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智铭

作品数:24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皮肤
  • 6篇细胞
  • 4篇淋巴
  • 3篇突变
  • 3篇瘢痕
  • 3篇基因
  • 2篇软膏
  • 2篇特应性
  • 2篇特应性皮炎
  • 2篇皮炎
  • 2篇浅表
  • 2篇浅表淋巴结
  • 2篇肿瘤
  • 2篇综合征
  • 2篇瘢痕疙瘩
  • 2篇细胞癌
  • 2篇疗效
  • 2篇淋巴结
  • 2篇淋巴瘤
  • 2篇基因突变

机构

  • 24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丽水市中心医...
  • 1篇中华医学会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浙江省医学会

作者

  • 24篇李智铭
  • 7篇李秉煦
  • 7篇刘晶晶
  • 5篇徐云升
  • 5篇林孝华
  • 3篇张璃
  • 3篇张谊
  • 3篇张学奇
  • 3篇吕明芬
  • 2篇张启瑜
  • 2篇宣暄
  • 1篇鲁智勇
  • 1篇洪炜龙
  • 1篇蔡剑峰
  • 1篇邵笑红
  • 1篇邱伟
  • 1篇袁跃跃
  • 1篇张超
  • 1篇何莉莉
  • 1篇李明

传媒

  • 3篇中华皮肤科杂...
  • 3篇中华全科医学
  • 2篇浙江医学
  • 2篇温州医科大学...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保健与生活
  • 1篇皮肤病与性病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北京医学
  • 1篇祝您健康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中国麻风皮肤...
  • 1篇实用皮肤病学...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克立硼罗软膏和他克莫司软膏对特应性皮炎患儿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克立硼罗软膏和他克莫司软膏对特应性皮炎(AD)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2年6月—2023年5月在温州市中心医院治疗的126例AD患儿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63例)。两组患儿入院后均采取常规处理,对照组给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观察组给予克立硼罗软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AD病情严重程度、AD积分指数(SCORAD)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65.1%vs.44.4%)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儿AD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两组患儿SCORAD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儿SCORA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9%vs.1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他克莫司软膏相比,采用克立硼罗软膏治疗特应性皮炎患儿的效果更佳,更利于缓解患儿AD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徐棉张梦思谢谦王金蒙徐贤挺李智铭
关键词:他克莫司特应性皮炎皮肤疾病
下肢红斑结节性皮损的诊断思路
目的 探讨下肢红斑结节性皮损的临床特点和病因,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方法 收集临床表现为下肢红斑结节性皮损的患者资料,通过必要的辅助检查对上述病例予以确诊,并进行归类.
李智铭李秉煦
IRF3调控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表达的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通过观察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表达的作用,探讨IRF3在皮肤纤维化中的调控机制。方法取行瘢痕疙瘩切除手术的10例患者的术中切除的瘢痕疙瘩组织为研究材料,另择8例外科手术患者的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培养两者的成纤维细胞。采用real-time RT-PCR、Western blot检测成纤维细胞IRF3 mRNA、蛋白表达水平,转染siRNAs-IRF3后IRF3蛋白水平;检测TGF-β1诱导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情况,细胞外基质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a-平滑肌肌动蛋白(a-SMA)I型胶原与TGF-β受体Ⅰ、Ⅱ,及TGF-β1信号通路调节蛋白p-Smad2、Smad2、p-Smad3、Smad3表达水平。结果 IRF3在瘢痕疙瘩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下调IRF3的表达,显著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并抑制collagenⅠ、a-SMA的表达,同时抑制TGF-β1诱导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TGF-β受体Ⅰ、Ⅱ的表达。下调IRF3的表达亦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p-Smad2、Smad2、p-Smad3、Smad3表达水平。结论 IRF3表达下调通过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表达。IRF3或为治疗瘢痕疙瘩新的靶点。
张谊洪炜龙徐云升李智铭张璃林孝华张启瑜
关键词:干扰素调节因子3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TGF-Β1/SMAD
原发性皮肤滤泡中心性淋巴瘤1例
<正>患者,男,21岁,背部紫红色斑块8月余,无任何自觉症状。专科查体:背部可见一约直径约1.5cm左右紫红色斑块,轻度浸润,表面光滑,周围绕以散在小丘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门诊血常规、生化,胸部CT,腹部B超均未...
吕明芬李智铭
文献传递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and/or胰腺炎1例
患者男性,31岁,浙江温州人。因"全身散发结节、水疱伴发热3周"住院。患者自述发疹当晚饮用大量啤酒,随后双下肢散发红斑、结节,未予以处理,1周后皮疹增多累及躯干部位,生殖器出现血泡、溃疡,在门诊拟"多形红斑"予以地氯雷他...
