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治中

作品数:10 被引量:37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解放军总医院临床科研扶持基金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创新苗圃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导航
  • 4篇外科
  • 3篇颅内
  • 3篇磁共振
  • 2篇导航技术
  • 2篇多模态
  • 2篇虚拟现实
  • 2篇虚拟现实技术
  • 2篇血管
  • 2篇三叉神经
  • 2篇三叉神经痛
  • 2篇射波刀
  • 2篇射波刀治疗
  • 2篇神经导航
  • 2篇神经痛
  • 2篇神经外科
  • 2篇手术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2篇外科手术

机构

  • 10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锐视康科...

作者

  • 10篇张治中
  • 8篇余新光
  • 5篇陈晓雷
  • 4篇潘隆盛
  • 3篇孙国臣
  • 3篇孙正辉
  • 3篇孙璐
  • 3篇凌至培
  • 3篇张家墅
  • 3篇曲宝林
  • 3篇王伟君
  • 3篇王群
  • 3篇张军
  • 2篇李昉晔
  • 2篇许百男
  • 2篇侯远征
  • 2篇王金媛
  • 2篇鞠忠建
  • 1篇武琛
  • 1篇王文鑫

传媒

  • 3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国医学教育...
  • 1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中国医疗设备
  • 1篇中华保健医学...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多模态神经影像的虚拟现实技术对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患者血管神经压迫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基于多模态神经影像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对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患者血管神经压迫进行术前评估的技术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收集接受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患者共40例,术前均行1.5 T的MRI扫描,扫描序列包括:平扫和增强的T1加权三维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序列(T1WI 3D MPRAGE),三维可变翻转角质子加权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SPACE),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利用3D-Slicer软件将多模态MRI影像配准融合并重建出三维虚拟现实模型,然后根据虚拟现实模型对有无血管神经压迫及压迫责任血管来源进行术前评估,最后和微血管减压手术中所见到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40例患者中,术前MRI扫描和虚拟现实模型重建全部顺利完成。利用虚拟现实模型对是否存在血管神经压迫进行术前评估的灵敏度为97.4%(38/39),特异度为100%(1/1);对责任血管来源的判断与术中诊断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921(95%的可信区间为0.817~1.02),P=0.000<0.001。结论利用VR技术有助于术前对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患者有无血管神经压迫和责任血管作出准确的评估,有助于指导微血管减压手术。
姚书敬李昉晔赵艺宁张家墅李翀张治中张军陈晓雷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虚拟现实技术微血管减压术
混合现实电磁术中导航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混合现实电磁导航技术在神经外科制定术前计划和术中导航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混合现实电磁导航技术为4例神经外科患者进行术前影像资料的三维重建,生成可视化三维混合现实图像,明确病变位置及其周围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规划手术入路实施术中导航,同时应用博医来术中导航系统对混合现实导航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应用混合现实术中神经导航技术可在手术室环境重建病变3D结构并导航病变的位置。混合现实术中神经导航结果与博医来神经导航结果一致。结论混合现实术中导航技术易于应用且定位准确,可用于神经外科制定手术计划和术中导航。
赵振宇陈凌刘嘉霖刘嘉霖孙国臣王健王健张治中张治中李云利白玉名潘吉鑫熊远毅沙洪飞余新光
关键词:神经外科术前计划
