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俊
-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香港城市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香港特区政府研究资助局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剧毒卡尔藻与东海原甲藻间的化感作用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为研究剧毒卡尔藻(Karlodinium veneficum)与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之间的化感作用,在f/2营养盐条件下,分别采用了混合培养及滤液培养的方法。结果表明:剧毒卡尔藻指数生长后期的无藻细胞滤液明显抑制了东海原甲藻的生长,而东海原甲藻滤液对剧毒卡尔藻的生长几乎无影响,化感作用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使剧毒卡尔藻获得竞争优势。将剧毒卡尔藻指数生长末期的无藻细胞滤液置于固相萃取(SPE)C18小柱,经吸附、不同比例的甲醇溶液洗脱,考察不同洗脱部分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发现80%的甲醇洗脱部分明显抑制了东海原甲藻的生长。本研究为了解剧毒卡尔藻的竞争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今后将重点分析剧毒卡尔藻释放的有效抑制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化感物质。
- 王蕊黄文雯吴佳俊陈荔王江涛
- 关键词:种间竞争化感作用东海原甲藻
- 藻毒素对虹彩病毒侵染虾类的影响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讨藻类毒素对水产病毒的抑制作用及宿主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毛细管挑取法分离了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和刚比甲藻(Gambierdisc sp.)两种典型的产毒甲藻,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显示前者具有产水溶性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PST)的能力;后者具有产脂溶性毒素-雪卡毒素(CXT)的能力。将两种藻类毒素与南美白对虾进行低剂量(nM级别)暴露后,进行虹彩病毒感染,测定了感染率和相关基因表达的情况,分析了免疫刺激效果和分子应答机制。结果:经过PST和CXT藻毒素暴露的对虾,感染虹彩病毒的几率下降了30.83%和65.84%。RT-PCR结果表明藻毒素暴露激活了宿主的免疫系统,一些涉及免疫防疫基因(Lvβ-catenin家族成员、Hsp70、lectin、β-GBP-HDL、Dscam),抗应激响应基因(SOD、CAT、ACP、AKP、PO)以及细胞凋亡基因(Bantam)的表达上调了2倍以上。结论:低剂量的藻毒素表现出瞬时毒物兴奋效应,增强了机体对外源病毒的抵抗能力。
- 李秋萌吴佳俊刘晓湾陈荔唐思周进
- 关键词:藻毒素虹彩病毒对虾抗病毒效果
-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海鳗鱼肉中3种太平洋雪卡毒素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建立了一种平行振荡方法萃取海鳗鱼肉中的3种太平洋雪卡毒素(P-CTX-1、P-CTX-2、P-CTX-3),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P-CTX-1、P-CTX-2、P-CTX-3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方法海鳗等样品经甲醇并采用平行振荡方法提取,C18固相萃取柱净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分析测定。结果以基质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线性范围为0.01~50.0 ng/g,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r≥0.999,n=3),P-CTX-1、P-CTX-2、P-CTX-3的定量限分别为(LOQs,S/N=10)0.009、0.019、0.017 ng/g。以0.05、0.10、0.50 ng/g 3个添加浓度水平进行方法验证,回收率分别为72.9~81.0%、63.0~77.9%、46.3~69.5%,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3~2.7%、2.1~12.2%、6.1~15.3%。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适用于鱼肉中同时快速检测3种太平洋雪卡毒素。
- 麦艳玲林珊珊肖陈贵岳振峰吴佳俊康海宁林群声陈荔
- 关键词:鱼肉
-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河豚毒素的方法研究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建立了一种河豚中河豚毒素(TTX)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方法取适量样品,在0.03 mol/L乙酸溶液中均质后超声提取样品中的河豚毒素。粗提液低速离心,取上清液加入等量甲醇充分混匀后进行高速离心。高速离心后上清液过0.22μm滤膜后待测。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Amide(2.1mm×100 mm,1.7μm)色谱分析柱,含0.1%甲酸的Milli Q水及乙腈溶液为流动相,电喷雾正离子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河豚毒素在5~1000 ng/m 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对回收率为83.3%~93.2%,绝对回收率为47.8%~48.9%,检出限为5μg/kg,定量限为2 0μg/kg。结论 与以往检测TTX的LC-MS/MS方法相比,新建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准确、灵敏并且实验成本低,为河豚中TTX的定量检测提供了有效的实用技术手段。
- 吴佳俊黄文雯肖陈贵岳振峰林群声陈荔
-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河豚毒素河豚
- 雪卡毒素及其产毒底栖甲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 2022年
- 雪卡毒素(Ciguatoxins,CTXs)是一种高度氧化的环状聚醚梯类毒素,主要由冈比亚藻(Gambierdiscus)和福氏藻(Fukuyoa)两个属的底栖甲藻的一些产毒种类的株系产生。毒素通过海洋食物链在珊瑚礁鱼类中进行生物转化和积累,可引起常见的非细菌性海产中毒——雪卡毒素中毒(Ciguatera Poisoning,CP),食用被CTXs污染的鱼类会引起消费者产生胃肠道、心血管、神经方面的症状甚至导致死亡,但目前雪卡毒素中毒在全球引发的关注度与重视度不足。然而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底栖甲藻在全球扩张趋势明显,特别是在亚洲地区,雪卡毒素中毒事件频繁爆发,雪卡毒素中毒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本文重点综述了产雪卡毒素底栖甲藻的种类多样性、化学多样性、生理生态学研究、以及毒素的生物合成机制与生物转化和累积方面的研究,并探讨了亚洲地区作为雪卡毒素潜在的爆发地点未来值得研究的领域以更好地保障亚洲海域的生态安全及居民健康。
- 陈荔吴佳俊王鹏斌
- 关键词:雪卡毒素中毒雪卡毒素
- 用于浮游植物分析的激光片光荧光成像流式细胞仪
- 近年来中国及全球的海水及淡水资源受到有害藻华(又称为赤潮,HABs)的危害日益加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HABs的发生是由水体表层或水体中有害及无害微藻的过度繁殖或高度生物富集所造成.HAB 种类的多样性及影响对负责管理海...
- 吴佳俊
- 不容忽视的“雪卡毒素”
- 2022年
- 雪卡毒素又称西加鱼毒素,是可引起西加鱼中毒的一种毒素。其毒性比河豚毒素强100倍,对哺乳动物毒性超强。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0.125~4微克/千克。人类食用具有较高毒性的鱼肉200克即能致死。雪卡毒素是一类聚醚类的脂溶性毒素,属神经毒素,不易被胃酸或高温加热破坏,主要分布于鱼的头、内脏、生殖器官中,尤其内脏中含量较高。研究发现有超过400多种鱼类可携带雪卡毒素,对人类具有食品安全隐患的主要为珊瑚鱼.
- 王蕊(文/图)吴佳俊陈荔(文/图)
- 关键词:河豚毒素雪卡毒素生殖器官聚醚类神经毒素食品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