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 作品数:45 被引量:43H指数:3
- 供职机构:黄冈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语言交际中的非言语表达手段与语篇连贯
- 2008年
-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是一种传递意义的交际媒介。它既是一种交际系统,又是一种可以表达和代替其他交际系统的超符号系统。不仅语言形式可以表达意义,在社会交际中,与语言交际有关的非语言手段也可以表达意义,所以语篇的整体意义不仅包括由语言形式体现的意义,也包括由非语言手段体现的意义,双方共同组成语篇的意义整体。文章拟从非言语表达手段与语境关系的角度来探讨语篇的连贯,目的是说明非言语表达手段同样在构建语篇的整体意义中起着重要作用并能促进交流活动的顺利进行。
- 张丽
- 关键词:语境连贯
- 淡雅的芬芳 别样的情怀——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菊花”的象征意义解读被引量:2
- 2013年
- 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理论话语,它强调女性与自然的认同性和紧密联系,认为男性对女性的压迫等同于人类对自然的压迫。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短篇小说《菊花》中"菊花"这一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便可揭示小说中自然(菊花)与女性的同一性以及作家对女性和自然的生态人文关怀。
- 张丽
-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约翰·斯坦贝克菊花
- 译者的伦理职责——以文学翻译的不可译性为视角被引量:2
- 2017年
- 由于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文学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如何协调、糅合英汉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增进两个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地向前发展是文学翻译者们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以文学翻译的不可译性为视角来探讨译者的伦理职责,得出几点启示:首先,译者应具备基本的职业伦理和从业素质:热爱翻译,视翻译为促进人类跨文化交流的一项神圣事业并熟谙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其次,尊重差异的伦理:译者应尊重、顺应原作和原作者,尊重原作中语言和文化的异质性,保持原作的完整性,尽可能忠实于原作;再次,服务的伦理:译者应关照译文读者,补充原作,建构译作,进行诗学创作,在翻译的过程中力争做到英汉两种文化的通约性、融合性、对话性。译者不仅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间人,扮演着文化传播的重要角色,更应在加强世界和谐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主体职责意识,体现时代担当精神。
- 张丽
- 关键词:译者伦理文学翻译不可译性
- 论译者伦理二维视角下的翻译活动被引量:1
- 2012年
- 译者伦理二维是指宏观层面上的译者职业伦理和微观层面上的译者个人伦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本文从译者伦理二维视角出发,以严复的翻译活动为例,指出翻译实践中译者伦理价值观念中某一维度的突显是受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和译者主体因素影响的,其翻译实践活动反过来又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 张丽
- 关键词:译者职业伦理个人伦理翻译活动
- 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被引量:3
- 2020年
- 构建校本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是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入手,分析了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层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了对策。
- 万呈惠张丽
-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地方高校
- 从翻译的不可译性看译者的伦理职责
- 翻译是人类跨语言文化的交流活动,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导致翻译中不可译性的存在。如何协调、糅合英汉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增进两个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是翻译工作者们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作为协调多方利益的中间人,译者不仅是...
- 张丽
- 文献传递
- 接受美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阐释——以傅汉思和许渊冲的《虞美人》译本为例被引量:4
- 2017年
- 接受美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译者不仅是原作的读者、阐释者,而且是译文文学的创造者。通过对《虞美人》两个英译本的研究,发现文本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译者的前理解以及文本和译者之间的视域融合;译者在翻译中必须把握原作的精神,尊重原作者,考虑读者的存在,预测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使得译作最大程度地展现原作的精神风貌,使译语读者能够欣赏到原作的美与情感。
- 张丽
- 关键词:接受美学译者《虞美人》
- 解释如何才能有效——赫施客观解释学反思被引量:2
- 2009年
- 赫施继承了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等传统客观解释学的观点,在其1967年出版的《解释的有效性》中,提出了保卫作者的口号,认为作者对于文本意义的阐释有着制约和导向作用,要求回到作者的意图。文章指出,赫施把文本的意义区分为意义和意味,虽然易于操作,但是有流于简单的嫌疑,忽视了对文学形而上层面的追问,没有看到语言除了具有透明的指称一面,还有遮蔽和伪指性,需要读者的质询、批判和探索。文学文本具有类似对话的思辨结构,它召唤着读者与它进行不断的对话,作者、文本、读者共处在一个相互理解和对话的共同体中,文学意义在对话中生成。
- 张丽
- 小议明喻和隐喻的差别与联系
- 2006年
- 明喻和隐喻作为最常用的修辞手段,是语言系统的一部分,体现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人们对明喻和隐喻的理解来自人类共同的体验和感知,并依据相关语境和文化模式。鉴于明喻和隐喻在交际表达和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将对两者的差别和联系作初步分析,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张丽
- 关键词:隐喻
- 文学经典在当代语境中的价值和意义被引量:1
- 2008年
- 文学经典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能为大众和社会中的个体重构精神家园,缓解人们信仰焦虑和思想荒芜的危机,找回存在的本真意义,使人诗意地栖居;宅是一个民族的文学与文化传统的载体与结晶,蕴含了一个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的兴衰与荣辱、理想与激情、追求与挫折、崇高与尊严,体现了一个民族衍变的踪迹和心路历程,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具有丰富而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建构民族国家文化认同功能。
- 舒开智张丽
- 关键词:文学经典消费社会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