术中磁共振导航技术在脑功能区周围动-静脉畸形切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 探讨术中MRI导航下显微外科手术切除位于脑功能区周围动-静脉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53例脑功能区周围动-静脉畸形患者行术中MRI导航联合术中电生理学监测下显微外科手术,同时于术前和术中行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 MRI)和扩散张量成像(DTI),将BOLD-f MRI与DTI图像融合,形成病变、脑功能区和锥体束的三维图像,观察手术前后三者的关系和变化。结果 53例脑功能区周围动-静脉畸形患者,畸形团直径2~7 cm、平均(3.41±0.85)cm,病变毗邻感觉功能区6例、运动功能区7例、锥体束10例、语言功能区14例、视觉皮质2例、视辐射9例、基底节2例、脑干3例。49例在保留重要功能前提下全切除畸形团,4例因术中MRI导航确定畸形团与脑功能区关系密切而残留部分畸形团。术后8例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其中双侧视野缺损1例、肌张力降低3例、面瘫1例、失语2例、肌张力降低合并运动性失语1例。术后随访3~60个月,中位时间[19.37(6.00,30.00)]个月,Glasgow预后分级5分45例(84.91%)、4分3例(5.66%)、3分2例(3.77%)、2分1例(1.89%)、1分2例(3.77%),其中1例于术后1年死于呼吸衰竭,1例死因不明。结论 采用术中MRI导航联合电生理学监测技术可以适当扩大位于脑功能区周围动-静脉畸形的手术适应证。
孔东生孙正辉武琛姜金利薛哲马玉栋王文鑫程林张治中
关键词:颅内动静脉畸形显微外科手术
虚拟和增强现实技术在颅内病变穿刺手术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7年
颅内病变穿刺活检术是一种对于脑内病变的活体组织检查方法,也是年轻神经外科医师需要掌握的基本术式。在传统活检手术中,脑功能区的定位完全依靠术者的经验判断,缺乏客观依据,不适合在临床教学中推广,对于缺乏临床经验的年轻神经外科医师来说,脑功能区的定位更具挑战。基于多模态导航的虚拟和增强现实技术,能够解决脑功能区定位和可视化问题。文章介绍了虚拟和增强现实技术在穿刺活检手术教学中的应用经验。
张家墅陈晓雷王群侯远征孙国臣李防晔张治中张军孙正辉余新光许百男
关键词:神经外科教学
射波刀治疗海绵窦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射波刀治疗海绵窦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7例经影像学诊断的海绵窦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血管瘤体积11.86~70.12cm3,中位值23_30cm3,予射波刀分次治疗,计划靶区剂量归一70%~80%,照射剂量21Gy/3次(5例)、25Gy/5次(1例)和30Gy/3次(1例),照射野109~155个,靶区体积覆盖95%以上。分别于术后即刻和随访时评价手术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9.37个月),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术后仅1例出现放射性脑水肿,予甘露醇和地塞米松治疗后缓解。复查MRI显示,血管瘤体积6.75~28.35cm3,中位值10.50cm3,较术前缩小(Z=-2.366,P=0.018)。结论射波刀是治疗海绵窦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对于不宜行传统手术切除和放射治疗的患者,建议首选射波刀治疗。
孙璐潘隆盛王伟君王金媛张治中鞠忠建凌至培曲宝林余新光
关键词:血管瘤海绵状海绵窦放射外科手术
视辐射重建对前颞叶切除术视野的保护研究
2015年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技术重建视辐射与术中MRI(i MRI)和显微镜下导航在前颞叶切除术中对视野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前颞叶切除术治疗24例难治性颞叶癫患者,术前采用DTT技术重建视辐射,术中同时行i MRI和显微镜下导航,根据视辐射前缘(Meyer环)至颞极距离切除前颞叶,术后3个月复查静态视野和Engel分级评价癫发作控制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成功重建视辐射,均行i MRI扫描,无一例发生术区和远隔部位出血。手术切除颞叶1.90~5.10 cm,平均3.29 cm。术后随访3~21个月,平均11.33个月。术后3个月复查静态视野,16例(66.67%)无视野缺损、8例(33.33%)有轻度视野缺损(〈1/4象限),其中1例术前即有轻度视野缺损,术后无加重;Engel分级Ⅰ级19例(79.17%)、Ⅱ级4例(16.67%)、Ⅲ级1例(4.17%)。结论对于诊断明确的药物难治性颞叶癫患者,DTT技术重建视辐射联合i MRI和显微镜下导航,于视辐射前缘切除颞叶,可以减少视辐射损伤,减轻视野缺损。
崔志强凌至培潘隆盛陈晓雷王群张治中齐叶青徐欣毛之奇王伟君孙璐余新光栾国明
关键词:前颞叶切除术视神经磁共振成像弥散神经导航
基于多模态导航的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功能区病变穿刺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评估基于多模态导航的虚拟现实技术(MNVR)在脑功能区病变穿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共20例脑功能区病变患者在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虚拟现实技术辅助下的活体组织检查术。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38±20)岁(范围:10~76岁)。20例患者病变均位于功能区。术前术者在MNVR帮助下设计和完善穿刺计划,术中术者在多模态导航引导下按照预设路径完成穿刺手术。术中MRI用于反馈穿刺部位的准确性和发现术中出血等并发症。记录手术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状态、术中穿刺准确性、并发症情况、手术结果和术后病理等指标。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活检前后神经功能评分。结果借助MNVR,术者于术前发现9例(45%)最初设计的穿刺路径可能损伤毗邻的功能结构。术中所有病例的活检穿刺路径和靶点均成功避开功能区。活检前与术后2周的神经功能Karnofsky评分无明显差异(Z=-1.000,P=0.317)。20例患者共进行21次术中扫描,术中MRI协助纠正了1例错误的取材位点并发现了1例术中穿刺点出血,2例患者均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20例患者无MNVR相关的不良事件和并发症。结论基于多模态导航的MNVR辅助的脑功能区病变穿刺术是一种安全、新型、有效的活体组织检查方式,可减少手术相关的神经功能损伤。
