酸差异最大。连麦抗1谷氨酸和苏氨酸积累量高于淮麦33。子粒灌浆期间淀粉含量表现为连麦抗1>淮麦33>连麦7号,其中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随子粒发育先升高后降低,而直链淀粉含量不断增加。综合以上结果,在潮盐土条件下,连麦7号的子粒品质优于淮麦33和连麦抗1。
郭明明樊继伟王康君孙中伟张广旭陈凤李强李筠章跃树赵广才
关键词:小麦蛋白质氨基酸淀粉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