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姗 作品数:10 被引量:6 H指数:2 供职机构: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吡喃阿霉素联合大剂量甲氨喋呤治疗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效果观察及对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2018年 目的探究吡喃阿霉素联合大剂量甲氨喋呤治疗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效果及对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诊断为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30例,采用吡喃阿霉素联合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化疗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炎性因子TNF-α和IL-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喃阿霉素联合大剂量甲氨喋呤治疗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具有很大的临床实践价值。 郭莉 丁珊珊 梁霄 李姗 胡欣关键词:吡喃阿霉素 大剂量甲氨喋呤 淋巴系统恶性肿瘤 炎性因子水平 奥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及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初治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疗效分析 2024年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奥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及大剂量甲氨蝶呤(RMO方案)治疗新诊断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初治PCNSL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RMO方案治疗:奥布替尼片150 mg口服,1次/d,d1~21;利妥昔单抗375mg·m^(-2)静脉滴注,d1;甲氨蝶呤注射液3.5 g·m^(-2)静脉滴注3 h,d2;21 d为1个治疗周期。所有患者均治疗6个周期,每2个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估,6个周期治疗结束后行PET-CT及脑核磁评估疗效。治疗结束后,符合移植条件者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有条件者进行奥布替尼维持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共纳入12例患者,中位年龄58(45~74)岁,病理类型均为CD20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4个周期后疗效评估为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7例、疾病进展(PD)1例,CR率为33.3%,客观缓解率(ORR)为91.7%。治疗6个周期后疗效评估为CR 8例、PR 2例、PD 2例,CR率为66.6%,ORR为83.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未达到,中位总生存期(mOS)未达到,6个月PFS率为83.3%,6个月OS率为100%,12个月PFS率为64.8%,12个月OS率为80.8%。有8例患者接受基因突变检测,其中MCD型7例、A53型1例。7例MCD型患者接受治疗后ORR为100%,CRR为85.7%。主要不良反应为疲劳(25.0%),仅有1例不良反应≥3级,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为白细胞减少(16.7%),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房颤及肾功能衰竭。结论RMO方案对于初治PCNSL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闻淑娟 朱琳 吴梅 李姗关键词: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疗效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含脂质体多柔比星CHOP样方案治疗后间质性肺炎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经含脂质体多柔比星CHOP样方案治疗后间质性肺炎(IP)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45例初诊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含脂质体多柔比星的RCDOP方案治疗73例,RCHOP方案治疗72例。比较两组IP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45例患者中34例(23.4%)发生IP;发生IP者多集中在化疗3~5个周期时,占79.4%(27/34);发生IP时中位化疗4个周期。RCDOP方案组和RCHOP方案组IP发生率分别为31.5%(23/73)和15.3%(1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应用脂质体多柔比星(OR=2.416,95%CI 1.059~5.509,P=0.036)、年龄≥60岁(OR=2.505,95%CI 1.127~5.567,P=0.024)是I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脂质体多柔比星的应用是DLBCL患者IP发生的危险因素;应用RCDOP方案治疗4个周期后需加强对IP的预防和监测,特别是年龄≥60岁的患者。 潘娟 闻淑娟 李姗 梁霄 杨顺娥关键词:多柔比星 脂质体 R-ICE方案挽救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021年 本文将观察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英文全称: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英文简称:DLBCL)治疗中,采用R-ICE方案治疗的效果,并分析该方案治疗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40例DLBCL患者。研究时间:2014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组别情况(随机数字法):所有患者均为复发难治性DLBCL,对照A组:20例(R-GEMOX治疗)、RICE组:20例(R-ICE治疗)。疗效观察(2个月治疗后):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结束6个月后预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RICE组(VS)对照A组,2个月治疗效果(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P>0.05,差异不显著。治疗结束6个月后,RICE组(VS)对照A组,前者整体预后情况优于后者,差异显著(P<0.05)。40例DLBCL患者预后情况影响因素包括治疗方式、生活习惯、护理情况、体质量、年龄等(P<0.05)。结论 在DLBCL患者治疗中,采用R-ICE治疗方案,治疗效果好,预后情况也比较好,可推广。根据预后情况分析,DLBCL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包括治疗方式等。 李姗 吴梅 杨顺娥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情况 AURKA T91A多态性与新疆维、汉民族女性乳腺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目的:探讨AURKA T91A基因多态性在维、汉民族乳腺癌中分布的差异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108例维吾尔族女性乳腺癌患者、1... 李姗 李妍 刘炜 胡欣 杨顺娥文献传递 细胞周期蛋白D1 G870A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及汉族女性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 2015年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基因第4外显子870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在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患者中的分布及其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192例维吾尔族女性乳腺癌患者(维吾尔族乳腺癌组)、200例维吾尔族健康女性(维吾尔族健康对照组)、254例汉族女性乳腺癌患者(汉族乳腺癌组)和200例汉族健康女性(汉族健康对照组)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上述研究对象的CCND1 G870A基因多态性。