张家墅曲玲王群桂秋萍侯远征孙国臣李昉晔张治中陈晓雷张军孙正辉余新光许百男
关键词:神经导航活组织检查
3D-SPACE序列在脑脊液鼻漏诊断及导航辅助鼻内镜修补术的应用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评价3D-SPACE序列在术前诊断脑脊液鼻漏及3D-SPACE图像导航在经鼻内镜修补脑脊液鼻漏手术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6月经鼻内镜手术证实的27例脑脊液鼻漏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术前行常规3D-T1、T2及3D-SPACE扫描,结合葡萄糖定量分析和高分辨CT诊断脑脊液鼻漏。所有患者均行经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术中采用3D-SPACE图像导航定位鼻漏漏口。结果 27例鼻漏中,术前3D-SPACE准确诊断脑脊液鼻漏26例(96.3%),T2序列准确诊断脑脊液鼻漏17例(63.0%),两者在术前诊断脑脊液鼻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葡萄糖定量检测和高分辨CT,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明确诊断。27例患者发现29个漏口,其中8个漏口位于筛板,12个位于蝶窦,6个位于筛窦顶壁,3个位于额窦。26例(96.3%)一次修补成功,1例修补2次后成功;随访(25.4±4.6)个月,未出现明显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及脑脊液鼻漏复发。结论 3D-SPACE能安全、可靠地诊断脑脊液鼻漏,并清晰显示脑脊液鼻漏的漏口位置。术中3D-SPACE图像导航辅助下经鼻内镜手术能成功修补脑脊液鼻漏,术后并发症少。
张艳阳陈晓雷孟祥辉王鹏张治中余新光周涛
关键词:脑脊液鼻漏磁共振成像内窥镜检查
老年患者原发三叉神经痛的射波刀治疗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射波刀治疗老年患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行射波刀治疗的老年患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40例(老龄组),同期治疗低龄组40例,诊断依靠磁共振特征除外肿瘤及其他疾病。老龄组靶点选择在三叉神经根入桥脑段前2.05~3.03mm处,神经治疗长度6.01~7.95mm,准直器选择5&7.5mm,处方剂量为60~64Gy,剂量归一80%,靶区覆盖率75.08%~100%。随访时间1~31个月。评价两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缓解时间、麻木发生时间、麻木程度,复发及复发时间差异性。结果老龄组40例患者有效38例(95.0%),无效2例(5.0%);疼痛消失期0~210d,平均34d;面部麻木4例(10.0%);麻木发生时间1~12月,平均4个月;复发0例。低龄组40例有效36例(90.0%),无效4例(10%);疼痛消失期0~120d,平均36d;面部麻木11例(27.5%);麻木发生时间2~12个月,平均6.5个月;复发1例,复发时间为6个月。老龄组与低龄组比较,起效时间、疼痛缓解程度、麻木发生时间、麻木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波刀治疗老年患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安全有效的,可作为初始治疗首选。
黄立超曲宝林张治中李纪伟余新光潘隆盛
关键词:射波刀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18)F-ML-10凋亡显像PET-CT在勾画颅内肿瘤放疗靶区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新型凋亡示踪剂^(18)氟标记的2-(5-氟-2-戊基)-2-甲基丙二酸(^(18)F-ML-10)PET-CT显像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中对靶区勾画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拟行射波刀治疗的20例颅内肿瘤患者,治疗前行^(18)F-ML-10 PET-CT图像采集,由放疗物理师和高年资神经外科医师共同根据PETCT及MRI应用MIM(版本号:6.5.4)图像处理软件及射波刀治疗计划系统(Multiplan 4.0.2)进行图像融合及靶区勾画,分别得到两组相应的数据。比较两组肿瘤体积数据的差异性,应用MIM图像处理软件计算两组肿瘤位置的相似度系数(Dice系数)。结果 ^(18)F-ML-10 PET-CT能够清晰准确地显示肿瘤边界,且病变显像与正常脑组织显像对比度良好。两组资料勾画所得GTV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0,P=0.311)。两组资料勾画所得GTV位置的相似度系数(Dice系数)均值为0.72;其中6例治疗后复发病例的Dice系数与其他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0.5,P=0.009),治疗后复发病例组Dice系数较低。结论 ^(18)F-ML-10 PET-CT凋亡显像有助于提高肿瘤靶区勾画的准确性,对于治疗后复发的患者建议参照PET-CT勾画靶区。
孙璐潘隆盛王伟君王金媛张治中鞠忠建李枭荣张晓军张锦明凌至培曲宝林余新光
关键词:颅内肿瘤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肿瘤靶区放疗计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