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杰 作品数:12 被引量:56 H指数:5 供职机构: 安徽省气候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淮河流域气象开放研究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水利工程 农业科学 更多>>
WRF模式在可能最大降水估算中的试用探讨 本文以"莫拉克"台风天气过程为背景,以厦门地区为主要研究区域,运用WRF模式进行了"莫拉克"台风同化移置试验,使得"莫拉克"台风按照预设的5810号台风路径移动,在厦门北部泉州附近登陆。通过试验得出:若"莫拉克"台风在厦... 刘俊杰 单磊关键词:WRF PMP 文献传递 淮河流域近58年降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9 2018年 为了更明确、具体地了解淮河流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基于1959~2016年淮河流域170个高密度站点逐日降水资料,采用Spearman秩次相关和对趋势分析较准确的成对斜率回归中值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流域不同级别降水的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等指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年降水南北差异较显著,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最大的地区均位于流域最南部大别山地区,其值为最小值的2倍左右;平均日降水强度及年暴雨量和暴雨日数的分布相似,东部沿海地区和西南部山区为大值区,西北部海拔流域最高的地区为最小值分布区,在流域中部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增多;平均暴雨强度的一个大值区位于流域中部偏西的河南驻马店地区,淮河流域极端强降水的发生地也集中在此地周围;流域整体年降水量有轻微下降趋势,降水日数明显减少(东北部地区尤其显著,干旱风险增加),导致平均日降水强度显著增加。这主要是由10mm以下的小雨尤其是0.1~1mm的微量降水的频数显著减少导致的,而50mm以上的暴雨各指标在流域整体上均无显著的变化趋势;流域春秋两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夏冬两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属于春秋变干、冬夏变湿的地区。 赵丹 张叶晖 刘俊杰关键词:淮河流域 降水 暴雨 小雨 基于WRF-Hydro模式的沂河流域水文气象模拟参数优化研究 2023年 为优化适用于沂河流域WRF-Hydro模式水文气象预报模拟的参数方案,利用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与沂河流域内气象站点实测降雨数据驱动WRF-Hydro模式,采用分布率定法对模式几项主要的水文参数进行参数率定分析,选取相似暴雨引发的洪水过程对率定结果进行参数拟合验证。结果表明:WRF-Hydro模式的入渗系数和地表粗糙度对产流量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河道曼宁糙率同时对产流量和汇流速度均有较明显的影响,曼宁糙率系数越小,汇流速度越快,产流量越大,峰现时间越早。入渗系数和河道曼宁糙率在所有率定参数中最敏感,尤其在非饱和土壤条件下。当入渗系数和河道曼宁糙率乘子分别为1.5和0.7、地表持水深度和地表粗糙度取模式默认值1.0时,径流过程模拟效果最优。 刘俊杰 高金兰 刘蕾 邵月红 吴必文 程智关键词:淮河流域 径流模拟 参数率定 基于同化数据的GRACE卫星反演中国陆地水储量变化降尺度分析 被引量:4 2020年 利用GRACE重力卫星反演得到陆地水储量变化受数据低空间分辨率的限制,目前仅应用于大尺度的空间范围内,为此提出一种简易的降尺度方法将GRACE陆地水储量变化精度提高了16倍。借助全球水文模型模拟的陆地水储量变化数据,在中国九大流域上进行分区对比分析,发现高分辨率数据基本保持了原始数据的时空变化趋势,同时又增加了水文模型模拟的水储量变化信息。此外,利用全国455个地下水位监测站的水位数据,验证了降尺度后的陆地水储量变化数据,可知高分辨率陆地水储量变化数据与实测地下水变化值的相关系数最高达0.847,普遍高于低分辨率GRACE陆地水储量变化值与实测地下水变化值的相关系数,证明降尺度后的数据更加准确有效。进而基于降尺度数据,利用EOF方法分析了2005年1月~2012年12月中国各地陆地水储量变化的时空变化特征,即在总体趋势上,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春夏两季的陆地水储量有明显增加,华北地区的地下水超采及南方流域的极端气候事件为影响该区域陆地水储量异常的重要因素。 王洁 边宇晗 刘俊杰 王丽荣关键词:时空变化特征 EOF分析 基于DERF2.0模式的安徽省冬小麦主产区秋种期旱涝预测 被引量:1 2021年 基于安徽省冬小麦主产区25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月动力延伸预测模式DERF2.0和NCEP再分析环流资料,利用统计降尺度技术和多模式集合技术建立多个方法集成的安徽省冬小麦主产区秋种期旱涝预测模型,研制旱涝预测检验方法,并检验评估不同方法的旱涝预测性能。结果表明:利用模式直接输出(DMO)降水产品预测秋种期旱涝的技巧较低,几乎无法预测出区域旱涝异常。完全预报法(PP)和模式输出统计法(MOS)利用了预测技巧更高的环流要素信息,分别基于再分析和模式的环流场建立旱涝预测方法,其预测技巧比DMO预测有明显提高,其中MOS方法的预测技巧更高。多方法集成预测可以有效改善单一预测方法的预测性能。等权重平均、基于历史预测性能的归一化加权平均、基于多元回归的超级集成的预测技巧均高于MOS,其中基于多元回归的超级集成的预测技巧最高。该方法将多个统计方法和动力模式相结合,为秋种期旱涝预测提供了一种思路,可以为关键农事季节气候预测服务提供技术参考。 段春锋 程智 程智关键词:旱涝 统计降尺度 气候预测 海河流域近60a降水极值的频率分析及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2020年 以海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MK和F检验对站点的年最大日降雨序列进行趋势、突变和跳跃分析。基于水文气象分区线性矩法进行一致区的划分、最优分布的选择和降水极值的频率估计值计算,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MK趋势和突变检验显示只有8个站点(22.9%)呈现显著下降趋势,通过了信度为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特别是京津唐区域具有显著的下降趋势,突变时段主要发生在1980-1990年。均值和方差的跳跃性显示大部分站点都呈现出显著的向下跳跃,主要分布在流域的滦河子流域和北三河水系;趋势和跳跃的综合分析能够对降水极值有可能引起的旱涝灾害进行更全面合理的判断。