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莉

作品数:94 被引量:842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34篇专利
  • 6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6篇农业科学
  • 5篇经济管理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3篇土壤
  • 17篇秸秆
  • 9篇玉米
  • 9篇还田
  • 8篇施肥
  • 7篇作物
  • 7篇小麦
  • 6篇遥感
  • 6篇粒肥
  • 6篇颗粒肥
  • 6篇机械化
  • 6篇耕地
  • 5篇盐碱
  • 5篇水分
  • 5篇培养皿
  • 5篇基质
  • 4篇东北三省
  • 4篇冬小麦
  • 4篇遥感提取
  • 4篇施用

机构

  • 74篇中国农业科学...
  • 12篇北京农业机械...
  • 10篇北京市农业机...
  • 4篇东京大学
  • 4篇学研究院
  • 2篇广西农业科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国家基础地理...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北京市农业局
  • 1篇酒泉卫星发射...
  • 1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信阳农林学院

作者

  • 94篇张莉
  • 50篇逄焕成
  • 47篇王婧
  • 27篇李玉义
  • 21篇李传友
  • 20篇丛萍
  • 20篇赵永敢
  • 19篇吴文斌
  • 19篇熊波
  • 15篇周清波
  • 14篇唐华俊
  • 13篇杨鹏
  • 12篇高娇
  • 9篇张珺穜
  • 8篇李正国
  • 8篇滕飞
  • 8篇杨立国
  • 7篇李治国
  • 6篇刘娜
  • 6篇闫子双

