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法光
- 作品数:12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左房容积与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患者复发的关系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探讨左房容积(IAV)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相关性。方法104例房颤患者。术前应用64排容积CT扫描,在advantage workstation4.2图像工作站中重建左房,测量LAV,术中通过三维标测系统(CARTO)指导行射频消融术,术后3个月评定治疗效果,并随访6个月。结果随访6个月结束,t04例中有20例(19%)房颤复发。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组平均IAV比未复发组的大[117.6±28.9cm^3,95%可信区间(CI)104.1~131.1cm^3 vs97.1±16.8cm^3,95%CI93.5~100.8cm^3,P=0.006]。多因素分析显示LAV是独立的预测导管}肖融术后复发的指标(P〈0.05,相对风险度=1.044,95%CI 1.018~1.071)。结论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与LAV大小相关。
- 陈银蓉黄卫斌肖国胜陈超周法光曾昭萍温红梅王焱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射频电流左房容积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反义cDNA对心脏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
- <正>目的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s,Fb)在细胞外基质的形成和心血管重塑中起重要的作用。心脏成纤维细胞在刺激因素(高血压、创伤、心肌缺血、坏死)作用下的表型转化和胶原合成增加在心血管的组织重构中起关键性作用。S...
- 周法光吴可贵林明王向宇许昌生王华军
-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反义CDNA脂质体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反义cDNA对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
- 2003年
- 为研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反义cDNA对心脏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 ,以脂质体为载体 ,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反义cDNA转染体外培养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 ,测定3H 脯氨酸掺入率以评价对心脏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作用。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反义基因的表达 ,及其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同时检测细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的变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反义cDNA能在心脏成纤维细胞中表达 ,在转染后第 4天达到表达高峰 ,至少持续 1周 ,能减少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mRNA的表达 ,且减少程度与反义cD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转染能减少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 (14 .2 3± 1.6 2比 2 6 .5 3± 2 .5 0u 10 5个细胞 ,P <0 .0 5 ) ,但对WistarKyoto大鼠细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反义cDNA明显减少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3H 脯氨酸掺入率 (4 35 5 .7± 75 .9比 6 310 .3± 98.9cpm 10 5个细胞 ,P <0 .0 1) ,但对WistarKyoto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3H 脯氨酸掺入率无明显影响 (P>0 .0 5 )。以脂质体为载体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反义核酸能抑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过高的基础胶原合成活性。
- 周法光吴可贵林明王向宇许昌生王华军
- 关键词:反义CDNA胶原合成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脂质体成纤维细胞
- 肺癌并左房及肺静脉转移1例
- 2005年
- 周法光陈江华王挹青董俊泽
- 关键词:肺癌并发症CT
-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患者的随访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报道7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方法对6例单腔ICD及1例双腔ICD植入者进行随访,通过ICD程控仪调出储存的资料,了解ICD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情况,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随访5~44个月,平均23.7个月,ICD共检测到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2 129次,心室颤动(VF)6次。采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VT的成功率为91.9%,ATP未能终止的VT经低能量转复(CV)治疗95.3%转为窦性心律,少数VT经治疗后加速为VF。高能量除颤(DF)终止VF的成功率为100%。4例12次误将室上性心动过速误判断为室性事件而启动治疗,其中2次心房颤动,10次窦性心动过速,经调整VT的识别参数及联合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未再发生类似情况。2例随访期间出现晕厥,ICD存储的信息显示发生了VF并复律成功。2例出现焦虑症,经心理治疗改善。结论术后严密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治疗,对提高ICD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 蔡彬妮黄卫斌王焱陈超万发银周法光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随访
- 高除颤阈值的处理(附三例报道)被引量:2
- 2012年
- 3例置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其中1例术中未测试除颤阈值(DFT),术后随访发现ICD多次电复律失败,经过调整除颤脉宽、关闭上腔静脉线圈等无创处理无效,放置新电极并调整电极位置得到解决。2例术中测试DFT大于20 J,1例改变除颤极性后DFT降至20 J以下,另1例通过调整除颤脉宽及电极位置得到解决。
- 蔡彬妮陈超周法光黄卫斌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除颤阈值晕厥心室颤动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晚期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研究
- 黄卫斌蔡彬妮王挹青陈江华苏茂龙万发银陈超曾昭萍周法光王焱
- 心脏再同化治疗(CRT)是近年新出现的一种针对顽固性心衰的介入性治疗方法,具有疗效肯定、微创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开展及推广该项技术社会意义重大。但以下问题限制了CRT在临床上的广泛开展:(1)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2...
- 关键词:
-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
- 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房速的发生机制与消融
- 2013年
- 目的分析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房速与首次消融术式的关系,并观察再消融的效果。方法入选126例房颤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PVI组、阵发性房颤CPVA组和持续性房颤组三组,对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房速再次行射频消融术,分析术后房速的发生机制,比较与首次消融术式的关系。结果 19例再消融患者经标测证实存在25种房速,其中17个(68%)为大折返机制,8个(32%)为局灶机制。多数房速(84%)与首次消融线的传导间隙(GAP)有关;所有房速患者经再次消融后,95%的房速经消融终止转为窦律;三组患者间术后房速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房速的主要机制为折返机制,大多数折返环是依赖GAP所形成的,部分为局灶机制,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房速再次消融安全有效,成功率高。
- 林春艺黄卫斌陈超曾昭萍周法光郭晋村
- 关键词:心房颤动房速折返
- 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162例临床上怀疑冠心病患者用免疫散射速率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然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有无冠心病及其病变血管的数目,分析hs—CRP与冠状动...
- 陈水龙王焱王挹青郑剑涛周法光江宏飞
- 文献传递
- 远端保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术-预防中风
- 王焱王挹青郑剑涛陈炳煌黄卫斌陈水龙郭晋村周法光郑维红陈星宇
- 该研究采用新型Angioguard Rx系统远端保护装置,新型Precise Rx支架应用于临床,以评价其在颈动脉介入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前瞻性观察5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所放置的63枚颈动脉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观...
- 关键词:
- 关键词:颈动脉支架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