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光明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市陈星海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低血容量
  • 1篇低血容量休克
  • 1篇动脉
  • 1篇动脉压
  • 1篇心肺
  • 1篇心肺复苏
  • 1篇心肺复苏患者
  • 1篇心衰
  • 1篇心衰竭
  • 1篇休克
  • 1篇血浆
  • 1篇血浆B型钠尿...
  • 1篇血容量
  • 1篇血氧
  • 1篇血氧饱和度
  • 1篇氧饱和度
  • 1篇预后
  • 1篇预后相关
  • 1篇预后相关性
  • 1篇预后相关性分...

机构

  • 4篇中山市陈星海...

作者

  • 4篇刘光明
  • 1篇钟伟济
  • 1篇吴家辉

传媒

  • 1篇吉林医学
  • 1篇江西医药
  • 1篇中国民族民间...
  • 1篇标记免疫分析...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心肺复苏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究心肺复苏(CPR)患者血浆中B型利钠肽(BNP)、D-二聚体(D-D)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心脏骤停CPR成功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PR后不同时间血浆BNP水平分为A、B、C三组,A组27例,B组34例,C组37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血浆中BNP、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血浆中D-D水平;分析血浆BNP、D-D水平与患者死亡率的关系;绘制三组患者6个月Kaplan-Meier生存曲线;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死亡的因素。结果三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CPR成功后3 h,B组、C组D-D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P<0.05),CPR成功后12~24 h,B组、C组D-D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P<0.05),C组D-D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三组CPR成功后D-D水平均呈上升趋势,B组CPR成功后12~24 h D-D水平高于CPR成功后3 h(P<0.05),A组、C组CPR成功后12~24 h D-D水平低于CPR成功后3 h(P<0.05);BNP、D-D高表达组患者死亡率均高于BNP、D-D低表达组(P<0.05);A组、C组患者6个月生存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患者6个月生存率与C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5);Cox回归分析显示,BNP及D-D水平均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浆BNP、D-D水平在CPR成功后3 h内均有所上升,部分患者持续升高,二者的高表达是影响CPR成功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或可成为预测CPR成功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刘光明殷旭升
关键词:心肺复苏B型钠尿肽D-二聚体预后相关性
院前急救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救治效果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急性左心衰竭的救治效果。方法:选择50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实施院前急救,观察组实施院前急救。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和到医院时的呼吸和心率改变情况。对患者的救治效果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到达医院时的心率和呼吸分别和对照组到达医院时的心率和呼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能够提高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救治效果,值得借鉴。
杨笑芳钟伟济刘光明
关键词:急性左心衰竭院前急救急诊
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糖尿病30例临床观察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观察重症COPD合并糖尿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0例重症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常规治疗组)30例和研究组(常规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组)30例。结果:两组重症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前FEV1、FEV1/FVC、FEV1%Pred、FBG、2h PG、Hb A1C、INS、C-P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FEV1、FEV1/FVC、FEV1%Pred、FBG、2h PG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COPD合并糖尿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加强对血糖水平监测,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吴家辉刘光明吴轶赟杨笑芳
关键词: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糖皮质激素
Pcv-a,ICV变异度及SCvO2对休克患者心功能及血流灌注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分析Pcv-a,ICV变异度及SCvO2对休克患者心功能及血流灌注的预测价值,以指导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选择。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2018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240例休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感染性休克及低血容量休克各120例。分别对休克患者复苏前后的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CI)、系统血管阻力指数(SVRI)、SCVO2、乳酸、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I)、一氧化碳(CO)、SV、下腔静脉内径变异度(v-IVCTX)、经肝下腔静脉内径变异度(v-IVCTL)、颈内静脉内径变异度(v-IJV)、股静脉变异度(v-FV)水平比较。结果复苏后6h,与复苏前比较休克患者的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SVRI、SCVO2水平均升高,乳酸、CI、ITBI水平均降低,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复苏后6h,与复苏前比较休克患者的CO、SV、v-IVCTX、v-IVCTL、v-IJV、v-FV水平降低,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监测休克患者的Pcv-a,ICV变异度及SCvO2水平有助于了解血流灌注情况及心功能,进而帮助预测复苏效果,并指导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刘光明
关键词:低血容量休克平均动脉压静脉血氧饱和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