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喜东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低渗
  • 3篇低渗透
  • 3篇油藏
  • 3篇采收率
  • 2篇低渗透裂缝性...
  • 2篇油田
  • 2篇渗吸
  • 2篇提高采收率
  • 2篇裂缝性
  • 2篇裂缝性油藏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数值模拟研究
  • 1篇水气交替
  • 1篇特低渗
  • 1篇特低渗透
  • 1篇气驱
  • 1篇丘陵油田
  • 1篇驱油
  • 1篇驱油机理

机构

  • 2篇中国石油吐哈...
  • 2篇中国石油吐哈...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化胜利...

作者

  • 5篇蔡喜东
  • 2篇黄瑜
  • 2篇姜宝益
  • 2篇张德斌
  • 2篇付春苗
  • 1篇姚约东
  • 1篇朱维耀
  • 1篇刘同敬
  • 1篇李治平
  • 1篇宋学峰
  • 1篇李东东
  • 1篇王希刚

传媒

  • 2篇吐哈油气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丘陵油田注氮气实验研究
2011年
丘陵油田目前水驱采出程度低、开发矛盾大,针对丘陵油田地质特征和渗流特点,开展了水驱后转气驱及水气交替两组注氮气驱实验,实验进行了注入气体体积、水气段塞比和注入周期三种参数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两组注氮气方案均能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其中水气交替驱提高采收率幅度要高于水驱后转气驱。
付春苗蔡喜东黄瑜张德斌朱维耀
关键词:丘陵油田采收率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油藏渗吸潜力评价方法被引量:5
2012年
目前渗吸提高油藏采收率的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裂缝性油藏、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和低渗透油藏,并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渗吸作用提高油藏采收率,需要对油藏进行适用性评价,确定油藏渗吸潜力。油藏存在多因素,需对其定量评价,在多种因素定量化的基础上综合研究这些参数的影响。引入最新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油藏渗吸潜力区块进行评价和筛选,对油藏毛管压力、润湿性、裂缝渗透率与基质渗透率比值等多因素影响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W-R均值模型验证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价渗吸潜力区的正确性,对低渗透油田渗吸潜力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姜宝益李治平蔡喜东王希刚史庆阳
关键词:模糊层次分析法渗吸提高采收率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渗吸过程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2
2009年
目前新探明的油藏近30.9%的储量都是低渗透油藏,由于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基质渗透率低、裂缝分布复杂,常常会出现油井过早水淹导致开发效果差。而裂缝性油藏渗吸过程中受裂缝发育程度、毛管力大小、润湿性、初始含水饱和度、基质与裂缝渗透率之比等10多种因素影响。现在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物模方法,数模研究相对较少,现通过建立了典型的渗吸数值模型(岩心规模和近井规模)对多种因素进行了规律研究,为有效利用基质与裂缝渗吸作用对开发效果进行改善提供指导。通过研究完善,加深了对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的认识,其中毛管力对渗吸至关重要,油水粘度比、基质与裂缝渗透率之比、注入速度、初始含水饱和度、温度是渗吸的敏感因素,其余因素影响不明显。
蔡喜东姚约东刘同敬李东东
关键词:低渗透影响因素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渗吸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作为一种特殊的油藏,裂缝很发育,基质非常致密,普遍存在孔隙度小、孔隙压力低和储层渗透率低等特点。因此其采收率相对较低,开采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亦较低。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生产机理主要表现为裂缝系统中的水靠毛细管力作用渗入岩块排油。因此,亲水的致密岩块、水的毛细管自吸作用是主要的采油机理。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双重介质模型。结果表明,裂缝发育程度、黏度比、基质毛管力大小、初始含水饱和度为影响渗吸的关键因素。明确了主要地质因素、开发因素对渗吸的控制作用和作用机理,为渗吸开发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王希刚宋学峰姜宝益蔡喜东刘刚
关键词: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渗吸数值模拟
鄯善油田高含水期改善驱油机理研究
2011年
鄯善油田含水高采出程度低开发难度大,为了大幅度提高采收率需要从改善驱油机理的角度出发,寻求适宜于油藏高含水期的开发方式。该文针对改善驱替介质和改变开发方式论述了鄯善油田注空气、注烃气、表面活性剂、MD膜驱油、微生物、周期注水、改变液流方向等技术的适应性,对比了其提高采收率幅度,认为液流转向技术、注烃气、表面活性剂驱油更适宜于鄯善油田高含水期后续开发,潜力较大。
蔡喜东付春苗张德斌黄瑜
关键词:驱油机理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特低渗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