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淼

作品数:4 被引量:29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地壳
  • 1篇地壳结构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特征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圈
  • 1篇深部
  • 1篇推覆
  • 1篇逆冲
  • 1篇逆冲推覆
  • 1篇重磁
  • 1篇重磁反演
  • 1篇重磁异常
  • 1篇重磁异常特征
  • 1篇西太平洋
  • 1篇南沙海槽
  • 1篇块体
  • 1篇海槽
  • 1篇反演
  • 1篇俯冲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4篇董淼
  • 3篇张健
  • 1篇黄松
  • 1篇陈石
  • 1篇郝天珧
  • 1篇吴时国
  • 1篇徐亚
  • 1篇于磊

传媒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7
  • 2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川西高原重磁异常特征与构造背景分析被引量:22
2015年
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我国大陆地壳构造变形及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区域.利用最新重力、航磁资料,通过异常分析和反演计算,研究了该区鲜水河断裂、理塘断裂、金沙江断裂的重磁异常特征、莫霍面特征、居里面特征,分析得出了这些断裂的深部地质结构与构造背景.计算表明:川西高原莫霍面东南浅、西北深,地壳厚度在43~63km之间.居里面特征表现为条带状,深度在17~23km之间.其中,鲜水河断裂带对应莫霍面深度梯度带,居里面为高低起伏圈闭.理塘断裂带北段莫霍面局部隆坳相间,南段莫霍面逐渐抬升,居里面呈现由西向东加深的梯度带.金沙江断裂带,居里面形成局部抬升,深部可能存在高温地热异常源.综合分析认为,川西高原地壳结构主要特点为:增厚的下地壳,热-塑性变形的中地壳,脆性变形的上地壳.
高玲举张健董淼
关键词:川西高原川滇菱形块体地壳结构重磁反演
西太平洋新近纪的俯冲起始模型及俯冲带参数分析
2023年
新近纪是研究俯冲起始的重要时期,在西太平洋地区形成了众多的俯冲带,包括Ryukyu俯冲带、Manila俯冲带、Philippine俯冲带、北Sulawesi俯冲带、Halmahera俯冲带、New Britain俯冲带、Solomon俯冲带以及New Hebrides俯冲带等.但有关这些俯冲带的研究是相对独立的,对其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回顾了关于西太平洋地区新近纪俯冲实例的起始模型研究,极性反转式的俯冲起始、诱发性的俯冲重起始以及形成新破裂的非继承性俯冲起始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三类起始模型.另外,对其俯冲带参数进行汇编,俯冲带参数包括基本特征、俯冲板片特征、上覆板块特征、运动学特征以及俯冲后续活动五类.初步对俯冲过程的规律性、不同俯冲案例所体现出的特殊性以及俯冲起始类型与俯冲带参数特征之间可能存在的约束关系等进行讨论与分析.所汇编的俯冲带参数数据集可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李泯黄松郝天珧郝天珧徐亚张健董淼徐亚
关键词:西太平洋
珍贝—黄岩海山链热-重力均衡动态调节机制被引量:1
2015年
珍贝—黄岩海山链作为我国南海的残留扩张中心,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运用均衡学方法,通过重力异常数据反演了过珍贝—黄岩海山链剖面的地壳界面变化,同时计算了岩石圈热结构状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珍贝—黄岩海山链的岩石圈地温结构模型.通过均衡分析方法,对剖面上测点的海底地形数据进行了热均衡和重力均衡分析,得到了热均衡和重力均衡形变量.结果表明,在珍贝—黄岩海山链高热流区域,热均衡作用可以产生最大约0.55km的形变,其重力均衡形变范围为0.77—1.89km.热均衡通过改变海底地形和地壳物质密度不断作用于重力均衡,重力又反过来作用于热均衡,形成了热均衡-重力均衡动态调节机制.
于磊张健陈石董淼徐长仪
关键词:岩石圈
南沙海槽岩石圈热-流变结构与动力学演化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南沙海槽前陆盆地是我国南海南缘陆架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海槽之下陆壳减薄的原因、前陆区逆冲推覆构造的变形机制是南海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利用地震、重磁、地热观测资料,依据地震沉积地层分析、重磁反演分析、地幔流应力场分析、热-流变学分析方法,文中计算了南沙海区地壳结构特征、南沙海槽逆冲推覆热-流变学结构。结果表明:南沙海区Moho面深度在18~26km,其中海槽区Moho面最浅,由海槽中心向东南至陆坡,Moho面由20km快速下降到26km深度,说明南沙海区陆壳结构曾发生过强烈的构造变动。南沙海区地壳累积流变强度FC与岩石圈累积流变强度FL之比小于80%,显示为一个整体陆壳地块,岛礁区大部分地段地壳热流QC与海底热流Q0之比大于60%,为"热壳冷幔"型热结构,而海槽区情况正相反,QC/Q0小于40%,为"冷壳热幔"型热结构。南沙海槽Moho面温度在300~700℃,地壳整体温度较低,地温梯度在垂向上高、低相间成层分布,地壳浅层地温梯度在15~30℃/km,深层地温梯度大于45℃/km。南沙海槽南北两侧应力分布特征不同,北侧挤压,南侧伸展。北侧挤压区,地层挤压收缩量由深向浅减小,南侧伸展区,地层伸展量由深向浅增大,类似手风琴风箱结构。北侧黏滞系数高、流变强度大,南侧黏滞系数低、流变强度小。南侧的黏滞系数、流变强度大约比北侧低2~3个数量级,因此南沙海槽南侧比北侧更容易发生构造变形。由计算结果推测,南沙Moho面起伏或陆壳减薄与"地壳重力均衡作用"和"地幔热隆升作用"有关,海槽东南缘逆冲推覆体构造变形机制主要是"地壳缩短"作用,其次是"重力滑脱"作用。文中没有涉及南沙陆块不同地质时期Moho面、"地壳均衡"、"地幔热隆升"之间的演化关系,也没有涉及南沙海槽基底变形中"弹性挠曲"和"逆冲推覆"之间的关系。
张健董淼吴时国高玲举
关键词:南沙海槽逆冲推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