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嗣予

作品数:10 被引量:40H指数:3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2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细胞
  • 4篇间充质
  • 4篇间充质干细胞
  • 4篇干细胞
  • 4篇充质干细胞
  • 3篇脐带间充质干...
  • 2篇人脐
  • 2篇人脐带
  • 2篇人脐带间充质...
  • 2篇脐带
  • 2篇缺陷综合征
  • 2篇染病
  • 2篇综合征
  • 2篇免疫缺陷
  • 2篇免疫缺陷综合...
  • 2篇呼吸道
  • 2篇呼吸道传染
  • 2篇呼吸道传染病
  • 2篇回顾性调查
  • 2篇获得性

机构

  • 8篇解放军第30...
  • 2篇军医进修学院
  • 2篇解放军第三〇...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作者

  • 10篇王嗣予
  • 6篇王福生
  • 4篇福军亮
  • 3篇黄辉煌
  • 3篇周志平
  • 3篇聂为民
  • 3篇赵鹏
  • 2篇陈黎明
  • 2篇吕吉云
  • 2篇赫兢
  • 2篇李元元
  • 2篇金磊
  • 2篇秦恩强
  • 2篇康富标
  • 2篇张政
  • 2篇赵敏
  • 2篇张昕
  • 2篇吕飒
  • 2篇徐若男
  • 1篇范荣

