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隋鹏

作品数:139 被引量:1,464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9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3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2篇农业科学
  • 13篇经济管理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生物学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5篇玉米
  • 34篇土壤
  • 23篇水分
  • 16篇保护性耕作
  • 14篇农田
  • 13篇小麦
  • 11篇生态
  • 11篇土壤水
  • 11篇土壤水分
  • 10篇耕作
  • 9篇低平原
  • 9篇杨树
  • 9篇水分利用
  • 9篇农业
  • 9篇华北平原
  • 9篇间作
  • 8篇水分利用效率
  • 8篇利用效率
  • 7篇有机碳
  • 7篇作物

机构

  • 136篇中国农业大学
  • 5篇石家庄信息工...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吉林省农业科...
  • 4篇山东省农业科...
  • 4篇湖南省土壤肥...
  • 3篇河南省农业科...
  • 3篇中国科学院遗...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益阳市农业科...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内蒙古农业科...
  • 1篇湖南省农业科...
  • 1篇新疆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热带农业...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作者

  • 136篇隋鹏
  • 97篇陈源泉
  • 81篇高旺盛
  • 11篇黄坚雄
  • 9篇石彦琴
  • 9篇陶志强
  • 9篇周立刚
  • 9篇李媛媛
  • 9篇聂紫瑾
  • 8篇张建省
  • 8篇李超
  • 8篇熊杰
  • 8篇许翠
  • 8篇闫鹏
  • 7篇史学朋
  • 7篇张海林
  • 7篇吴雪梅
  • 6篇袁淑芬
  • 6篇马月存
  • 6篇周亚明

