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迪

作品数:6 被引量:24H指数:2
供职机构: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教育厅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甲状腺
  • 2篇单发
  • 2篇单发结节
  • 2篇结节
  • 2篇甲状腺结节
  • 2篇成像
  • 2篇磁共振
  • 2篇磁共振成像
  • 1篇低剂量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瘤
  • 1篇影像
  • 1篇脂肪
  • 1篇脂肪性
  • 1篇脂肪性肝病
  • 1篇乳头
  • 1篇乳头状
  • 1篇乳头状癌
  • 1篇体素
  • 1篇葡胺

机构

  • 6篇赣南医学院第...
  • 1篇南昌大学第二...

作者

  • 6篇吴迪
  • 5篇卢绍辉
  • 5篇刘少强
  • 4篇郭少华
  • 2篇吴颋
  • 1篇陈惠
  • 1篇肖新兰
  • 1篇钟宝元
  • 1篇吴隆秋

传媒

  • 3篇赣南医学院学...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当代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甲状腺常见单发结节CT多征象联合鉴别诊断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常见良、恶性单发结节的CT平扫及单期增强影像特征,应用多征象联合的方法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甲状腺单发结节患者61例(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27例,腺瘤7例,甲状腺癌27例),比较分析良、恶性结节的影像征象(包括是否囊变、增强后结节与甲状腺组织的边界、钙化、甲状腺边缘腺体的完整性、增强扫描结节实性成分密度是否均匀及颈部有无异常淋巴结),进行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区分主要征象及次要征象,使用主次多征象联合方法判断结节性质。结果经χ~2检验良恶性甲状腺结节以上影像征象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囊变、增强后结节与正常甲状腺组织边界不清晰及颈部异常淋巴结为甲状腺恶性结节的危险征象(OR值分别为10.672、27.188、94.000),上述3个征象作为鉴别甲状腺结节性质的主要征象,其他3个征象作为次要征象,以2个主要征象加1个次要征象或1个主要征象加3个次要征象作为诊断恶性结节的最低标准,诊断本组恶性结节敏感度为88.9%,特异度为88.2%,阳性预测值为85.7%,阴性预测值为90.9%,总体诊断符合率为88.5%。结论 CT平扫及单期增强检查对评估甲状腺常见单发结节性质具有重要价值,应用主次多征象联合判断的方法可获得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卢绍辉吴颋吴迪郭少华刘少强
甲状腺常见单发结节低剂量CT灌注分析
2017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单发结节的低剂量CT灌注特征,旨在初步研究低剂量CT灌注在甲状腺常见单发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比较分析20例良性单发结节和10例恶性单发结节的CT灌注表现,通过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及进一步判别分析总结其对甲状腺单发结节性质判断的价值。结果: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良恶性甲状腺结节血流量(BF)中位数分别为391.81 m L·100 g^(-1)·min^(-1)、602.10 m L·100 g^(-1)·min^(-1);平均通过时间(MTT)中位数分别为4.76 s、2.19 s;毛细血管通透性(PS)中位数分别为22.24 m L·100 g^(-1)·min^(-1)、26.11 m L·100 g-1·m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与P值分别为-2.222、0.024;-4.072、0.000;-2.246、0.021;经过Fisher判别分析,以MTT及PS建立判别公式(F值与P值分别为12.808、0.000),回顾性误判本组甲状腺单发结节诊断准确率为87.5%。结论:低剂量CT灌注可反映甲状腺常见单发结节微循环特征,为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卢绍辉吴颋吴迪钟宝元郭少华刘少强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灌注
肺癌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可行性及可重复性研究
2020年
