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红卫

作品数:8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政治法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篇救援
  • 4篇地震
  • 3篇地震救援
  • 2篇应急
  • 2篇应急救援
  • 2篇装箱
  • 2篇集装
  • 2篇集装箱
  • 1篇电子门锁
  • 1篇嗅觉模拟
  • 1篇演练
  • 1篇演练纪实
  • 1篇音效
  • 1篇灾害
  • 1篇职业化
  • 1篇摄像
  • 1篇摄像头
  • 1篇声音效果
  • 1篇事故发生
  • 1篇数据采集

机构

  • 8篇中国地震应急...
  • 1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8篇何红卫
  • 3篇周柏贾
  • 3篇刘本帅
  • 3篇张煜
  • 2篇卢杰
  • 1篇曲旻皓
  • 1篇胡杰
  • 1篇杜晓霞
  • 1篇谢霄峰
  • 1篇陈虹
  • 1篇刘旋
  • 1篇贾群林

传媒

  • 4篇中国应急救援
  • 1篇城市与减灾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一种地震救援训练用集装箱逃生门锁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装箱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地震救援训练用集装箱逃生门锁,包括主体机构、安装机构和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机构位于主体机构的前端,所述连接机构位于主体机构的前方,所述主体机构包括集装箱左门板、集装箱右...
刘本帅周柏贾张煜何红卫李辉
联合国框架下的亚太地区多国地震救援演练——2015年蒙古国演练纪实被引量:1
2015年
2015年6月21日至6月27日.联合国国际搜索与救援咨询团(INSARAG)亚太地区多国地震救援演练在蒙古国乌兰巴托市成功举办。这次演练活动是中美两国在亚太地区联合支持开展的重要项目之一.也是中美两国在INSARAG亚太区域联合支持的第4次地震救援演练,
杜晓霞陈虹孙晓竟谢霄峰何红卫
关键词:地震救援联合国演练
地震搜救装备应用与特点被引量:1
2019年
地震搜救装备是指在地震灾害中,对废墟下压埋的受困人员实施搜救的器材和设备,包括对压埋人员进行搜寻与定位的搜索装备,以及在不同倒塌建筑物下对受困人员进行救助的营救装备。地震灾害救援是当前地震现场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它具有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环境危险等特点。地震灾害现场搜救的效率,直接关系到倒塌建筑物下被困人员的生命安全。
何红卫
关键词:灾害建筑物地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赴新加坡参加应急救援技术培训情况
2013年
为加强警地应急救援力量横向交流与合作.促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应急救援技术创新发展.2012年12月16日至29日,中国地震局与武警部队联合组团赴新加坡参加了民防学院组织的第55届国际城市搜索与拯救培训。
王亮卢杰何红卫
关键词:应急救援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创新武警部队
一种具有内置供暖装置的地震救援训练用的模块化集装箱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震救援训练用的模块化集装箱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具有内置供暖装置的地震救援训练用的模块化集装箱,包括主体机构、供暖机构和采光机构,所述供暖机构位于主体机构的内部,所述采光机构位于供暖机构的上端,所述主体机...
张煜周柏贾刘本帅何红卫
救援训练教官职业标准建设探析
2021年
当前,我国救援队伍正进入职业化建设和快速发展阶段,随之而产生的对救援训练、培训和演练的专业化需求也更加迫切。通过调研相关职业资格和职业标准,包括职业概括、基本要求和工作要求等,将长期存在救援领域的统一称谓的“教官”进行职业化定位和分级,同时,进一步探索救援训练教官的评定和准入、退出机制,形成救援训练教官的训练、培训和演练规范。搜索救援训练教官职业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对我国应急管理系统的培训基地、消防训练基地以及各级培训基地教官队伍建设的正规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本帅何红卫刘旋曲旻皓
关键词:职业化教官
应急救援虚拟演练行为工作方法及其数据采集设备
本发明提供应急救援虚拟演练行为工作方法及其数据采集设备,涉及应急救援虚拟演练领域。该基于应急救援虚拟演练行为工作方法及其数据采集设备,包括,S1、创建一个高度逼真的虚拟环境或者普通的虚拟环境,通过环境模拟地震、火灾或洪水...
周柏贾何红卫杨牧笛卜想
高寒地区救援适应性训练初探被引量:1
2017年
本文通过在高寒地区开展的建构筑物受损倒塌后形成的狭小空间、竖向空间、层叠倒塌空间等场景下进行的救援适应性训练所取得的高寒环境救援技术和体征变化为依据,提出了在高寒条件下个人防护、装备保障、行动策略等方面的建设,对在高寒地区适应性训练和开展科学有效的救援行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煜贾群林卢杰胡杰何红卫
关键词:高寒地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