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 作品数:36 被引量:59H指数:4
- 供职机构: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 构建基于问题的高中物理“对话·体悟”课堂——江苏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授课反思被引量:6
- 2017年
- 结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实践,简述基于问题的"对话·体悟"课堂的构建策略。一是重演式探究:在还原历史中体悟科学态度;二是冲突式对话:在思维碰撞中体悟物理观念;三是递进式问题:在概念建构中体悟科学思维;四是原始性问题:在回归生活中体悟科学思维。
- 王俊
- 还原规律发现过程 发展理性思维能力——以“折射定律”的教学实践为例
- 2012年
- 本文结合“折射定律”的教学实践,阐述“还原规律发现过程”的教学策略对于发展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性,以促进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创新。
- 缪启忠夏娟娟王俊
- 关键词:教学实践理性思维
- 例析一道复习题的变式教学
- 2016年
- 数学课堂随处充满了问题,对于一道例题,我们教师可启发学生发现并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的手'动'起来、脑'动'起来,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潜力.下面是笔者对一节复习课的设计和尝试.初中数学八年级中《轴对称图形》的单元复习课上,笔者选了如下一道题目来复习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复习题顶角为36°的等腰三角形具有一种特性,即经过它的某一顶点的一条射线可把它分成两个小等腰三角形.请解答:
- 王俊
- 关键词:轴对称图形复习课变式轴对称性
- 加强应用意识培养,提高数学教学能力——苏科版八年级上册6.1平均数(2)教学设计
- 2012年
- 传统的数学观将数学看成一套已完成的严密的数学结论体系,而教师的任务又大都停留在忠实地教"数学(教科书)".这就导致了数学严重脱离实际,脱离学生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苏科版数学教材遵循《标准》的理念,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为主线展开课程内容,注重体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为学生提供看得到、听得见、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注重创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
- 王俊
- 关键词:数学结论教学设计教学能力平均数《数学课程标准》
- 还原规律探究过程 发展科学思维能力—“楞次定律”的教学反思与改进被引量:1
- 2012年
- 结合“楞次定律”的两次教学实践,阐述“还原规律,实施探究过程”的教学策略对于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必要性,以促进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创新。
- 王俊
- 关键词:科学思维能力
- 王俊:返回到“探索的过程”
- 2015年
- 物理概念、规律和经典的物理实验都是科学家在探索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实践中发现并提炼出来的。教材呈现给学生的物理知识都是压缩化的“知识链”。因此,物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使之成为学生思维活动的源头活水。
- 王俊
- 关键词:知识链物理概念物理实验物理知识物理教学思维活动
- “电阻定律”教学实践与改进的探讨
- 2012年
- 电阻定律是“恒定电流”这一章的基本规律之一,反映了电阻与导体材料、长度、横截面积之间的定量关系.学生在初中已经定性研究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很多参加过初中物理竞赛辅导的学生已经知道了结论,所以知识的掌握已经不是本节课的主要的教学目标.
- 王俊
- 关键词:电阻定律教学实践物理竞赛辅导恒定电流教学目标截面积
- 浅议物理实验的“对比性”和“启发性”被引量:1
- 2012年
- 《中学物理教学概论》中说:"在物理学研究中,运用实验的目的在于形成、发展和检验物理理论,并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而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实验的目的就在于给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基本环境,使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发展能力,促进科学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由此可见,科学地开展物理课堂实验,不仅能够提高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而且能够让实验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发展学生能力,体验科学方法的综合实践活动。
- 王俊
- 关键词:物理实验启发性中学物理教学综合实践活动
- 还原概念建构情境 揭示科学思维过程——记“电场强度”概念建构教学被引量:2
- 2012年
- 结合电场强度的教学实践,阐述“还原概念建构情境”的教学策略对于揭示概念建构的科学思维过程的必要性,以促进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创新.
- 王俊
- 关键词:电场强度科学思维教学实践
- “力的分解”教学实践与改进的探讨被引量:2
- 2012年
- “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基础内容之一,承接“力的合成”,依然是等效替代思想的具体应用.它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分解,也是今后对矢量分析的基础.本文从探究性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依次从“‘力的分解’的教学价值”“引入新课的教学情境”“获取知识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难点的突破手段”四个方面阐述笔者在“力的分解”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改进的措施以及改进后所取得的效果,与同行们交流.
- 王俊
-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践平行四边形法则探究性课堂教学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