目的:研究肺癌病灶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可行性及可重复性。方法:使用飞利浦3.0T磁共振对62例肺癌患者进行前后2次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扫描。将肺癌分成肿块组、结节组及纵膈肿大淋巴结转移组,利用IMAgenGINE磁共振弥散后处理软件生成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相关的参数图(D、D*、f)。结果:其中60例患者顺利完成扫描,58例患者图像质量达到评估要求。D值:不同测量者之间以及前后两次检查之间,肿块组、结节组和纵膈肿大淋巴结组的组内相关系数均可靠性高(大于0.90);f值:肿块组不同测量者及前后两次检查的组内相关系数可靠性较高(0.86)或中等(0.64),结节组不同测量者及前后两次检查的组内相关系数均可靠性较低(0.25、0.04),纵膈肿大淋巴结组不同测量者及前后两次检查的组内相关系数均可靠性较好(0.84、0.92);D*:不同测量者之间以及前后两次检查之间,肿块组、结节组和纵膈肿大淋巴结组的组内相关系数可靠性中等或较差(均小于0.75)。结论:肺癌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方法可行;D值的可重复性最好,纵膈肿大淋巴结组f值重复性好,肿块组f值重复性好于结节组;D*的重复性较差。
卢绍辉廖书坤武飞吴隆秋吴迪刘少强
关键词:肺癌磁共振成像扩散
CT影像组学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研究进展
2022年
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率逐年上升,虽然其生存率较高,但淋巴结转移率不低。颈部淋巴结转移是疾病复发危险因素,更是影响临床手术方案的重要因素,减少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过度诊疗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传统影像学对术前颈部淋巴结状态的评估正面临挑战。影像组学作为定量提取高通量特征的新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就CT影像组学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进行综述。
吴迪肖新兰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T、MRI表现分析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T及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CT与MRI资料。6例均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及DWI扫描,1例行MRA检查;3例并行CT平扫+增强及CTA检查。结果肿瘤发生于右侧海绵窦3例,左侧3例。5例呈葫芦样横跨海绵窦,MR T1WI呈低信号;3例见小条片状等稍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2例见小条状低信号,MR DWI上呈等或偏低偏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增强扫描显著填充式强化。3例行CT检查,平扫呈均匀稍高密度,CTA或MRA可见病变包绕颈内动脉血管,病变未见明显供血血管;1例T1WI、T2WI像上呈混杂信号,CT可见明显钙化,增强扫描非钙化区域呈填充式强化特征。结论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T及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认识这些特征并结合DWI及血管检查,有助于正确诊断。
卢绍辉陈惠吴迪郭少华刘少强
关键词: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磁共振成像
钆喷酸葡胺对基于mDixon技术肝脏脂肪分数定量测量的影响
2023年
目的研究磁共振对比剂钆喷酸葡胺(Gd-DTPA)在肝脏脂肪分数(FF)定量测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行上腹部MRI检查的25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增强前后均进行mDixion序列MRI扫描,分别测量增强前后肝脏、脾脏、椎体及皮下脂肪的FF值和T_(2)^(*)值,同时计算增强前后肝脏/脾脏、肝脏/椎体、肝脏/皮下脂肪的FF比值和T_(2)^(*)比值。Bland-Altman图评估增强前后肝脏FF值的一致性,采用独立样本配对t检验评估增强前后FF值和T_(2)^(*)值差异。结果肝脏和脾脏增强前后FF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椎体和皮下脂肪增强后FF值均低于增强前(P<0.05),肝脏/脾脏、肝脏/椎体、肝脏/皮下脂肪FF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肝脏、脾脏增强后的T_(2)^(*)值均低于增强前(P<0.05),而椎体和皮下脂肪增强前后的T_(2)^(*)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脏/脾脏、肝脏/椎体、肝脏/皮下脂肪增强前后的T_(2)^(*)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d-DTPA可增加肝脏T_(2)^(*)效应,T_(2)^(*)校正的mDixon技术能稳定、准确地测量肝脏脂肪定量,而椎体和皮下脂肪FF值被低估,可能是由于Gd-DTPA导致T1效应偏倚增大的影响。
武飞刘官华卢绍辉吴迪刘少强郭少华廖书坤
关键词:MRI钆喷酸葡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