传媒

  • 8篇农业工程学报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农机科技推广
  • 3篇生态学报
  • 3篇中国农业资源...
  • 3篇农业工程
  • 2篇地理学报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中国土壤与肥...
  • 2篇中国农机化学...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蔬菜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4篇2023
  • 7篇2020
  • 9篇2019
  • 6篇2018
  • 24篇2017
  • 9篇2016
  • 3篇2015
  • 7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7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9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施用方式对土壤脲酶及春玉米生长的影响被引量:6
2017年
采用大田试验,以不施氮为对照,采用释放期为60 d的包膜控释尿素(30%)与普通尿素(70%)掺混,研究了其不同施用方式(侧施、底施、分层施)对土壤脲酶及春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氮水平下,底施处理0~40 cm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侧施和CK,尤其是在春玉米抽雄、灌浆期,但底施与分层施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其中0~20 cm土层底施处理脲酶均值高于分层施、侧施和CK,分别为4.03%、55.94%和58.01%;20~40 cm土层底施处理脲酶均值高于分层施、侧施和CK,分别为3.77%、57.07%和67.37%。各处理植株和籽粒全氮含量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底施>分层施>侧施>CK。采用底施处理在抽雄与灌浆期较分层施、侧施和CK叶片净光合速率平均值分别高3.61%、11.42%和33.43%,同时底施还提高了叶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分层施、侧施、CK相比,采用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底施春玉米产量分别增加0.42%、5.81%、49.23%。采用包膜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底施效果明显且减少成本,是适宜北京地区推广的施用方式。
张莉熊波卢闯翟振蒋彬李传友衣文平逄焕成李玉义
关键词:春玉米施用方式包膜控释尿素脲酶
四类全球土地覆盖数据在中国区域的精度评价被引量:51
2009年
该研究以中国耕地类别为研究对象,选择2000年中国土地利用数据(NLCD-2000)为参考数据,利用比较分析法,从面积数量精度和空间位置精度两方面对目前4类全球土地覆盖数据(UMD、IGBP-DISCover、MODIS和GLC2000)产品进行了精度验证,并分析研究了4类数据精度的异同性。结果表明,4类全球数据对中国耕地数量特征和空间位置特征的估测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MODIS数据集和GLC2000数据集对中国耕地制图的总体精度要高于UMD数据集和IGBP-DISCover数据集。4类数据制图精度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农业主产区,而误差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国山区或耕地比例低的区域。低空间分辨率的信息源、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以及中国复杂地形特征是4类全球土地覆盖数据精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吴文斌杨鹏张莉唐华俊周清波Shibasaki Ryosuke
关键词:数据系统数据转换图像处理耕地
北京市冬小麦机械化发展问题与建议被引量:2
2013年
通过多形式调研了解到,北京地区冬小麦生产耕、种、收基本实现机械化,但中期管理环节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部分环节机械化作业质量仍存在一定问题。针对北京地区冬小麦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高娇闫子双张莉熊波李传友
关键词:冬小麦机械化
黑龙江省宾县农作物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31
2013年
【目的】农作物时空格局特征分析是微观层面农户农作物选择影响机制研究的基础。通过分析宾县乡镇尺度农作物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机理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黑龙江省宾县1996—2010年乡镇级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宾县过去15年玉米、大豆、水稻3种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数量变化及空间变化特征。【结果】1996—2010年宾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增加22.86%,主要是由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引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32.80%,经济作物减少52.84%,粮经比从88﹕12调整到96﹕4。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增加73.82%,种植比例不断提高,大豆种植面积减少1.05%,水稻种植面积减少29.78%。主要粮食作物空间变化呈现较强的规律性,即玉米种植在全县范围内分布较均衡,大豆种植中心向东南部集中,水稻种植集中到宾县北部和西部地区。【结论】过去15年宾县农作物格局时空变化明显,分析掌握其变化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探究其变化的原因,为科学调整县域农作物种植结构、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张莉吴文斌杨鹏唐华俊周清波李正国
关键词:农作物时空变化特征
玉米秸秆颗粒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0
2019年
为改进麦玉轮作区秸秆还田方式,推进秸秆资源高效利用,快速提升土壤质量,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CK),通过连续3年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等量玉米秸秆粉碎还田(CCSI)和颗粒化还田(GSI)对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GSI和CCSI两种秸秆还田方式均能提高SOC和DOC含量,但主要集中在还田后1.5年内,还田后1.5~3年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在秸秆还田处理中,GSI处理能快速提高SOC和DOC含量。在还田当年,GSI处理0~20 cm土层SOC和DOC的平均含量较CCSI处理提高6.59%和3.00%,20~40 cm土层分别提高17.36%和12.65%,且两土层DOC/SOC也显著高于CCSI处理,但随着还田后时间延长,CCSI和GSI处理间差异逐渐缩小,还田后1.5年两者无显著差异。此外,GSI处理利于提高作物产量,且在还田当年增产效应更加突出。与CK和CCSI处理相比,GSI处理还田当年小麦产量分别提高9.80%和10.82%,玉米产量分别提高9.54%和3.45%。进一步分析发现,2013—2016年GSI处理虽然增加了经济投入,但由于具有更高的籽粒产量,最终获得较高的年均净利润,分别比CK和CCSI处理提高10.09%和3.24%。研究表明,秸秆颗粒还田较常规粉碎还田能快速提高SOC和DOC含量,促进当季作物增产,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张莉李玉义李玉义逄焕成王婧丛萍张珺穜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作物产量
北京市甘薯机械化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被引量:8
2013年
北京市甘薯机械化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作业机具的专用化、高效化和系列化程度较低,不仅落后于稻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也落后于马铃薯、花生等土下果实作物,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指数距北京市平均水平尚有较大距离。该文分析了北京市甘薯机械化生产现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张莉熊波高娇李传友闫子双
关键词:甘薯机械化
秸秆一次性深埋还田量对亚表层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在以小麦–玉米轮作制为主的黄淮海北部地区,由于长期实施浅旋耕,亚表层土壤结构紧实、有机质匮乏,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倍量的粉碎秸秆深埋还田对亚表层土壤肥力的影响,为该地区选择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进行亚表层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在微区土池中进行,设置低(6000 kg/hm^2,T1)、中(12000 kg/hm^2,T2)、高(18000 kg/hm^2,T3) 3种不同量粉碎秸秆的一次性深埋还田试验,并与常规旋耕下的秸秆不还田处理(CK)进行对比,研究2013-2016年深埋还田条件下不同用量秸秆对土壤蓄水量、紧实度、有机碳、全氮、速效氮磷钾含量及作物根系生物量、籽粒产量等指标的影响,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估秸秆增量深还对亚表层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结果】1) 0-40 cm土壤蓄水量随秸秆用量增加而提高,其中T3、T2处理下土壤蓄水量在冬小麦季平均分别提高了50.94%(P <0.05)和59.77%(P <0.05),夏玉米季增幅低于冬小麦季,这表明增加秸秆用量更有利于干旱季土壤水分的保蓄;增加秸秆用量能降低亚表层土壤紧实度高达60%,且能调节土壤pH使之趋于中性;2)中、高量秸秆深埋还田显著提高了亚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如T2、T3处理下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7%~20%(P <0.05),全氮含量显著提高7%~18%(P <0.05),速效养分含量显著提升10%~30%(P <0.05),并增加了亚表层土壤C/N及养分库容;3)主成分分析表明,T3处理的土壤肥力质量略优于T2处理,而以T1处理最差,一次性秸秆增量深还能够长时间维持较高的土壤肥力;4)中、高量秸秆深埋还田可提高冬小麦及夏玉米籽粒产量及其根系生物量,以T2处理冬小麦、夏玉米3年平均籽粒产量最高,增幅分别为7.02%和5.11%(P <0.05),T2、T3处理冬小麦根系生物量平均提高21.9%和16.0%(P <0.05),提高夏玉米根系生物量18.4%和19.5%(P <0.05),然而对秸秆生物量的提高不显著,且T2处理在还田�
丛萍李玉义王婧逄焕成张莉刘娜高建胜
关键词:土壤肥力质量夏玉米
一种室内模拟试验用水分渗漏收集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室内模拟试验用水分渗漏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储液皿、第一培养皿、第二培养皿、径流瓶、径流监测器和多孔滴头;储液皿顶部开口设置,若干第一培养皿从上到下依次串联连接,位于最下面的第一培养皿内固定设置隔...
王婧逄焕成赵永敢张莉
文献传递
一种包膜缓释肥及其制备方法与制作设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包膜缓释肥及其制备方法与制作设备。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控释肥或缓释肥的外包膜材料由作物秸秆和辅料制成;所述作物秸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85%~90%。本发明包膜缓释肥由外包膜和包裹于外包膜内的内馅组成;外包膜由所...
逄焕成王婧张莉
文献传递
秸秆颗粒还田对土壤养分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7
2017年
为明确秸秆颗粒还田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在山东省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区通过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秸秆不还田(CK)、常规粉碎还田(CCSI)和秸秆颗粒还田(GSI)对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冬小麦群体茎蘖数、旗叶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及分配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和CCSI处理相比,GSI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含量;增加基本苗和分蘖成穗率,显著提高有效穂数13.23%和16.64%。同时,GSI处理显著提高灌浆期叶面积指数、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改善开花后旗叶光合性能,促进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其向籽粒的转运。与CK和CCSI处理相比,GSI处理的开花后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显著提高19.65%和14.75%,籽粒产量显著提高9.69%和10.71%。相关分析表明,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影响不显著,有效穂数的提高是秸秆颗粒还田增产的主要原因。因此,秸秆颗粒还田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还田方式,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张莉王婧逄焕成张珺穜郭建军董国豪丛萍
关键词:土壤养分冬小麦茎蘖数干物质积累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