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晓光
- 作品数:75 被引量:351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 文化记忆:民间美术保护的文化原则被引量:12
- 2007年
- 传统民间美术所依附的农耕文化形态在当今转型期时代的中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而作为民间美术传承主体的多民族民众群体的生存文化心理和文化需求也在随着时代发生着变化。确切地说,几千年来支撑着民间文化传统传承发展的“内驱力”性质的文化因素开始发生本质性的变化,而作为外部因素的主流文化形态开始关注起民间文化的传统形态,并希望通过保护的方式,使其相对纯粹地传承下去。在这里,相关民间文化传统的内部外部因素有一个价值选择上的时间差,民间乡村开始接受并且趋同现代化城市的生活方式,主流文化的保护理念却希望民间保留原生态的生活传统和方式。
- 乔晓光
- 关键词:民间美术文化原则文化记忆文化传统传承发展文化形态
- 中国剪纸与芬兰史诗的邂逅
- 2009年
- 教科文启动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及《文化多样性国际保护公约》项目,旨在倡导全球化背景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尊重。人类不同民族活态的非物质文化不仅是本民族发展的情感源泉,也是当今人类文明交流发展、互补共生的文化资源。本文通过不同民族间文化遗产的对话与融合,以中国剪纸与芬兰史诗《卡莱瓦拉》结合的艺术创作个案,梳理了源自文化遗产灵感的艺术创作思路。关注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使中国当代艺术具有了本土精神的针对性,同时也为人类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带来了新的生机。
- 乔晓光
- 关键词:文化遗产剪花娘子传唱
- 太阳,符号的信息——不同民族中的太阳文化观
- 太阳,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最令人敬崇、最切身也是最重要的宇宙参照。古代社会围绕着太阳崇拜所形成的人类不同民族的太阳文化观.深深影响了人类的生存观念和文化价值取向。太阳和自然界万物生命生长.轮回的紧密关联.启蒙了人类的生命意...
- 乔晓光
- 文献传递
- 通向生活的路——民族民间美术传统的资源价值及其教育实践被引量:1
- 2023年
- 作为活态文化的民族民间美术,是文化多样性的民族艺术传统,其中许多类型已成为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纵观近百年民族民间美术作为文化资源的价值,其深刻影响了中国现当代艺术创作,也影响了美术教育。但至今无论从学科设置,还是作为艺术知识的传授和艺术课程的开设,民族民间美术传统仍然徘徊在大学教育的主流知识体系之外。以事实与价值的关系来讨论民族民间美术的价值实现和教育的文化关联,使我们意识到本土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性。不同民族乡村千百年来自发传承的民族民间美术传统,今天依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着文明的活态性,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活态文化资源与人性力量,也是探索艺术本土精神和中国现代性的文明底蕴。民族民间美术作为生活事实向价值知识的转化,成为中国美术教育的时代命题。文明的未来性,正是在文明内部的文化整合与创新发展中明晰起来的。
- 乔晓光
- 关键词:民族民间美术
- 作为纸文明传统的中国剪纸——中国早期剪纸研究被引量:4
- 2020年
- 从南北朝至唐代期间已有的考古发掘实物来看,剪纸在这一时期已经沿丝绸之路向西传播,且形态成熟。本文对丝绸之路(中国西部地区)上发现的古代剪纸考古实物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结合与古代剪纸相关的纹样、工具,对丝绸之路上古代剪纸实物的文化功能进行分类与探讨。古代剪纸在使用功能上,一方面用于日常生活,也应该注意的是,剪纸也使用于与佛教信仰相关的用途。这一事实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融合,有助于对我国古代剪纸文化研究做出更深一步的探讨。对古代剪纸实物的梳理与研究,将为剪纸的活态研究提供一定线索和依据。
- 乔晓光
- 关键词: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
- 生活之树——艺术创作、考察手记
- 1999年
- 我凭着朴素的热情,在10十年前第一次走黄河,在陕北的吴堡,我从山上望着下面的黄河,在连绵起伏的黄土坡里象一条普通的河,从吴堡到军渡,我沿着黄河岸走了几十里,黄河依旧是朴素平静的。从走黄河开始,我渐渐懂得了朴素里包含的份量和价值,感悟到那朴素里蕴藏的灿烂,生活之树永远是一颗常青的生命之树。
- 乔晓光
- 关键词:艺术创作玉米地剪花娘子文化基因艺术创造民族文化复兴
-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承——基于非遗社会实践与现象的观察思考被引量:46
- 2017年
- 国家的现代化开启了新时代,电话和网络普及、农民工大潮、城乡差距缩小……种种因素造就了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冲击着传统乡村生活。与此同时,我们国家迎来了文化遗产时代,非遗保护逐渐进入常态化。互联网时代与文化遗产时代的相遇产生了一系列文化现象:文化物流、文化流变、文化融合、文化同质、文化衍生、文化功利……这些为非遗传承带来挑战。国家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不断实施新政策、新方案,尤其是文化部与教育部自2015年起开展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成为近几年非遗传承工作的重要举措。非遗传承与保护实践工作的推进,让我们思考互联网时代的传承该如何由文化自发转向文化自觉。大学非遗、社区非遗、少年非遗、海外非遗等传承的关键词,应当在这个传统与现代不断碰撞的时代引发我们的思考和实践。
- 乔晓光苏欢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时代活态文化
- 节日场域中的图像——活态文化视野中的节日"文化生境"
- 2023年
- 节日是一个独特的文化场域,节日中的图像是活的隐喻.我们以活态文化视野,把节日看作一个整体的"文化生境",把节日场域中的图像分为动态类和静态类.动态类是人的身体表演和媒介物质的表达,呈现出独特的活态图像,如社火、傩戏、戏剧,烟花、火堆(火塔)、木偶戏、皮影戏等;静态类即节日中使用的民间美术物品,如剪纸、年画、蜡染、刺绣、灯彩、面具、雕塑及场景装置等.节日图像的功能意义是节日仪式过程的实现,图像内涵是族群信仰思维的外化.思维决定了节日文化的特性,也决定了图像的文明类属.当下处于文明转型期,人的思维在变化,生活和节日也在变化.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文化复杂性实践的阶段,如何守住节日文化的根脉、适应时代的文化变迁值得思考.
- 乔晓光
- 关键词:活态文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教育和民族文化资源整合被引量:73
- 2003年
- 本文围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产生,引伸出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本土一系列急迫而又现实的社会问题。如:作为非物质遗产的民间活态文化传承、民族文化资源整合于多元文化发展、高等教育在文化遗产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及信息型社会参与等。作者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文化理念和学科发展设想。
- 乔晓光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教育经济全球化活态文化农业经济学科建设
- 城乡的互动与共生: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承与创造——社会转型期本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相关问题思考
- 2010年
- 存活在不同民族生活中的非物质文化传统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活态文化主体之一。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可持续对国家文化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有重要影响。中国传统的智慧有许多可实践、可转换为现代智慧的因素,在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建设中,对非物质文化传统要予以更多的关注。走多元的,以农为本的"新农镇"发展之路。
- 乔晓光
- 关键词:国家文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