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琳娟
- 作品数:9 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全身炎症反应和心律失常风险相关性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7年
-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超过50%的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其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是非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2倍,且更易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类风湿性关节炎致心律失常的机制可能是全身慢性炎症反应激活后,通过加速缺血性心脏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影响心脏电生理,从而促使心律失常的发生。因此,通过严格控制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活动性以降低炎症负担,可能是减少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心律失常发生风险最有效的干预措施。
- 刘发娣郭琳娟洪葵
-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炎症反应心律失常
-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被引量:1
- 2015年
- 先天性心脏病(CHD)治疗技术的快速进展使得在发达国家有超过90%的CHD儿童能存活到成年,导致成人CHD患者数量远远超过儿童CHD患者数量。心律失常患者可表现为从无症状到有致命性症状,其复杂性和治疗方面的挑战性,要求临床医生必须对患者进行实时监测、严格评估、综合考虑,最后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现根据最新颁布的相关专家共识,就成人CHD心律失常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阐述。
- 郭琳娟洪葵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
- 心律失常和心肌病相关趋化因子网络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7年
- 趋化因子是一类能介导细胞定向迁移的细胞因子,大量研究表明趋化因子参与心血管损伤反应的各个阶段。同时,趋化因子作为一种可潜在预测心血管风险的生物学标志广受关注,并可能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潜在靶点。本文介绍趋化因子网络与心律失常和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 刘萧郭琳娟洪葵
- 关键词:趋化因子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
- 冠心病患者CYP2C19基因突变及其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中生物活化作用的影响被引量:22
- 2021年
- 目的分析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CYP2C19基因突变情况及其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地选取2011年3月至2019年6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并选取同期遗传背景、性别、年龄与之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基本临床资料及血液样本,提取DNA,采用Sanger一代测序法对冠心病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行CYP2C19基因全外显子及外显子和内含子交界区测序以筛查CYP2C19基因变异。统计冠心病患者的基因变异发生率,并与千人基因组计划数据库和健康体检者的测序结果比较,以确定该基因变异是基因突变还是基因多态性。使用PolyPhen-2预测软件对基因突变进行有害性分析,以预测突变对蛋白功能的影响。在人正常肝脏细胞HL-7702中转染相同剂量的CYP2C19野生型质粒及筛查发现的CYP2C19基因突变质粒。转染24 h后,检测各组的CYP2C19蛋白酶表达量。将肝脏S9蛋白与氯吡格雷共孵育后作用于血小板,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和人血管舒张剂激活磷蛋白(VASP)活性。结果共纳入1493例冠心病患者和1022名健康体检者,其中冠心病患者的年龄为(64.5±10.4)岁,男性1129例(75.62%),健康体检者的年龄为(64.1±11.0)岁,男性778人(76.13%)。共在12例(0.80%)冠心病患者中共发现了5个CYP2C19基因突变,即4个已知突变T130K(1例)、M136K(6例)、N277K(3例)、V472I(1例)和一个新发突变G27V(1例),未在健康体检者中发现相应基因突变。T130K、M136K为很可能有害突变,G27V为可能有害突变,N277K和V472I为良性突变。体外研究发现,M136K基因突变组的血小板聚集率较野生型低24.83%(34.75%比59.58%,P<0.05),磷酸化VASP水平比野生型高23.0%(1.23比1.00,P<0.05)。而G27V、T130K、N277K、V472I等4个基因突变组血小板聚集率及磷酸化VASP水平与野生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冠心病患者�
- 郭琳娟姜醒华贺文凤余鹏万蓉孔琪玲刘川俞建华游志刚陈琦朱波吴延庆徐劲松洪葵
- 关键词:冠心病氯吡格雷抵抗抗血小板聚集基因突变
- 三联与二联抗栓治疗心房颤动和缺血性心脏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荟萃分析
- 郭琳娟朱文根刘发娣万蓉申阳洪葵
- 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被引量:4
- 2015年
-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已经成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可显著降低死亡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部分患者尽管长期服用常规剂量的氯吡格雷(300mg负荷量,维持量75mg/d),但临床上仍未能有效地防止血栓事件的发生,且血小板功能检测证实血小板聚集不能被有效抑制,这种现象称为氯吡格雷抵抗。氯吡格雷抵抗反映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失败。研究表明,氯吡格雷抵抗可能与血栓事件的复发密切相关,并受基因和非基因因素的影响。
- 郭琳娟洪葵
- 关键词:氯吡格雷抵抗CYP2C19血小板聚集
- 肝癌术后感染引发新发心房颤动1例
- 2016年
- 1病例资料
患者,男,72岁。于2015-03-22因"体检发现肝右叶占位7d"为主诉入院。否认心脏病史。入院体检:体温36.8℃,呼吸20次/min,血压100/50mmHg(1mmHg=0.133kPa),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心前区未见隆起,心尖搏动位于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内0.5cm,心浊音界不扩大,心率84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叩诊鼓音,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肝区叩痛阳性,未及移动性浊音。
- 朱文根郭琳娟赖玮洪葵
- 关键词:心房颤动术后
- 持续静脉缓慢滴注和静脉推注降低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风险的荟萃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比较持续静脉缓慢滴注和静脉推注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发生风险。方法:系统检索Cochrane图书馆、Elsevier、PubMed、Embase、CNKI、万方等数据库,纳入国内外已公开发表的有关比较持续静脉缓慢滴注和静脉推注蒽环类药物治疗肿瘤患者后心脏毒性发生风险的研究。检索截止日期为2016年5月,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荟萃分析,计算合并后的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包括967例患者,所有患者蒽环类药物治疗前均无心脏病史。荟萃分析显示:与持续静脉缓慢滴注相比,静脉推注蒽环类药物患者心脏毒性总体发生风险增加(RR=1.26,95%CI:1.06~1.51,P=0.01);亚组分析发现,成人肿瘤患者中,静脉推注蒽环类药物患者的心脏毒性发生风险是持续静脉缓慢滴注蒽环类药物患者的2.06倍(RR=2.06,95%CI:1.41~3.02;P<0.001),而在儿童肿瘤患者中,持续静脉缓慢滴注和静脉推注蒽环类药物相比,心脏毒性发生风险无统计学差异(RR=1.01,95%CI:0.83~1.23,P=0.93)。结论:与静脉推注相比,持续静脉缓慢滴注蒽环类药物可降低成人肿瘤患者心脏毒性发生风险,却不能降低儿童肿瘤患者心脏毒性的发生风险。
- 郭琳娟俞建华李菊香洪葵
- 关键词:静脉推注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
- 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机制及危险因素被引量:6
- 2018年
- 高血压与心房颤动(AF)的发生密切相关,约60%~80%的AF患者会同时并存高血压。目前无论从流行病学还是临床研究角度,高血压患者AF发生风险增加的致病机制和风险因素均尚不明确。高血压合并AF风险增加可能与左房、左室功能和结构重构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跃有关。高血压患者新发AF的相关风险因素可能与高血压水平、心动过速、脉压差大、血压控制程度及抑制RAAS有关。
- 杨小辉郭琳娟洪葵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房颤动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