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艳 作品数:12 被引量:41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天文地球 农业科学 更多>>
光强对微囊藻群体形态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9 2014年 为了探讨光照对微囊藻形态的影响,研究了6株不同种的群体微囊藻在不同光强下群体形态的变化及其响应机制。研究发现,随着光强的增加,6株群体微囊藻的群体尺寸变大。当光强为80—200μmol/(m2·s)时,群体微囊藻DH-M1和DC-M2的比生长速率显著增大,而另4株在高光强下比生长速率无显著性差异;对多糖含量分析发现,高光强对群体微囊藻TH-M2、DC-M1、FACHB1174和FACHB1027胞外及胶被多糖的分泌与释放有显著的促进效果,而DH-M1和DC-M2多糖含量增加不明显。对于不同的微囊藻株,高光强促进群体形态变化的作用机理不同:光饱和点低的微囊藻是通过分泌大量的胞外及胶被多糖使群体尺寸变大,而光饱和点高的微囊藻是通过生长来促进群体尺寸的增大。此外,对产毒藻株在不同光强下的毒素基因表达及胞内毒素测定发现,高光强组的群体微囊藻mcyB和mcyD表达量升高,且胞内微囊藻毒素含量增加显著,推测微囊藻毒素也可能是影响微囊藻群体形态及大小的作用因子之一。 肖艳 甘南琴 郑凌凌 宋立荣关键词:光强 生理机制 微囊藻毒素功能新探:微囊藻毒素在微囊藻群体维持中的作用及机制 <正>早期研究认为,微囊藻毒素是一类次生代谢产物,无明显的生理生态功能。近年研究发现:微囊藻毒素可能参与胞内信号传递与基因调控,进一步研究证实,正在分裂的微囊藻细胞释放的微囊藻毒素或可作为微囊藻群落的信息化学物质,增强细... 甘南琴 肖艳 刘津 宋立荣文献传递 紊流扰动对水华鱼腥藻细胞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2 2017年 三峡水库成库以来,支流回水区频繁出现水华现象,成为近10年来我国水库生态学领域研究热点。水流条件是水华形成的主要诱导因素之一,合适的流速条件能给藻类生长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温度、光照和营养盐是影响藻类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在自然水体中随着深度的变化而变化。 高遐 肖艳 石锦安 李哲 王舒 孙莹关键词:水华鱼腥藻 细胞生理 三峡澎溪河高阳平湖高水位期间磷-藻生态模型研究 被引量:3 2016年 通过在前期建立的总磷模型基础上建立磷-藻模型.从正磷酸盐所代表的无机磷和藻类生物量所代表的有机磷入手,分析蓄水期所累积的磷在高水位时期各种形态转化和循环机制,以期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说明冬季末水华暴发所消耗磷的来源.研究表明:高水位蓄水期、稳定期和水华期这3个阶段中各磷库磷通量各不相同.淹没消落带磷释放是该时期高阳平湖溶解性正磷酸盐的主要来源(占总输入通量的72.69%),其释放量与被淹没消落带面积和消落带水土界面磷交换速率有关,淹没消落带面积越多,磷交换速率越高,磷释放量越大,对整个磷循环的贡献越大.但水华期间藻磷的合成率最大仅为14.4%,藻类对冬季高水位期间所积累磷的利用量依然相对较低. 赫斌 李哲 冯婧 肖艳 郭劲松关键词:三峡库区 磷循环 三峡澎溪河高阳平湖高水位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其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7 2015年 三峡水库汛末蓄水后易出现支流回水区磷累积现象,并在冬季末期常出现硅藻水华现象.为研究汛末蓄水的磷积累与冬季末期硅藻水华的相互关系,分析2013年1 3月三峡澎溪河高阳平湖库湾水体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磷形态的转化和藻类生长的协同过程.结果表明,总碱性磷酸酶活性(TAPA)及其最大反应速率(Vmax)、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活性(PAPA/Chl.a)及PAPA与TAPA的比值(PAPA/TAPA)随着时间推移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小而后再增加减小的双峰趋势,分别在2月中旬和3月中旬达到峰值.根据冬季末期水华暴发程的特点将其分为Ⅰ、Ⅱ、Ⅲ、Ⅳ4个阶段.Ⅰ阶段为诱导期,水体活性磷主要来自藻类碱性磷酸酶分解的有机磷,藻类对磷过度摄取.Ⅱ阶段为过渡期,温度低,水体碱性磷酸酶活性相对较低.Ⅲ阶段为水华时期,水中碱性磷酸酶主要来源于细菌,叶绿素a浓度达到最大,溶解态反应性磷浓度达到最低;Ⅳ阶段为水华末期,水体叶绿素a浓度逐渐下降,溶解态反应性磷浓度回升,水中碱性磷酸酶主要来源于细菌. 张萍 冯婧 李哲 郭劲松 肖艳 刘静关键词:三峡水库 碱性磷酸酶活性 不同磷浓度下光强、温度对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生长的动力学 被引量:1 2015年 水华鱼腥藻是常见的有害水华藻种,但其在磷、光强、温度等生境要素协同作用下的生长动力学鲜见报道.