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小君

作品数:8 被引量:8H指数:1
供职机构: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会议论文
  • 3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道德
  • 4篇道德行为
  • 4篇德行
  • 3篇内隐
  • 3篇内隐联想测验
  • 3篇不道德
  • 3篇不道德行为
  • 2篇道德概念
  • 2篇道德判断
  • 2篇心理
  • 2篇心理机制
  • 2篇隐喻
  • 2篇隐喻表征
  • 2篇脑机制
  • 2篇脑机制研究
  • 2篇避害
  • 1篇识别性
  • 1篇情绪
  • 1篇情绪反应
  • 1篇利己

机构

  • 7篇广西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杨小君
  • 4篇李宏翰
  • 3篇雷霞
  • 2篇梁爽

传媒

  • 2篇沈阳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健康心理...
  • 1篇第十八届全国...

年份

  • 3篇2016
  • 4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不道德行为产生后的道德自我评价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究人们在产生不道德行为后的道德自我评价特点。方法:通过操控想像启动范式,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诚实-谦逊量表测量被试的道德自我评价。结果:两种实验条件中的相容任务反应时都要显著短于不相容任务反应时(实验组:t=-13.42,P<0.01;控制组:t=-12.85,P<0.01);相较于常规行为组被试,不道德行为组被试表现出更消极的内隐道德自我评价(t=-2.05,P<0.05,d=-0.55),而两组在外显测量上的道德自我评价不存在显著差异(t=-1.03,P=0.31,d=-0.28);两种实验条件中的内隐道德自我评价和外显道德自我评价都不存在显著相关(实验组:r=-0.308,P>0.05;控制组:r=-0.003,P>0.05)。结论:人们的道德自我评价存在积极倾向,即人们总是积极看待自我与道德相关的品质;不道德行为产生后的道德自我评价存在内隐倾向;人们的内隐道德自我评价和外显道德自我评价存在分离现象。
杨小君张羽璇雷霞
关键词:不道德行为内隐联想测验
可识别性对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的影响
2015年
阐述了可识别性对道德判断与行为的影响可通过预先提供知识、共同评价、情绪反应等进行调节,并在双重加工模型基础上对以上现象的心理机制做出解释。指出未来的研究者可深入研究可识别效应在正性意义方面的影响,探索其对实践的作用,将可识别效应扩展到更一般的道德情境中。
张羽璇杨小君梁爽
关键词:可识别性道德判断道德行为情绪反应
利欲“熏”心:道德判断中的利己偏差被引量:1
2015年
研究了道德判断问题和利己偏差的产生与表现。研究表明:道德判断的利己偏差在自我行为、他人行为和自我-他人比较中都会存在,可能的形成机制包括心境一致性假说、态度形成假说和身体清洁需要,其脑机制活动与利他行为存在差异。
杨小君梁爽张羽璇
关键词:道德判断
心口不一:不道德行为产生后的道德自我评价
通过操控想像启动范式,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外显测量方法,探究人们在产生不道德行为后的道德自我评价特点。结果发现,道德自我评价存在积极倾向和内隐倾向。也就是说,人们总是积极看待自我与道德相关的品质,但相较于常规行为组被试,不...
杨小君李宏翰张羽璇雷霞
关键词:不道德行为内隐联想测验
文献传递
道德概念的视觉隐喻表征及其心理机制与脑机制研究
黑白颜色、明暗、以及睁眼闭眼等视觉信息都与道德存在隐喻联结,表现在白、明亮与积极的道德价值相关联,而黑、暗则相反;简单的闭眼睁眼也存在相似效应。道德概念的视觉隐喻表征能够影响道德判断及道德行为,对其心理机制及脑机制的大量...
张羽璇李宏翰杨小君
关键词:隐喻心理机制脑机制
文献传递
道德概念的视觉隐喻表征及其心理机制与脑机制研究
黑白颜色、明暗、以及睁眼闭眼等视觉信息都与道德存在隐喻联结,表现在白、明亮与积极的道德价值相关联,而黑、暗则相反;简单的闭眼睁眼也存在相似效应。道德概念的视觉隐喻表征能够影响道德判断及道德行为,对其心理机制及脑机制的大量...
张羽璇李宏翰杨小君
关键词:隐喻心理机制脑机制
心口不一:不道德行为产生后的道德自我评价
通过操控想像启动范式,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外显测量方法,探究人们在产生不道德行为后的道德自我评价特点。结果发现,道德自我评价存在积极倾向和内隐倾向。也就是说,人们总是积极看待自我与道德相关的品质,但相较于常规行为组被试,不...
杨小君李宏翰张羽璇雷霞
关键词:不道德行为内隐联想测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