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永毅

作品数:8 被引量:52H指数:6
供职机构: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4篇电站
  • 4篇变工况
  • 3篇气轮机
  • 3篇燃气轮机
  • 2篇电站锅炉
  • 2篇一次风
  • 2篇余热
  • 2篇余热利用
  • 2篇预干燥
  • 2篇梯级利用
  • 2篇能量梯级利用
  • 2篇燃煤
  • 2篇燃煤电站
  • 2篇煤电
  • 2篇锅炉
  • 1篇低温省煤器
  • 1篇电量
  • 1篇动态建模
  • 1篇动态特性
  • 1篇压气机

机构

  • 8篇华北电力大学
  • 1篇重庆电力高等...
  • 1篇内蒙古国华准...
  • 1篇广东电网有限...

作者

  • 8篇李永毅
  • 5篇杨勇平
  • 4篇徐钢
  • 2篇韩宇
  • 2篇许诚
  • 2篇郑清清
  • 2篇薛小军
  • 1篇杨志平
  • 1篇陈绍敏
  • 1篇李永毅
  • 1篇陈袁
  • 1篇陈颖

传媒

  • 4篇热力发电
  • 2篇中国电机工程...
  • 1篇热能动力工程
  • 1篇锅炉技术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基于变背压改造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变工况性能优化被引量:8
2018年
为了优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变工况性能,本文对常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进行改造,提出了一种变背压改造方法。改造系统在常规联合循环机组的余热锅炉尾部烟道布置引风机,以此降低机组部分工况下的燃气透平背压。以S109FA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作为参比机组,通过对参比机组和改造机组建模,采用等透平入口温度+燃料调节运行策略,分析并比较了二者的变工况性能。结果表明:与参比机组相比较,改造机组部分负荷下的顶、底循环效率均有所提高,联合循环负荷在84%~35%时,顶循环效率提高0~2.7百分点,底循环效率提高0~3.0百分点,联合循环的效率也相应提高,增幅为0~2.5百分点。变背压改造系统可以充分利用IGV流量调节,并提高相应流量下的燃气初参数,为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高效改造及运行提供了技术借鉴。
张国强张恒李永毅刘恒平宋晓玮杨志平杨勇平
关键词: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变工况引风机压气机
环境温度对微型燃气轮机运行特性的影响研究
2021年
为了研究环境温度对微型燃气轮机关键部件与系统全工况运行特性的影响规律,针对100 kW级微型燃气轮机,通过模块化的建模方法建立了全工况计算模型,在环境温度-30~40℃、转速在75%~100%工况下,对机组与关键部件的运行特性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随环境温度下降压气机压比与流量显著升高;燃气初温降低,回热器换热性能与压损均降低,机组功率、回热度与发电效率得到提升;当环境温度降低使机组功率高于设计功率时,随功率增加发电效率下降。
陈颖李永毅陈绍敏陈大鹏
关键词:微型燃气轮机环境温度运行特性变工况性能
基于空气预热器分级设计的电站锅炉余热利用系统被引量:7
2016年
为了深度挖掘锅炉尾部烟气的余热利用潜力,进一步提高机组效率,降低供电煤耗,低温省煤器技术的常规余热利用系统仅限于加热较低温度凝结水的问题,根据能量梯级利用原则提出了一种基于空气预热器分级串联设计的电站锅炉深度余热利用系统,该系统将空气预热器分3级串联布置,每2级空气预热器之间设置烟水换热器。结合某超超临界1 000 MW燃煤机组,通过对这种新型余热利用系统与常规余热利用系统的热力性能分析、火用分析和经济性分析,对比了2种系统的热经济性。结果表明,对于该机组,采用新型余热利用系统可节约供电标准煤耗为1.94g/(kW·h),约为常规余热利用系统的1.7倍,且新型余热利用系统的年增加净收益为常规余热利用系统的1.4倍,节能效果与经济效益均显著提高。
李永毅韩宇陈袁徐钢杨勇平
关键词:超超临界机组锅炉烟气空气预热器能量梯级利用低温省煤器
带原煤预干燥的电站高效烟气余热利用系统热力学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在燃用较高水分煤种的系统中,将原煤预干燥系统和烟气高效余热利用系统结合,能够在提高进入锅炉热量的同时充分实现能的梯级利用,缓解换热设备的低温腐蚀,进一步提高机组的经济性和安全性。为研究高效烟气余热利用系统与原煤预干燥系统结合对系统效率的影响,文章建立了干燥机、制粉系统的热平衡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国内某典型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为案例,对带原煤预干燥的高效烟气余热利用系统进行了热力学计算,详细分析了系统的能量分布及经济性能,并对原煤的干燥程度对烟气酸露点和空气预热器选型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该系统在锅炉最大连续蒸发量(boiler maximum continuous rating,BMCR)工况下,将原煤由18.1%水分干燥至8%水分时,能够降低发电煤耗6.56g/(k W·h),较采用低温省煤器的常规余热利用系统发电煤耗降低5.74g/(k W·h),与此同时,烟气的酸露点温度、空气预热器的空气流量及换热量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机组经济性和运行安全性均有较大幅度提高。