传媒

  • 3篇传染病信息
  • 3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华医学会北...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种呼吸道传染病10年回顾性调查
本文回顾性总结了1996年~2006年(2006年仅为1~4月的病例)10年间住院的1380例麻疹、风疹、流腮及流脑病例,从中找出了规律性的东西,为有效防制提供了依据。
赵敏姜天俊王嗣予张昕康富标聂为民周志平秦恩强赫兢赵鹏闫惠颖范荣
关键词:呼吸道传染病疫情调查流行病学
文献传递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安全性与疗效被引量:18
2016年
目的回顾性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失代偿期(HBV—D-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陛。方法入组HBV—D—LC患者60例,给予综合治疗联合静脉输注UC—MSC,UC—MSC细胞剂量为(0.5~1.0)×10^6个/kg,每月1次,共输注3次;按照1:2原则匹配120例HBV-D—LC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综合治疗,匹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诊断和随访时间。收集并记录观察组输注UC—MSC前后及对照组随访期间的血清生物化学指标、血常规、腹部B型超声、CT和(或)MRI检查、Child-Pugh评分及不良反应等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回输UC—MSC后12周以及24周胆碱酯酶和白细胞水平显著升高垆〈0.05);12周、24周和96周球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12周、24周和48周的碱性磷酸酶水平有明显升高(P〈0.05);Child—Pugh评分在12周开始降低(尸〈0.05)。但两组问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肾脏功能指标和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妒〉0.05)。结论人UC—MSC治疗可有效改善HBV—D—LC患者的胆碱酯酶和白细胞水平,降低Child-Pugh评分,且安全性良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于双杰陈黎明吕飒李元元杨斌耿华林沪王嗣予徐若男王立峰施明王福生
关键词:肝硬化失代偿性肝炎乙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胆碱酯酶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克隆PS1TP1的反式激活基因
2011年
目的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蛋白(preS1)反式激活蛋白1(PS1TP1)的相关基因cDNA消减文库,克隆PS1TP1反式激活相关基因,以期发现PS1TP1蛋白反式激活作用的靶位点.方法 以PS1TP1表达质粒PcDNA3.1(-)-PS1TP1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为对照;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进行两次消减杂交及两次抑制性PCR,将产物与pGEM-Teasy载体连接,构建cDNA消减文库.结果 文库扩增后得到90个阳性克隆,随机挑选43个克隆测序,并进行同源性分析,获得12种编码基因,其中10个为已知功能基因,另外2个为未知功能序列.结论 成功构建PS1TP1反式激活的相关基因cDNA消减文库,为今后进一步分析、研究病毒蛋白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为进一步研究PS1TP1蛋白的功能及其在HBV感染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黄辉煌纪冬王嗣予徐婉珍贾志远李克
关键词:蛋白质前体
人外周血CD39^+ 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型及功能特点分析
2010年
目的:了解健康人外周血CD39+ 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的表型及功能特点。方法:采集健康志愿者外周血,经密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9+ FoxP3+和CD39- FoxP3+两群Treg细胞CTLA-4、HLA-DR、CD45RO及Ki-67的表达水平,分别采用[3H]-胸腺嘧啶掺入法和ELISA检测其抑制PBMC增殖和IFN-γ分泌的能力。结果:按照表型不同可将Treg细胞分成CD39+ FoxP3+和CD39- FoxP3+两群细胞。发现CTLA-4、HLA-DR、CD45RO、Ki-67在CD39+ FoxP3+ Treg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CD39- FoxP3+ Treg细胞,CD39+ FoxP3+ Treg细胞抑制PBMC增殖及IFN-γ分泌的能力明显高于CD39- FoxP3+ Treg细胞(P<0.05)。结论:CD39+ FoxP3+ Treg可能是主要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Treg细胞群,可以作为鉴定Treg细胞的表面标志之一。
黄辉煌王嗣予王慧芬福军亮韩萍王福生
关键词:TREG细胞FOXP3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HIV感染的安全性评价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HIV感染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在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就诊的30例慢性HIV感染者,通过静脉输入3×107个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每月1次,共治疗3次。在治疗前和第1次治疗之后的第1、2、4、8、12、24、48周检查血常规和生化等指标。结果除少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出现轻微发热外,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治疗1年期间随访未发现血常规和肝肾功能较治疗前有显著异常。结论针对慢性HIV感染者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的治疗和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金磊福军亮张政王嗣予徐若男吕吉云张纪元王福生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干细胞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被引量:10
2009年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是指应用抗生素后发生的、与抗生素有关的腹泻。700多种可引起腹泻的药物中25%为抗生素。AAD的发病率因人群及抗生素种类的差异而不同。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艰难梭菌。按AAD的病情程度不同,可将其分为5种类型。本文对AAD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治作一综述。
周志平聂为民谢杨新赵鹏王嗣予
关键词:抗生素腹泻艰难梭菌
四种呼吸道传染病单中心10年回顾性调查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总结10年来我院收治的主要呼吸道传染病: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为疾病控制和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6年4月我院收治的以上4种疾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总计入选病例1480例,其中麻疹808例、风疹159例、流行性腮腺炎388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25例。麻疹于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和2005年1月至2006年4月存在两个发病高峰,发病年龄较集中于18~35岁;风疹于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病例数较多,以18~25岁的集体生活人群多发;流行性腮腺炎各年病例数及全年病例分布较均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散发为主,患者主要是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除流行性腮腺炎无明显季节性外,其他3种疾病均多发于3~5月份。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4种疾病的疗效和预后均良好。结论目前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且呈现新的特点,采取必要措施进一步降低发病率、控制暴发性流行十分必要。
康富标赵敏周志平聂为民赫兢秦恩强张新伟闫慧颖赵鹏张昕王嗣予李建静
关键词:呼吸道传染病
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免疫调节剂用于临床肝移植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0年
王嗣予王福生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排斥免疫调节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HIV感染者的回顾性研究
2014年
目的明确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治疗慢性HIV感染者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7月在我院接受UC-MSC治疗的57例慢性HIV感染者随访3年的资料。根据UC-MSC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200个/mm3组(免疫重建失败组)和>200个/mm3组(免疫重建成功组)。分析UC-MSC治疗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2组患者接受UC-MSC治疗1、2、3年,其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均较基线水平显著升高。进一步分析发现,免疫重建失败组UC-MSC治疗1年和2年的有效率(以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基线水平升高30%为有效)显著高于免疫重建成功组。2组随访中未发现明显不良事件,安全性好。结论 UC-MSC治疗慢性HIV感染者3年安全性好,可显著持续升高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CD4/CD8比值,UC-MSC治疗免疫重建失败患者疗效更为显著。本研究提示慢性HIV感染者免疫重建失败可能是UC-MSC治疗的适应证。
王嗣予金磊李元元黄辉煌徐若男福军亮张政王福生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间充质干细胞
原发性肝癌患者体内调节性T细胞的生成和数量增加与疾病进展相关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外周血和肝脏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的频率、表型和分布特点。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30例健康人的外周血或HCC组织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和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NIL),Treg细胞的特点,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结果表明HCC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7.49±2.8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36%±1.61%,P<0.01);肝癌组织中Treg细胞频率(23.48%±27.82%)明显高于癌旁组织(6.19%±3.10%,TILvsNIL,P<0.05)。此外,我们观察到TIL中CD4+CD25low和CD4+CD25-细胞亚群的表达FoxP3蛋白的水平显著升高。结论:在HCC患者外周血及肝脏肿瘤区Treg细胞频率均明显升高,可能与体内Treg来源增加有关,而增加的Treg通过进一步抑制宿主免疫应答而加快肝癌的临床进展。
王嗣予福军亮吕吉云陈黎明吕飒王福生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T细胞致病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