本研究在Lehman模型、Steele模型基础上,设置8个PO3-4-P梯度:0、0.1、0.2、0.5、0.75、1.0、2.5、5.0μmol/L,4个温度水平:15、20、25和30℃和4个光强水平:1000、2000、3000和5000 lx,采取单因素实验方法进行水华鱼腥藻室内纯培养.Monod模型表明水华鱼腥藻最适生长温度和光强条件分别是20℃和3000 lx,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和半饱和常数(KS)分别为0.447 d-1和0.081μmol P/L;分别用Lehman模型和Steele模型模拟水华鱼腥藻μmax在不同磷浓度下对连续变化的温度和光强的响应,Lehman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水华鱼腥藻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1.22±0.98℃,μmax和KS分别为0.421±0.011 d-1和0.055±0.009μmol P/L;Steele模型结果表明μmax和KS分别为0.461±0.010 d-1和0.051±0.009μmol P/L,水华鱼腥藻最适生长光强Ik为2650.93±88.19 lx. 张萍 李哲 王胜 郭劲松 肖艳 刘静关键词:水华鱼腥藻 动力学模型 光强 温度 磷 三峡澎溪河高阳平湖碳通量初步分析及不确定性 被引量:1 2017年 为明确三峡水库支流澎溪河回水区的碳收支特征,以澎溪河高阳平湖水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河道型水库主要路径碳收支估算方法,对高阳平湖从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一个完整水文周年内主要路径的碳通量进行了收支动态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澎溪河高阳平湖水域河流输入的碳通量为133548.55 t C,输出的碳通量为125651.82 t C,水-气界面的扩散碳通量为762.56 t C,消落带土-气界面的扩散碳通量为123.74 t C,水中气泡的释放碳通量为0.38 t C,降水输入的碳通量为104.58 t C,全年高阳平湖水域碳的净积累量为7114.63 t C,宏观上呈现碳积累特征;澎溪河高阳平湖水域水体碳素总体上呈现出河道型水库特有的纵向输移特征.高阳平湖水域上游大量碳素的输入及其在高阳平湖水域的滞留可能会是该水域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释放的主要来源.尽管总体上高阳平湖全年呈现出碳积累的特点,但一些方法依然存在不确定性(水-气界面扩散碳通量和气泡释放碳通量的时空异质性等),需要更系统、更长期的工作予以验证或改进. 徐琳琳 李哲 李翀 陈永柏 郭劲松 肖艳关键词:三峡水库 碳 三峡澎溪河回水区高水位期间高阳平湖总磷模型 被引量:3 2016年 三峡水库'蓄清排浑'的调度运行方式使得冬季高水位期间近岸消落带受淹.消落带氮、磷等营养物受淹后向水体中释放与积累对冬末初春的水华将可能具有重要贡献.构建高水位时期澎溪河高阳平湖总磷收支模型,定量分析高水位期间总磷的收支途径、累积量以及累积磷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蓄水期,由于蓄水水位升高和顶托而导致大量磷积累;稳定期,磷收支变幅较小,总体趋于平缓;水华期,前期积累的磷被大量消耗,形成水华.淹没消落带磷释放是冬季高水位时期高阳平湖总磷的主要来源,蓄水期所淹没大量消落带所释放的磷为冬季末水华暴发提供条件.研究结果为后续定量分析磷形态的转化和分配奠定重要基础. 赫斌 李哲 冯婧 肖艳 郭劲松关键词:三峡水库 消落带 小球藻纯种室内模拟培养初探 被引量:4 2016年 实验以小球藻为藻种,构建室内模拟培养装置,在选定的一组优化的光照、温度和营养盐浓度条件下,采用间歇培养+连续培养的方式对其进行单种群培养,模拟藻类生物量积累的过程。将培养期划分为5个阶段,通过分析各阶段的光合荧光参数以及藻细胞内C、N、P含量,初探生物量积累过程中藻生理参数的变化特征,为研究水华的发生、维持和消退提供一定的参考。结果显示:调整期,藻生长不受生境光热、营养盐限制,小球藻光合活性较强;对数生长期,藻类开始出现光抑制,热耗散增加,胞内N、P含量及N/P值较高;对数生长期和稳定期,藻同时受光抑制和营养盐抑制,N和P含量、N/P值均下降;连续培养期,营养盐限制得到缓解,小球藻光合活性开始升高,且藻细胞对N、P营养物吸收能力增强。监控藻类生物量积累过程中细胞内氮磷下降的"拐点"和细胞内元素比例变化可为预测水华的消退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王舒 肖艳 李哲 张利萍 郭劲松关键词:小球藻 生物量积累 生理特征 水华 两种漂浮类型的群体微囊藻浮力调节对光照响应异质性的研究 <正>微囊藻富营养化水体中常见的水华种类,其具备的调节浮力功能使其在水体中能够垂直迁移,以获取适宜的光能及营养,这是其能于其他种类竞争成为优势群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众多影响微囊藻浮力调节的因素中,光照是个重要的因子。为了... 肖艳 甘南琴 刘津 郑凌凌 宋立荣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