李永毅徐钢薛小军郑清清许诚杨勇平
关键词:燃煤电站预干燥一次风热力系统制粉系统
燃气轮机联合循环热电联产供热供电量优化分配研究被引量:8
2019年
为研究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额定热电任务下的经济运行模式问题,本文运用模块化建模方法对机组各部件建模,基于以热定电的热电比关系,分析了4种供热负荷的5种运行模式的盈利能力。结果表明:纯发电情形下,不同运行模式之间的盈利差值最大值可达到6.04%;随着机组供热负荷的不断增大,与纯发电情况相比,好处归电法发电效率的变化趋势发生改变,不同运行模式间的盈利差值最大值1.52%出现在供热负荷1 388.89 GJ/h机组,几种模式盈利能力差别较小。建议在满足发电量、供热量的前提下,特别是在纯发电和高供热负荷情况下,机组尽可能以高电负荷与低电负荷组合的效率运行模式1运行。
宋晓玮张国强李永毅杨勇平王俊
关键词:燃气轮机联合循环热电比热电联产变工况
部分回热燃气轮机联合循环系统底循环动态特性研究
2023年
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机组底循环动态特性对机组变负荷特性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部分回热是一种可用于改善联合循环部分负荷性能的新方法。由于回热调控对底循环的运行有重要影响,研究部分回热对底循环动态特性的影响是系统可行性评价的重要一环。采用模块化的建模方法构建了部分回热联合循环机组底循环系统的动态仿真模型,研究了底循环入口参数扰动与降负荷过程的动态特性。结果表明,建立的动态模型可准确反映底循环动态特性。对比分析仿真结果发现,面对燃气轮机排烟参数扰动,部分回热机组的动态响应与常规机组基本一致。排烟温度的扰动主要影响高压过热蒸汽和再热蒸汽,且影响幅度较大,排烟温度T4扰动5%可使底循环功率下降16.32%,机组响应速度较慢,汽轮机功率的时间常数约400 s;排烟流量的扰动影响各级蒸汽,且影响幅度相对较小,扰动10%使底循环功率下降9.49%,机组响应速度较快,汽轮机功率的时间常数约60 s;面对回热比例扰动,机组动态响应与排烟温度扰动相似;而使用回热调节的运行策略导致联合循环变负荷量全部由底循环承担,部分回热机组负荷达到稳态所需时间较常规机组滞后1100 s,回热调节的方式较为适合在低于51.4%的负荷区间内采用。
杨泽雨李永毅李永毅何怡冲林育超
关键词:燃气轮机动态建模动态特性
燃煤电站一次风加热流程优化的高效集成系统性能分析被引量:10
2017年
在常规燃煤电站机组中,一次风加热流程和尾部烟道低温烟气换热流程存在数量可观的可用能损失和较大的优化利用空间,为减小系统换热过程的不可逆损失,该文提出基于一次风加热流程优化的高效集成系统,预干燥进入制粉系统的较高水分原煤,降低一次风的吸热量,在此基础上利用两级蒸汽加热器分级加热一次风,同时优化低温烟气换热流程,回收低温烟气余热,可大幅提高机组出功。该文以国内某典型1000MW超超临界燃煤机组为案例,针对一次风加热流程优化的高效集成系统的换热过程以及能量分配进行了热力计算,并对系统做了技术经济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原煤水分由18.1%干燥至8%的情况下,一次风流程-损失大幅下降,锅炉有效利用热量显著提高,机组功率增加27.6MW,发电煤耗率降低6.7g/(k W·h),烟气的酸露点温度和空气预热器的换热面积均有一定程度下降,机组运行经济性与安全性均得到一定的提升,年增加净收益可达1129.4万元。
李永毅徐钢薛小军郑清清许诚杨勇平
关键词:燃煤电站一次风预干燥余热利用
电站锅炉深度余热利用系统变工况节能效果分析被引量:12
2015年
通过研究燃煤电站深度余热利用系统的变工况特性,以探究深度余热利用系统在变工况条件下节能效果的变化规律和原因。以某典型超超临界机组为案例,通过热力学计算与分析,定量分析机组节能效果及其变化情况,详细分析各因素对节能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节能效果规律上看,深度余热利用系统在各负荷下均呈现较为理想的节能效果,并且在较高负荷时节能效果更稳定,在较低负荷下,随着负荷降低,节能效果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以案例机组为例,设计工况下节能效果达到3.27 g/(kW·h),随着负荷降低至90%、75%和50%,节能效果分别降至3.26 g/(kW·h)、2.94 g/(kW·h)和2.62 g/(kW·h)。进一步分析表明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低负荷时单位燃料的回收余热量和烟气流量均出现大幅下降,导致旁路烟道内烟气流量和烟气温度出现较大下降,进而导致深度余热利用系统最终节能效果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
宋景慧李永毅李方勇韩宇徐钢
关键词:余热利用变工况电站锅炉旁路烟道能量梯级利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