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血清
  • 7篇慢性
  • 5篇肝炎
  • 4篇血液
  • 4篇血液流变
  • 4篇血液流变学
  • 4篇乙型
  • 4篇尿微量白蛋白
  • 4篇微量白蛋白
  • 4篇细胞
  • 4篇白蛋白
  • 4篇病患
  • 3篇蛋白
  • 3篇血管
  • 3篇血管病
  • 3篇乙型肝炎
  • 3篇肾损
  • 3篇糖尿
  • 3篇糖尿病
  • 3篇坏死

机构

  • 17篇武汉科技大学...
  • 8篇武汉科技大学...
  • 2篇广州军区武汉...
  • 2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27篇严蜀华
  • 12篇董明国
  • 9篇叶青跃
  • 9篇石应元
  • 7篇张明洁
  • 6篇李素君
  • 6篇杜忠芳
  • 5篇杨明建
  • 5篇刘蔚
  • 5篇刘建华
  • 4篇程静
  • 4篇刘俊
  • 3篇李素君
  • 3篇李明
  • 2篇刘佳
  • 2篇韩晓峰
  • 2篇高永友
  • 2篇李德仁
  • 1篇张健
  • 1篇雷云

传媒

  • 6篇数理医药学杂...
  • 4篇微循环学杂志
  • 4篇中华实用诊断...
  • 2篇国际检验医学...
  • 2篇医学检验与临...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内蒙古中医药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第四届全国临...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10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AML,MAL及RAEB-2中Auer小体检出率及其形态学观察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观察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AL)及原始细胞过多难治性贫血-2型(RAEB-2)标本中Auer小体的形态及其检出率。方法:瑞-姬氏染色,油镜观察。结果:阳性检出率为39.3%。其中M3的检出率最高,为72.7%,与M5及M6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而M5中仅见于M5b。观察中发现多种形态的Auer小体并进行了相关组化鉴定。结论:Auer小体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典形Auer小体的鉴别必须辅以POX及PAS等组化染色。一旦发现Auer小体,即标志为AML、MAL或MDS。
张明洁李素君徐薇严蜀华刘蔚
关键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AUER小体
放射免疫分析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CG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电化学发光法与放射免疫法对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检测效果,为临床检验方法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60份早期妊娠者血清标本及60分正常女性血清标本,分别采用放射免疫分析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CG表达情况,对比...
董明国杜忠芳刘建华叶青跃严蜀华
文献传递
HBV前S1蛋白的临床应用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了解前S1蛋白(preS1)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关系,以及诊断乙型肝炎的价值,判断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164例携带乙型肝炎不同病毒标志物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preS1测定,并与HBV DNA做对比分析。检测21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分析preS1和HBV DNA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间关系。结果HBsAg、HBeAg和抗-HBc阳性组74例,HBV DNA和preS1的检出率分别是100%和96%,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reS1、HBeAg和HBV DNA检出率高度符合(P>0.05)。HBsAg和抗-HBe、抗-HBc阳性组80例,HBV 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35%和32.5%,说明部分HBe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仍有病毒在复制。不同病程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rS1和HBVDNA与ALT之间的关系,preS1与ALT相比符合率高(P>0.05)。HBV DNA与ALT相比符合率较低(P<0.05)。结论preS1能够敏感地反映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情况,尤其可以反映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的情况。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preS1先于HBV DNA转阴,提示疾病预后良好。
刘孙琴严蜀华
关键词:前S1蛋白乙型肝炎病毒病毒复制
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全血组织因子活性检测在慢性脑血管病中的意义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组织因子促凝活性指标对慢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和疗效监测的作用。方法:对77例慢性脑血管病患者(慢性脑血管病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检测全血黏度等6项参数及组织因子促凝活性,并比较2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慢性脑血管病组患者全血黏度等6项指标及组织因子促凝活性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改善,其中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和组织因子促凝活性降低明显(P<0.01)。结论: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组织因子促凝活性对慢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董明国杜忠芳程静石应元严蜀华魏文宁
关键词:慢性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
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效果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电化学发光法与放射免疫法对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检测效果,为临床检验方法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60份早期妊娠者血清标本及60份正常女性血清标本,分别采用放射免疫分析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CG表达情况,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敏感度、特异性,线性范围。结果电化学发光法与放射免疫法对HCG检测的灵敏度及特异性无显著差异,电化学发光法在(0-1498)mIU/mL范围内保持良好的线性,免疫发光法在(0-1020)mIU/mL范围内保持线性,电化学发光法线性范围宽于放射免疫法。结论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CG能够取得同放射免疫法相同的检验效果,操作简便,适合临床及大规模普查检验HCG。
董明国杜忠芳刘建华叶青跃严蜀华娄良文
关键词:放射免疫法电化学发光法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TRAIL的临床价值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和讨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sTRAIL)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对实验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清sTRAIL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TRAIL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存活组血清sTRAIL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结论 sTRAIL参与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肝损伤过程,可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参数。
董明国石应元叶青跃刘建华严蜀华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
18例骨髓坏死的结果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观察急、慢性白血病及恶性组织细胞病等血液病患者的骨髓坏死情况。方法:瑞-姬氏染色,油镜观察。结果:阳性检出率为6.4%,其中急性白血病的检出率最高为7.4%,与恶性组织细胞病及骨髓纤维化症等比较差异较明显(P<0.05),而与慢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癌及恶性淋巴瘤等比较则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骨髓坏死中,Ⅲ级仅占16.7%,大部分为Ⅰ、Ⅱ级。
张明洁李素君刘蔚严蜀华
关键词:骨髓坏死慢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癌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纤维化症
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全血组织因子促凝活性的检测分析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全血组织因子促凝活性(TF-PCA)对脑梗死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意义。方法:使用仪器法对88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00例正常对照人群(对照组)血清Hcy、hs-CRP水平及全血TF-PCA进行检测,并比较不同梗死容积组上述三指标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Hcy、hs-CRP和TF-PC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梗死容积组比较,梗死容积越大,其Hcy、hs-CRP及TF-PCA水平越高。结论:常规监测血清Hcy、hs-CRP和全血TF-PCA水平可为脑梗死患者病情变化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严蜀华李素君叶青跃杨明建董明国姜丹
关键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脑梗死患者促凝活性蛋白水平
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与全血组织因子促凝活性的结果观察
2012年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与全血组织因子促凝活性(TF-PCA)对脑梗死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意义。方法:使用仪器法对90例脑梗死组及9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及TF-PCA进行检测。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TF-PCA检测结果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结论:常规检测血液流变学及TF-PCA对脑梗死患者的病情预测和早期诊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严蜀华李明刘俊杨明建叶青跃刘佳
关键词:脑梗死血液流变学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TRAIL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sTRAIL)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对5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和30例正常人血清sTRAIL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慢性乙型重型...
董明国张健程静严蜀华蒋霞林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