传媒

  • 15篇中国农业大学...
  • 14篇中国农学通报
  • 7篇中国生态农业...
  • 7篇农业工程学报
  • 7篇生态学杂志
  • 7篇作物学报
  • 6篇生态学报
  • 5篇玉米科学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中国人口·资...
  • 4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干旱地区农业...
  • 3篇2007年中...
  • 2篇山西农业科学
  • 2篇作物杂志
  • 2篇光谱学与光谱...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世界科技研究...
  • 1篇农业系统科学...
  • 1篇大豆科学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7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6篇2016
  • 6篇2015
  • 6篇2014
  • 11篇2013
  • 14篇2012
  • 11篇2011
  • 14篇2010
  • 6篇2009
  • 7篇2008
  • 14篇2007
  • 9篇2006
  • 7篇2005
  • 4篇2004
1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玉米叶片“源”的高温胁迫阈值研究被引量:6
2021年
为了明确玉米叶片"源"的高温胁迫温度阈值,采用盆栽试验,利用可精准控温(模拟大气温度变化)的人工气候室,以日最高温32℃为对照,分别设置日最高温34℃、36℃和38℃3个处理,于玉米拔节期进行持续10d的温度控制试验,比较叶片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对不同高温的响应,以及叶片气孔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光反应阶段,38℃处理下的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和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Ⅱ)与其他处理相比均显著降低,但胁迫解除后均恢复至正常水平,而其他3个处理无显著性差异;暗反应阶段,与对照相比,36℃和38℃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均显著降低,胞间CO2浓度(Ci)均显著升高,且38℃处理在胁迫解除后Pn未能恢复。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在36℃和38℃处理下,叶绿体结构逐渐紊乱降解,脂质球体含量增加,淀粉粒合成减少。综上可知,对于玉米叶片"源",日最高温的胁迫阈值是36℃,阈值附近的高温胁迫主要是限制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
张学鹏李腾王彪刘晴刘涵瑜陶志强隋鹏
关键词:玉米高温胁迫光合作用叶绿体
新农村建设中的区域农村村容现状与问题调查被引量:1
2007年
根据对全国东中西部26个省份、202个村庄、2411份调研问卷的结果,重点从农村家庭燃料结构、农村道路、农村家庭饮水、厕所、秸秆处理、生活垃圾、植被绿化等方面对中国不同区域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村容现状与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建设对策。
陈源泉高旺盛王国升隋鹏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生态环境问卷调查
现代种植业系统及粮食生产能量转化效率的动态分析——以山前平原河北栾城县为例被引量:12
2008年
本文在分析栾城县现代种植业结构演替基础上,对当地1984-2006年种植业系统能流动态分析表明:以秸秆直接还田为主的有机能投入从90年代中期占绝对优势,能流循环指数从1984年0.5持续提高到2000年0.62,无机能后期快速增长使有机能和无机能不断扩大的趋势有所趋缓。而粮食生产的能流动态分析除表明上述趋势外认为总体能效从1993年1.78下降到目前1.67并不显著,同时无机能增加主要是农机、灌溉等耗能引起,有机能促进系统内生循环的同时与能源动力、化肥等无机能投入不断协调形成稳定高产的组合体系。未来优化当地农业生产结构,节能减耗,提高资源利用率需要加强秸秆间接还田的农牧结合制度,节水灌溉制度及与之配套的作物配置结构。
陈冬冬高旺盛隋鹏吴天龙
关键词:种植业系统粮食生产
藜科植物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07年
藜科植物广泛分布于干旱和盐碱地区,我国约有38属184种,新疆是我国藜科植物分布最多的地区。藜科植物主要含有生物碱、甾体、萜类和黄酮化合物,其生物活性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该科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杜华周立刚李春隋鹏
关键词:藜科植物化学成分生物活性
高产栽培条件下种植密度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根系时空分布动态的影响被引量:23
2012年
以平展大穗型品种鲁单981(LD981)和紧凑中穗型品种鲁单818(LD818)为材料,比较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根系时空分布动态,以期为玉米品种的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生育进程,2个品种的根系总体积、总表面积、活跃吸收面积与总干重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多为开花期至乳熟期达最大。随种植密度递增,LD981和LD818的根层数与数量、总体积、总表面积、活跃吸收面积以及水平与垂直方向各分布区域的干重均呈递减趋势,LD981的递减速率明显大于LD818。生育期内,不同种植密度下LD981和LD818的根系干重水平方向0~6cm、6~12cm和12~18cm分布表现为高密度区、中密度区和低密度区;垂直方向0~20cm、20~40cm、40~60cm和60~80cm土层分别表现为高密度层、中密度层、低密度层和稀密度层;LD981水平方向0~6cm范围根系干重所占比例比LD818的低2.96%,6~18cm则高14.33%,垂直方向0~40cm土层根系干重所占比例前者比后者高3.71%,40~80cm土层则低35.97%。本研究说明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对根系伸展空间方向和大小的要求存在差异,平展大穗型品种LD981单株根量多,吸收能力强,根系分布较浅,对种植密度递增导致的水平方向空间受限制的反应更为敏感,宜适当增大株距稀植;紧凑中穗型品种LD818单株根系呈现"横向紧缩,纵向延伸"的特点,更能适应随着种植密度递增导致的水平方向空间受限制的"拥挤",宜适当减小株距密植。
