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海燕

作品数:10 被引量:59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银屑
  • 6篇银屑病
  • 3篇皮损
  • 3篇细胞
  • 3篇补体
  • 2篇银屑病病人
  • 2篇皮肤
  • 2篇皮损组织
  • 2篇维A酸
  • 2篇T细胞
  • 2篇病人
  • 1篇性疾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生成
  • 1篇血清
  • 1篇亚群
  • 1篇炎症
  • 1篇药理
  • 1篇药理及临床
  • 1篇药理及临床研...

机构

  • 9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青岛大学
  • 4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0篇周海燕
  • 5篇郑家润
  • 4篇刘成玉
  • 4篇王桂芝
  • 1篇聂振华
  • 1篇陈沄
  • 1篇陈志强
  • 1篇李新宇

传媒

  • 5篇国外医学(皮...
  • 3篇青岛大学医学...
  • 2篇中华皮肤科杂...

年份

  • 1篇2002
  • 8篇2001
  • 1篇200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银屑病病人外周血及皮损组织T细胞亚群及IL-2R的变化被引量:11
2001年
①目的 观察银屑病病人外周血与皮损组织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白细胞介素 2受体 (IL 2R)的变化 ,以探讨其与银屑病皮损形成的关系。②方法 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 (APAAP)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 ,检测了 5 7例银屑病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可溶性IL 2R(sIL 2R)的变化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 ,检测37例银屑病病人皮损组织和非皮损组织及 2 0例正常皮肤组织的T细胞亚群CD+ 4,CD+ 8,CD+ 2 5的原位表达。③结果 银屑病病人外周血CD+ 4,CD+ 4/CD+ 8水平明显下降 ,sIL 2R ,CD+ 8水平上升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t =7.92~ 2 2 .16 ,P <0 .0 1) ;进行期CD+ 4,CD+ 4/CD+ 8,sIL 2R较静止期变化更明显 (t =5 .476 .95 ,P <0 .0 1)。银屑病皮损组织表皮及真皮CD+ 4,CD+ 8,CD+ 2 5细胞原位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及非皮损组织 (t =7.1117.36 ,P <0 .0 1) ;且进行期各指标表达较静止期明显 (t=2 .2 2 4.5 1,P <0 .0 5 )。④结论 银屑病皮损的形成可能与局部T淋巴细胞的活化有关。
刘成玉周海燕王桂芝
关键词:银屑病T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2T细胞亚群IL-2R
一些治疗银屑病药物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被引量:10
2001年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文献报道用于银屑病治疗的新、老药物的药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包括维A酸、维生素D衍生物、环孢素、大环内酯类、地蒽酚、延胡索酸、霉酚酸等,另外,还包括一些目前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尚未进入市场的药物或生物制品,如血管生成抑制剂和T细胞活化信号阻断剂等。
周海燕郑家润
关键词:银屑病药物治疗药理学维A酸类环孢素
银屑病病人皮损组织中C5b-9的表达及其与皮损形成的关系
2001年
①目的 探讨银屑病病人皮损组织内补体活化成分的表达 ,以探讨其与银屑病皮损形成的关系。②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了 37例银屑病病人皮损组织、非皮损组织及 2 0例正常皮肤组织C5b 9的原位表达。③结果 银屑病皮损组织中角质层和真表皮交界处C5b 9阳性表达明显高于非皮损组织和正常组织 ,差异有显著性 (χ2 =6 2 .90 ,45 .45 ,P <0 .0 1) ;进行期与静止期银屑病病人皮损组织角质层和真表皮交界处C5b 9阳性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P =0 .2 97,0 .739)。④结论 皮肤组织中补体成分沉积与活化可能与银屑病病人皮损组织的形成有关。
王桂芝刘成玉聂振华周海燕
关键词:银屑病补体C5B-9皮损
组织疗法对寻常型银屑病疗效及免疫学指标的影响被引量:2
2001年
①目的 探讨组织疗法对银屑病病人疗效及免疫学指标的影响。②方法 采用ELISA法和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 (APAAP)法 ,观察 17例银屑病病人采用组织疗法治疗前及治疗 30d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补体及活化片段的变化 ,同时观察了组织疗法的效果。③结果 银屑病病人外周血CD4 ,CD4 /CD8,C3,C4明显降低 ,CD8,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 ,C3d和sC5b 9明显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t =4.78 11.6 2 ,P <0 .0 0 1) ,治疗后各指标变化较治疗前更明显 (t=2 .994.79,P <0 .0 0 1) ;治疗后PAS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t =4.77,P <0 .0 0 1)。④结论 组织疗法可能通过减少补体活化和抑制免疫反应减轻银屑病的症状。