CCND1 G870A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并用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该位点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汉族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CCND1 G870A基因GG、AG、AA基因型及G、A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在维吾尔族乳腺癌组与其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G、AG、AA基因型:18.7%(36/192)比16.0%(32/200),52.1%(100/192)比49.5%(99/200),29.2%(56/192)比34.5%(69/200),χ~2=1.430,P=0.489;G、A等位基因频率:44.8%(172/384)比40.8%(163/400),55.2%(212/384)比59.2%(237/400),χ~2=1.308,P=0.253],在汉族乳腺癌组与其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GG、AG、AA基因型:20.1%(51/254)比16.0%(32/200)、50.0%(127/254)比56.0%(112/200)、29.9%(76/254)比28.0%(56/200),χ~2=1.925,P=0.382;G、A等位基因频率:45.1%(229/508)比44.0%(176/400)、54.9%(279/508)比56.0%(224/400),χ~2=0.105,P=0.745]。无论是维吾尔族与汉族的乳腺癌组之间,还是维吾尔族与汉族的健康对照组之间,各基因型(χ~2=0.213,P=0.899;χ~2=0.007,P=0.932)及等位基因频率(χ~2=2.153,P=0.341;χ~2=0.865,P=0.352)分布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维吾尔族和汉族人群中,携带A等位基因者均不增加罹 刘炜 李姗 杨顺娥关键词:细胞周期蛋白D1 维吾尔族 γδT细胞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γδT细胞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来自健康志愿者的γδT细胞对DLBCL细胞的杀伤作用。杀伤封闭实验检测封闭穿孔素-颗粒酶途径、FasL途径和封闭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抑制作用后γδT细胞杀伤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T细胞表面CD107a(脱颗粒相关分子标记)的表达情况和DLBCL细胞表面配体分子的表达情况。Confocal实验检测γδT细胞裂解性颗粒极化情况。结果γδT细胞对DLBCL细胞SU-DHL-4、Farage的杀伤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γδT细胞对Farage细胞没有杀伤作用,而对SU-DHL-4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采用丝裂霉素A预处理封闭γδT细胞穿孔素-颗粒酶途径后,γδT细胞对SU-DHL-4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显著降低(P <0.01);而采用FasL中和抗体封闭Fas-FasL途径后,γδT细胞对SU-DHL-4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无显著变化(P> 0.05)。SU-DHL-4、Farage在引起γδT细胞脱颗粒过程中无显著差异,而在引起裂解性极化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0.05)。SU-DHL-4细胞可引起γδT细胞裂解性颗粒极化,而Farage细胞无法引起γδT细胞裂解性颗粒极化,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Farage细胞高表达的PD-L1可抑制γδT细胞杀伤作用和裂解性颗粒极化。封闭Farage细胞表面PD-L1后,γδT细胞对Farage细胞的杀伤作用显著增强(P <0.01)。同时,封闭Farage细胞表面PD-L1后,γδT细胞裂解性颗粒的极化能力显著增强(P <0.01)。结论γδT细胞对DLBCL细胞的杀伤作用主要依赖于裂解性颗粒极化,而PD-L1抑制γδT细胞的杀伤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裂解性颗粒极化而实现。 闻淑娟 张珍连 李姗 胡欣 朱琳 阿孜古丽·麦合麦提 梁霄 杨顺娥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ΓΔT细胞 免疫抑制 杀伤作用 AURKA T91A多态性与新疆维、汉民族女性乳腺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目的:探讨AURKA T91A基因多态性在维、汉民族乳腺癌中分布的差异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108例维吾尔族女性乳... 李姗 李妍 刘炜 胡欣 杨顺娥关键词:易感性 miR-9靶向FOXP1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FOXP1上游靶标miR-9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方法Targetscan分析miR-9与FOXP1的结合,miR-9与FOXP1结合通过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验证;以转染mimic Con为对照组,转染mimic miR-9过表达miR-9后,Western blot检测FOXP1表达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人DLBCL细胞OCI-Ly3和人B淋巴母细胞IM9中miR-9的表达水平;过表达miR-9后,体外检测OCI-Ly3的增殖以及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转染miR-9后,mimic miR-9+FOXP13′UTR WT组的荧光素酶活性低于转染mimic Con+FOXP13′UTR W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过表达miR-9后,mimic miR-9组的FOXP1表达水平低于mimic Co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9在人DLBCL细胞系OCI-Ly3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低于B淋巴母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表达miR-9后,OCI-Ly3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低于mimic Co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9下调通过靶向FOXP1促进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闻淑娟 张珍连 李姗 胡欣 朱琳 阿孜古丽·麦合麦提 杨顺娥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MIRNA MIR-9 AURKA T91A多态性与新疆维、汉民族乳腺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2015年 目的探讨AURKA T91A基因多态性在维、汉民族乳腺癌中的分布的差异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检测192例维吾尔族女性乳腺癌患者、200例健康者及254例汉族女性乳腺癌患者及200例健康者AURKA T91A位点多态性,分析该位点多态性与新疆维、汉民族乳腺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在病例组及对照组中,不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维、汉两民族中分布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维吾尔族组中,携带A等位基因的人群较携带T等位基因的人群患乳腺癌的风险减低(OR=0.740,95%CI=0.558-0.982,P=0.037)。汉族乳腺癌组中,AA vs.TT、AA vs.(TT+TA)、TT vs.(TA+AA)3种遗传模型都没有显示出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结论 AURKA T91A位点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乳腺癌易感性相关,T等位基因为易感基因,可作为新疆维吾尔族女性乳腺癌患病风险因子。 李姗 李妍 赵振慧 杨顺娥关键词:乳腺癌 AURKA 维吾尔族 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