李智铭吕明芬
文献传递
网络资源在遗传性皮肤病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7年
遗传性皮肤病是一类由于基因变异而引起的疾病,临床上并不少见。该文主要介绍一些国内外常见的遗传性皮肤病相关网站,并阐述其在教学中的意义,以便能够充分认识到网络资源对遗传性皮肤病教学的重要性。
李明郑璐瑶鲁智勇李智铭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
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评价氟芬那酸丁酯软膏联合肤舒止痒膏外用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皮肤科门诊自2010年7月q012年6月的儿童特应性皮炎患者122例,皮疹无明显糜烂、渗出和结痂。符合Williams所制定的AD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治疗组患者联合应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和肤舒止痒膏,对照组外采用糠酸莫米松软膏涂抹皮损处,临床观察疗程为2周。所有病例在治疗结束后均进行SCORAD评分和有效率的评价。结果男性患者74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2~7周岁,病程1月~7年;治疗前,治疗组及对照组皮疹积分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2.44±2.31和11.98±3.12;治疗后,治疗组皮疹积分(5.13±3.47)显著低于对照组(7.72±4.08),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症状的SCO—RAD评分总积分为8.10±3.35,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1.20±3.97,(P〈0.01);治疗前,治疗组及对照组瘙痒积分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6.59±1.74和6.26±1.86;治疗后,治疗组瘙痒积分(2.97±1.01)略低于对照组(3.48±1.27),但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有效率为49.1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4.59%,(P〈0.01)。2组患者均未出现各种药物相关的临床不良反应。结论运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联合肤舒止痒膏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安全性较高,治疗效果较为明确,适合在临床上广泛运用。
蔡剑峰张学奇邵笑红吕明芬李智铭李秉煦徐云升
关键词:氟芬那酸丁酯特应性皮炎有效率
奥马珠单抗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回顾分析中国浙南地区奥马珠单抗对慢性荨麻疹(CU)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1日期间于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的CU患者资料,通过门诊随访形式,使用7天荨麻疹活动评分(UAS7)、荨麻疹控制评分(UCT)、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对疾病活动、控制情况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评估病情变化、停药后复发情况及不良事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或Kruskal-Wallis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共纳入252例抗组胺药应答不佳的CU患者,基线UCT为(5.0±2.4)分,UAS7为(25.6±6.2)分,DLQI为(17.5±4.7)分;其中204例(81.0%)奥马珠单抗初始治疗剂量为300mg,48例(19.0%)为150mg。在观察终点即(12.0±1.4)个月,奥马珠单抗治疗整体控制率达到90.3%(224/248),其中137例(55.2%)达到完全控制(UCT=16分),87例(35.1%)实现部分控制(12分≤UCT<16分),24例(9.7%)不受控制(UCT<12分),而10例部分控制患者在治疗剂量增加后转向完全控制。研究期间统计显示50例(36.5%)出现复发,其中32例选择用奥马珠单抗再治疗,30例(93.8%)达到部分或完全控制。治疗期间8例(3.2%)报告不良反应事件,均为轻中度。结论真实世界中奥马珠单抗治疗CU有效,可改善生活质量,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杨娜丽许秋阳吴含文叶雅慧朱吉玲刘晶晶李智铭
关键词:荨麻疹生物制剂毒性作用慢性荨麻疹
1例帕-勒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其组织蛋白酶C基因突变分析
李智铭刘晶晶李秉煦
连续硬膜外阻滞治疗不同年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比较连续硬膜外注射盐酸利多卡因和糖皮质激素(复方倍他米松)对不同年龄段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病程≤3个月的胸腹部PHN患者60例,皮损位于T3~T11脊神经支配区,按年龄将患者分为A组(30例,年龄≤70岁)和B组(30例,年龄〉70岁)。均根据疼痛的相应脊神经支配节段,行硬膜外腔穿刺置管,连接镇痛泵榆注各1mL盐酸利多卡因和复方倍他米松,连续输注16~21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4周、8周和3个月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判断疼痛强度,EQ-5D生存质量评分进行测评生存质量。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l周、2周、4周、8周和3个月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EQ-5D评分均显著升高(P均〈0.05)。治疗后2周、4周、8周和3个月时,A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B组的患者(P〈0.05),即A组疼痛缓解率(90%)明显优于B组的疼痛缓解率(P〈0.05)。治疗后1周、2周、4周、8周和3个月,B组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明显低于A组生存质量评分(P〈0.05)。结论连续硬膜外阻滞治疗对年龄≤70岁的PHN患者的疗效优于年龄〉70岁的患者。
袁跃跃李智铭李秉煦徐云升
关键词:连续硬膜外阻滞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视觉模拟评分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