李宗新陈源泉王庆成刘开昌高旺盛隋鹏
关键词:玉米种植密度根系
间作对玉米田杂草反枝苋的抑制效果及机理初探
本试验将玉米分别与红薯、花生、苜蓿和向日葵间作,统计间作后的小区中的反枝苋的密度与干重并对抑制反枝苋作用明显的玉米向日葵间作模式进行室内盆栽试验,研究间作根系分泌物对反枝苋种子萌发、根系活力、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
栾琛隋鹏陈源泉李茂营聂紫瑾高旺盛
关键词:间作化感玉米反枝苋向日葵
文献传递
精准土壤增温系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精准土壤增温系统,包括温度控制器、电性连接于所述温度控制器的电热线以及用于埋藏在土壤中的套管,所述套管内填充有液体,所述电热线套接在所述套管内。本实用新型一种精准土壤增温系统尤其...
张学鹏李腾隋鹏陈源泉赵影星肖禾
农牧交错区不同耕作措施下莜麦的生长发育规律被引量:4
2008年
为解决农牧交错带长期免耕下作物减产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定位试验,对覆盖和不覆盖条件下少免耕与翻耕莜麦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在无覆盖的条件下,免耕处理出苗率指数大于翻耕处理,且2006年深松处理出苗率指数(0.0840)与翻耕处理(0.0705)差异达显著水平;2)免耕与深松无覆盖处理根冠比大于翻耕处理;3)免耕无覆盖处理生物量及产量均显著小于翻耕处理;深松无覆盖处理根系生物量显著大于翻耕处理,但地上部生物量与产量小于翻耕处理,且产量差异显著,2005、2006年分别降低了15.8%和10.0%;免耕与深松无覆盖处理千粒重均大于翻耕处理,但差异不显著,2005年分别为19.7、18.9和17.6 g;4)免耕覆盖处理生长明显改善,但生物量及最终产量仍显著低于翻耕处理,2006年产量与翻耕处理相比降幅达19.7%,免耕覆盖处理对于莜麦产量的影响大于免耕耕作措施本身对莜麦产量的影响;深松覆盖处理生长状况及产量与翻耕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覆盖下的深松(行距50 cm,深度40 cm,隔年进行)是适合农牧交错带的少免耕模式。
马月存尹春梅高旺盛秦红灵张红生隋鹏赵沛义
关键词:农牧交错区发育免耕
典型作物残茬磷分子形态表征
2022年
作物残茬还田对农业绿色发展和地力提升意义重大。我国作物残茬产量大,种类多,研究典型作物残茬中磷的赋存形态是预测其还田后作物有效性的前提。目前,液相磷-31核磁共振(;P-NMR)是可在分子水平上表征磷素形态的主流分析技术。而利用该技术表征作物残茬磷素形态的已有研究有限,且主要采用不同磷化合物的化学位移进行图谱解析。由于某些有机磷的峰位置相邻,其化学位移受样品pH等化学条件影响较大,导致单纯依靠文献报道进行图谱解析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并且识别出的有机磷种类偏少。该研究进行加标实验,选取典型作物残茬(玉米、小麦、水稻、大豆、花生、棉花),利用液相;P-NMR技术表征了不同部位(茎叶、谷壳和种子)磷的分子形态及其含量。研究发现,所有供试作物残茬中总磷含量均为种子>谷壳>茎叶。NaOH-EDTA前处理对供试作物残茬总磷有较高的提取率(73%~139%),平均105%。根据加标试验的^(31)P-NMR图谱,供试样品中检测出的无机磷形态包括正磷酸盐、焦磷酸盐、三聚磷酸盐,有机磷包括植酸、α/β-甘油磷酸盐、单核苷酸,首次在作物残茬的正磷酸二酯组分中检测到脱氧核糖核酸;供试茎叶和谷壳中磷均以正磷酸盐为主,大约占NaOH-EDTA可提取磷的49.3%~71.6%,种子以植酸为主,占比达48.5%~82.9%;将正磷酸单酯和正磷酸二酯含量针对正磷酸二酯的降解产物进行矫正,发现作物茎叶中正磷酸二酯(17.1%~33.5%)高于正磷酸单酯(9%~13.5%),谷壳中正磷酸单酯和正磷酸二酯的百分含量分别为8.8%~23.2%及8.8%~24.6%,种子中则以正磷酸单酯为主(57.6%~82.9%)。研究结果表明,供试作物残茬尤其茎叶秸秆还田后可能释放正磷酸盐和正磷酸二酯,作为有效磷源供给后茬作物吸收。该研究为作物残茬还田及农田磷肥管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辛鸿娟杨冬玲韩超群顾雪琪杨建军刘瑾陈源泉隋鹏
关键词:作物残茬
不同滴灌制度对棉花/马铃薯模式中马铃薯产量和WUE的影响被引量:19
2013年
为了探索华北地区棉花与马铃薯套作模式下节水高效的灌溉制度,2011—2012年,连续两年研究了不同滴灌定额(75、90、105和120 mm)对棉花/马铃薯模式中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的产量与滴灌定额呈正比,且与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的降雨、灌溉定额显著相关,2011年和2012年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0.960(P<0.05)、r=0.998(P<0.01)。2011年,不同处理的马铃薯产量差异不显著,2012年,滴灌120 mm处理的马铃薯产量最高,达到24 921.2 kg hm–2,比滴灌75 mm处理提高了15.2%,差异显著;马铃薯的耗水量随滴灌定额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处理之间差异显著,但不同处理的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明显。初步表明,适当增加滴灌定额、合理调整灌溉时间结构有利于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王丽霞陈源泉李超师江涛陶志强聂紫瑾张建省隋鹏
关键词:滴灌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