王桂芝刘成玉周海燕
关键词:组织疗法免疫学补体ELISAAPAAP法
卡泊三醇、维A酸及雷公藤内酯醇对角质形成细胞及COLO16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生成的影响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探讨卡泊三醇、维A酸及雷公藤内酯醇对角质形成细胞及COLO16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原代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及COLO16细胞中VEGFmRNA的水平。结果卡泊三醇作用于正常人角质形成细胞4h和24h后,以及作用COLO16细胞24h后,均可抑制VEGFmRNA的表达,呈剂量依赖性,IC50值分别为1.19×10-4μg/mL、1.51×10-4μg/mL和3.16×10-5μg/mL。维A酸作用于正常人角质形成细胞4h后可抑制VEGFmRNA的表达,作用于正常角质形成细胞24h后及作用于COLO16细胞4h和24h均无抑制作用。雷公藤内酯醇对正常角质形成细胞和COLO16细胞中VEGFmRNA表达均无抑制作用。结论在转录水平抑制VEGF生成可能是维A酸与卡泊三醇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周海燕郑家润李新宇陈沄
关键词:角质形成细胞内皮生长因子卡泊三醇雷公藤内酯醇
银屑病患者血清及皮肤中补体及其活化成分的变化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研究银屑病患者血清及皮肤中补体及其活化成分的变化,以探讨其与银屑病皮 损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 ELISA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了 57例银屑病患者血清补 体活化片段 C3d及可溶性补体激活片段 sC5b-9及补体 C3、 C4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 ( ABC法)检测了 37例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非皮损组织及 20例正常皮肤组织 C5b-9的 原位表达。结果银屑病患者血清中 C3、 C4水平明显下降; C3d、 sC5b-9水平明显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进行期患者血清中 C3、 C4明显低于静止期,而 C3d、 sC5b-9明显高于静止期,差异均有显著性。银屑病皮损组织中角质层和真表皮交界处 C5 b-9阳性数显著高于非皮损组织和正常组织;进行期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角质层和真表皮 交界处 C5b-9阳性表达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银屑病的发病以及皮损的严重程度与补体的 活化可能有关。
王桂芝周海燕刘成玉
关键词:银屑病补体
天然维A酸——视黄醛在皮肤病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1年
维A酸在皮肤病中的作用非常广泛,但由于局部刺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视黄醛是天然维A酸的中间代谢产物,具有与维A酸相似的生物学活性,而且皮肤对它的耐受性明显优于维A酸。现综述视黄醛在体内及皮肤中的代谢及其生物学活性和在皮肤科中的应用。
周海燕郑家润
关键词:维A酸皮肤病维生素A
H1受体拮抗剂的抗变态反应作用被引量:1
2001年
总结了H1受体拮抗剂在体内和体外试验中的一些作用 :它们与变态反应的各个病理生理环节密切相关。除了与组胺竞争H1受体 (竞争性拮抗 )外 ,H1受体拮抗剂类药物还有其它药理作用 ,后者正被开发应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对该类药物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正在进行。咪唑斯汀是一种具有广泛作用的新的第二代抗组胺药 ,本文对该药作了重点介绍。
周海燕陈志强
关键词:变态反应性疾病H1受体拮抗剂咪唑斯汀抗组胺药
银屑病皮损中微血管生成异常及药物可能的作用靶位被引量:10
2000年
银屑病的真皮乳头层有明显的微血管异常改变 ,包括过度迂回、扩张 ,通透性增加 ,内皮细胞增殖及新血管生成。综述了银屑病皮损在该环节的病理生理变化 ,分析了药物抗血管生成作用的可能靶位。为抗银屑病药物的临床药理研究及新药临床前研究提供线索。
周海燕郑家润
关键词:银屑病微血管生成药物作用靶位
中性粒细胞在诱导银屑病急性炎症中的作用:中性粒细胞相关的炎症增强环路被引量:14
2001年
T细胞介导的免疫在银屑病皮损的发生及持续存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银屑病皮损中弥漫的“慢性”炎症改变可能是由T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的相互作用引起 ,即T细胞介导的炎症持续环路。皮损中的“急性”炎症改变即角层下特征性的中性粒细胞聚集 ,是受化学趋化因子的作用被动吸引至此并被活化。活化的中性粒细胞能影响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及分化 ,还能影响T细胞的活化状态。而T细胞也可影响中性粒细胞在表皮的迁移 ,通过生成淋巴因子影响角质形成细胞产生促炎症介质。这一循环即中性粒细胞相关的炎症增强环路。
周海燕郑家润
关键词:银屑病中性粒细胞T细胞炎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