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天昊

作品数:6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毒性
  • 3篇四性
  • 3篇中药
  • 3篇挥发油
  • 3篇归经
  • 3篇艾叶挥发油
  • 2篇氧化应激
  • 2篇线粒体
  • 2篇小鼠
  • 2篇急性肝
  • 2篇肝毒
  • 2篇肝毒性
  • 1篇毒性作用
  • 1篇肾毒
  • 1篇肾毒性
  • 1篇数据挖掘
  • 1篇数据挖掘研究
  • 1篇损伤小鼠
  • 1篇中药四性
  • 1篇中医

机构

  • 6篇暨南大学

作者

  • 6篇李天昊
  • 5篇刘红杰
  • 4篇詹莎
  • 3篇陈亮
  • 1篇唐树杰
  • 1篇陈青山
  • 1篇陈利国
  • 1篇张玉佩

传媒

  • 2篇中药新药与临...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艾叶挥发油急性肝毒性的线粒体机制研究
艾叶,是一味常用中药,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其味辛、苦,性温,归肝、脾、肾经,有小毒。艾叶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主要含有挥发油、多糖、黄酮类、鞣质、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这些成分既可能是其发挥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也可能是其产生毒理...
李天昊
关键词:艾叶挥发油氧化应激线粒体机制肝细胞损伤
基于中医传统理论建立中药肾毒性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研究四性、五味和归经与中药肾毒性的相关性,建立中药肾毒性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估。方法文献检索肾毒性中药111味、非肾毒性中药398味。记录上述中药的四性(寒、热、温、凉和平)、五味(酸、苦、甘、辛、咸、淡和涩)和归经(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和肝经),进行肾毒性中药、非肾毒性中药与其四性、五味和归经的相关性检验,相关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并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绘制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概率的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结果肾毒性中药和非肾毒性中药在四性归属有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为0.241;肾毒性中药和非肾毒性中药在五味归属有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0.210;肾毒性中药和非肾毒性中药在归经归属无相关性(P>0.05)。四性、五味两个方面12个变量因素入选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四性中的热、平和五味中的苦、甘共4个变量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预测概率分界值为0.28)。结论中药四性、五味、归经3个方面24个变量因素当中,四性、五味两个方面12个变量因素与其肾毒性具有相关性,其中四性中的热、平和五味中的苦、甘为肾毒性的影响变量。在此基础上建立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对于中药肾毒性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刘红杰陈亮李天昊詹莎陈灵修陈利国
关键词:中药四性归经
艾叶挥发油致急性肝损伤小鼠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研究艾叶挥发油所致的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水蒸气蒸馏法制备艾叶挥发油。健康成年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n=10),四氯化碳(CCl_4)组(n=10),低(n=10)、中(n=10)和高剂量(n=12)艾叶挥发油组(实验组)。对照组给予橄榄油,CCl_4组给予2.5g·kg^(-1)的CCl_4,低、中、高剂量艾叶挥发油组分别给予1.9,2.3,2.7 g·kg^(-1)的艾叶挥发油。各组均为一次性灌胃,容量为20 mL·kg^(-1)。6h后处死小鼠,检测谷草转氨酶(AST),分离肝组织线粒体,透射电镜观察肝组织线粒体形态,JC-1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分光光度法检测线粒体肿胀敏感性,定磷法检测线粒体钠钾腺苷三磷酸酶(Na^+-K^+-ATPase)、钙腺苷三磷酸酶(Ca^(2+)-ATPase)和钙镁腺苷三磷酸酶(Ca^(2+)-Mg^(2+)-ATPase)活力,结果低、中、高剂量艾叶挥发油组血清AST水平分别为(224±56),(251±64),(316±101)U·L^(-1),对照组为(154±27)U·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高剂量艾叶挥发油组肝组织线粒体膜电位分别为22.06±6.18,21.34±5.99,16.48±4.88,对照组为31.35±9.14(P<0.05)。低、中、高剂量艾叶挥发油组肿胀敏感性分别为(0.68±0.28)×10^(-2),(0.40±0.18)×10^(-2),(0.26±0.10)×10^(-2),对照组为(1.43±0.69)×10^(-2)(P<0.05)。低、中、高剂量艾叶挥发油组Na^+-K^+-ATPase活力分别为2.60±0.60,2.20±0.80,2.10±0.80,对照组为4.40±0.90(P<0.05)。低、中、高剂量艾叶挥发油组Ca^(2+)-ATPase活力分别为2.70±0.50,2.50±0.80,2.20±0.60,对照组为4.20±0.80(P<0.05)。低、中、高3个剂量艾叶挥发油组Ca^(2+)-2Mg^(2+)-ATPase活力分别为2.80±0.60,2.60±0.90,2.50±0.70,对照组为3.90±0.70(P<0.05)。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剂量的变化趋势相关。结论艾叶挥发油可能通过诱发肝组织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障碍而导致小鼠急性肝损伤。
刘红杰詹莎李天昊陈亮陈灵修张玉佩
关键词:艾叶挥发油小鼠急性肝损伤线粒体
四性、五味和归经对中药肝毒性预测价值的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筛选四性、五味和归经中对中药肝毒性预测的重要因素,并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估。方法文献检索肝毒性中药107味,非肝毒性中药431味。记录中药的四性(寒、热、温、凉和平)、五味(酸、苦、甘、辛、咸、淡和涩)和归经(肺经、胃经、脾经、大肠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和肝经),进行肝毒性中药、非肝毒性中药与其四性、五味和归经的相关性检验,并将相关性变量纳入数据库,利用SPSS Modeler进行数据分析并建立模型,筛选重要预测变量。使用Med Calc绘制各个模型预测概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筛选各个模型预测的最佳分界值。结果建立了Logistic回归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贝叶斯网络模型,3种模型预测变量重要性排名的前2位均有辛味;3种模型最佳预测分界值均在0.2附近(默认0.5),3种模型预测中药肝毒性的能力均距最优模型有一定差距。结论辛味可能是预测中药肝毒性的重要因素;数据挖掘技术对于中药肝毒性预测研究以及中药毒理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刘红杰李天昊詹莎陈灵修崔会营陈青山
关键词:中药四性归经
中药四性、五味和归经对肝毒性预测的数据挖掘研究
背景:据不完全资料分析,中药所致的肝损伤占临床药物性肝损伤的16.17%,在药物性肝损伤中排名第二位.四性、五味、归经是中医学关于中药药性的基本理论,但与中药毒性以至肝毒性的关系并没有系统论述.当前的研究结果多不一致,而...
刘红杰李天昊詹莎陈灵修崔会营陈青山
关键词:中药四性归经
艾叶挥发油致小鼠急性肝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研究艾叶挥发油致小鼠急性肝毒性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水蒸气蒸馏法制备艾叶挥发油。52只SPF级ICR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四氯化碳组,艾叶挥发油1.9 g/kg组、2.3 g/kg组和2.7 g/kg组。一次性灌服等容量药物或溶媒,6 h后取标本,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并进行Ridit分析,检测肝脏组织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的艾叶挥发油组血清ALT、ALP含量显著升高(P<0.05);肝脏组织具有变性、坏死等不同程度的损伤,且Ridit积分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产生超氧阴离子活力、MDA含量和GSSG含量显著升高(P<0.05),SOD含量和GSH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艾叶挥发油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损伤肝细胞而导致小鼠急性肝毒性,其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有关。
刘红杰李天昊詹莎陈亮陈灵修唐树杰
关键词:艾叶挥发油小鼠氧化应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