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玉杰

作品数:3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武警部队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管
  • 1篇动脉
  • 1篇血管内超声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作用
  • 1篇影像
  • 1篇粥样斑块
  • 1篇综合征
  • 1篇纤维
  • 1篇相干
  • 1篇氯吡格雷
  • 1篇介入
  • 1篇介入治疗
  • 1篇抗血小板
  • 1篇抗血小板作用
  • 1篇急性冠状动脉
  • 1篇急性冠状动脉...
  • 1篇冠状
  • 1篇冠状动脉
  • 1篇冠状动脉综合...

机构

  • 3篇武警部队

作者

  • 3篇刘惠亮
  • 3篇张蛟
  • 3篇魏玉杰
  • 2篇荆丽敏
  • 2篇贾小伟
  • 2篇段媛媛
  • 2篇李屹
  • 1篇罗建平
  • 1篇徐瑞
  • 1篇马东星

传媒

  • 2篇介入放射学杂...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支架影像增强显影指导冠状动脉开口病变介入治疗临床应用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数字平板血管造影机支架影像增强显影(SBS)技术在指导冠状动脉开口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武警部队总医院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连续55例冠状动脉开口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58个开口病变植入支架前后作SBS检查和血管内超声(IVUS)验证。根据支架完全膨胀和精确定位相关标准评价SBS检查和IVUS验证结果。结果对比IVUS验证结果,SBS技术精确指导PCI手术中48个(48/58,82.8%)病变的支架定位,同时检测到8个(8/58,13.8%)病变为支架膨胀不全。SBS技术预测支架膨胀不全的特异度为100%,灵敏度为80%。SBS检测到的支架管腔最小面积(MSA)与IVUS验证的MSA呈明显正相关(r=0.95,P<0.001)。结论 SBS技术是一种简便易行、能精确提供植入支架定位及支架完全膨胀信息的方法,可常规应用于PCI术治疗冠状动脉开口病变,尤其适用于那些无法开展IVUS检查的临床中心。
张蛟段媛媛魏玉杰荆丽敏贾小伟徐瑞刘惠亮
关键词:血管内超声
伐尼克兰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随机、开放研究
<正>背景:吸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国内外指南均明确强调,冠心病患者必须戒烟。伐尼克兰是临床常用的戒烟药物,虽然从机制上伐尼克兰与心血管常用药物氯吡格雷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很小,但目前尚缺乏临床研究证据来评估二者联合...
魏玉杰刘惠亮张蛟李屹赖斌
文献传递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评价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靶血管中薄帽纤维粥样斑块分布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观察薄帽纤维粥样斑块(TCFA)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靶血管中的自然分布。方法采用OCT对斑块脂质含量进行半定量评价(角度或象限),测量靶血管开口至纤维帽最薄处距离。结果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3月住院治疗的连续NSTE-ACS患者33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24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9例。OCT共检出74处病变;45处靶病变;其中TCFA病变38处(51.4%),非TCFA病变36处(48.6%)。前降支18处TCFA主要集中在近段,其中近段30 mm内13处(72.2%),40 mm内16处(88.9%);回旋支9处TCFA平均分布于整个靶血管,近段距开口30 mm内仅有3个(33.3%);右冠状动脉11处TCFA也平均分布在各段,近段距开口30 mm内仅有4个(36.4%)。结论 NSTE-ACS患者靶血管中TCFA病变更趋于分布在前降支近段,在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中则趋于平均分布。
张蛟段媛媛罗建平马东星魏玉杰荆丽敏李屹贾小伟刘惠亮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