不同重现期下的频率估计值的空间分布总体趋势一致,从东南到西北、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并与地形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降水极值空间分布的中心主要集中在滦河子流域的遵化和青龙附近;大部分站点50 a一遇的估计值和AMP序列的最大观测值能够保持较好的一致性,间接反映了估计值的合理准确性。 邵月红 刘玲 刘俊杰 吴俊梅关键词:降水极值 线性矩法 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性暴雨年代际变化特征及环流形势 被引量:9 2018年 利用1965—2016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逐日降水数据和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从年代际变化的角度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性暴雨及环流特征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5—2016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性暴雨主要集中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此时段内持续性暴雨发生频次与夏季持续性暴雨的年代际变化一致,均呈现先增多后减少的特征,1989—2003年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性暴雨频发年代。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性暴雨少发、频发年代的环流特征分析发现,1965—1988年高纬度地区气流平直,冷空气不活跃,而低纬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弱,导致南海水汽输送较弱,可降水量偏少,对流运动偏弱;2004—2015年500 h Pa位势高度场上高纬度地区呈西高东低的特征,冷空气输送能力较弱,同时孟加拉湾低槽偏弱,副热带高压虽然偏强但位置偏南,水汽无法远距离输送至长江地区,可降水量也异常偏少;1989—2003年虽然为持续性暴雨频发年代,但其中无持续性暴雨年份与持续性暴雨频发年份的环流配置则完全相反,持续性暴雨频发年鄂霍次克海高压明显偏强,冷空气活跃,低纬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其西北侧的水汽可以源源不断输送至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可降水量异常偏多,冷暖空气的交汇则使垂直运动旺盛。可见,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性暴雨年代际变化与大尺度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密切相关。 刘蕾 周晶 刘俊杰 高辉关键词:持续性暴雨 可降水量 副热带高压 大尺度环流 淮河流域农田近地层风速、温度和湿度廓线特征 被引量:2 2020年 利用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32 m气象观测塔梯度系统采集的风速、气温、湿度资料,分析了寿县2007年7月—2019年12月农田近地层风速、温度和湿度日变化特征和廓线特征。结果表明:气温和风速日变化为单峰型;气温峰值在14时30分—16时,谷值在05时30分—08时,低层峰值时间早于高层;风速峰值在11时30分—13时30分,谷值在00时30分—03时。湿度日变化为双峰型,主峰值在08时30分—11时,主谷值低层在05—07时,高层在15时—15时30分和07—08时。气温白天随高度递减,晚上随高度递增,早晨随高度先递减后递增,傍晚随高度先递增后递减。白天气温垂直递减率最大值出现在12时—12时30分,晚上逆温最大值出现在21时—03时,早上过渡型出现在07时30分—09时,傍晚过渡型出现在17时30分—19时。风速随高度递增,风速梯度随高度递减,风速垂直递增率白天明显小于夜间,最大值出现在21时—01时。湿度随高度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10~20 m存在逆湿现象,夜间比白天明显,尤其后半夜。 段春锋 田红 田红 刘俊杰 黄勇关键词:气象要素 日变化 廓线 近地层 淮河流域 BCC第二代气候系统模式对东亚夏季气候预测能力的评估 被引量:7 2020年 基于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气候系统模式的回报和实时预测数据,利用同期和滞后相关、偏相关分析以及联合EOF分解等方法,评估了其对夏季东亚环流和降水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模式对高低层环流和降水气候态的空间分布形势,特别是强降水中心和季风系统成员位置的预测较为合理,但存在一定的系统性偏差。模式对于东亚特别是中国大陆地区夏季降水年际变化的预测能力较弱,但对于东亚500 hPa高度场年际变化的预测效果较好,并且随着起报月的临近,技巧有所改进,此外模式对于东亚夏季气候变率主要模态的时空分布特征具有较高的预测技巧。模式较好地反映出了东亚夏季气候对El Nino发展和衰减响应的主要特征,其技巧主要来源于对于东部型El Nino影响的准确把握。总体来看,该模式对东亚夏季气候的预测能力较好,对短期气候预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程智 高辉 朱月佳 史跃玲 刘俊杰 汪栩加关键词:气候预测 东亚气候 淮河流域气象干旱风险的区域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2017年 利用淮河流域30个气象观测站点1961~2013年的月降水数据,基于贝叶斯空间插值方法对其不同时间尺度(月、季和年)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进行空间插值,以评估淮河流域内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片区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气象干旱风险与干旱演变趋势。结果显示:各片区的气象干旱情势呈现显著性差异,其中山东片干旱频次最高,但以轻旱事件居多;安徽片出现干旱的总频次最小,但极旱、重旱频次略高。河南片和山东片遭遇重旱的风险较高,安徽片和江苏片遭遇极旱的风险较高。就全流域来说,在三种时间尺度之中,季节尺度上的干旱风险最大、频次最高,表明季节性干旱可能对流域各个片区的影响都较大。然而,各片区的长序列干旱风险演变结果显示:多个片区年/季节尺度上的干旱事件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但在月尺度上却呈现不显著增加趋势,说明未来在小尺度上的干旱风险有可能增大。 杨娜 段凯 刘梅 刘梅 刘俊杰关键词:气象干旱 空间插值 不确定性 淮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