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晓鹏

作品数:19 被引量:69H指数:4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芜湖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手术
  • 4篇腹腔
  • 4篇腹腔镜
  • 3篇胰腺
  • 3篇幼猪
  • 3篇切除
  • 3篇外科
  • 3篇乌司他丁
  • 3篇结石
  • 2篇胆管
  • 2篇胆管结石
  • 2篇胆囊
  • 2篇胰肾
  • 2篇胰肾联合移植
  • 2篇胰十二指肠
  • 2篇胰十二指肠切...
  • 2篇胰腺炎
  • 2篇再灌注
  • 2篇再灌注损伤
  • 2篇肾联合移植

机构

  • 10篇皖南医学院第...
  • 8篇皖南医学院
  • 2篇皖南医学院弋...

作者

  • 19篇陈晓鹏
  • 4篇陈永权
  • 4篇金孝岠
  • 4篇张卫东
  • 3篇鲍胜华
  • 3篇房淑彬
  • 3篇柳兆芳
  • 3篇朱美芳
  • 3篇俞远林
  • 2篇程光华
  • 2篇崔巍
  • 2篇戴泽平
  • 2篇王东
  • 2篇程斌
  • 2篇陈青云
  • 2篇钱锐
  • 1篇彭淑牖
  • 1篇李家新
  • 1篇刘颖斌
  • 1篇杨军

传媒

  • 4篇皖南医学院学...
  • 2篇齐齐哈尔医学...
  • 2篇临床麻醉学杂...
  • 2篇腹部外科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长治医学院学...
  • 1篇承德医学院学...
  • 1篇放射免疫学杂...
  • 1篇临床急诊杂志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国际麻醉学与...

年份

  • 2篇2020
  • 4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7
  • 2篇1998
  • 1篇1997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6-二磷酸果糖对辅助性肝移植肝脏保护的实验研究
2009年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对辅助性肝移植肝脏保护的效果。方法复制辅助性肝移植模型,随机将配成12对的幼猪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10%1,6-二磷酸果糖实验组,每组12只。分别于手术开始(T0)、切肝前30min(T1)、切肝期30min(T2)、再灌注后15min(T3)、再灌注后60min(T4)、手术结束(T5)各时点采外周动脉血测定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tive,T-AOC)的血浆浓度,术后取肝脏组织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1,6-二磷酸果糖组MDA只在T5时点明显升高(P〈0.05),GSH-PX各时点与基础值比较无明显升高(P〉0.05).SOD各时点与基础值比较明显增高(P〈0.05),T-AOC在T3、T4和T5比基础值明显升高(P〈0.05),且比对照组相同时点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肝脏损伤损害较轻。结论1,6-二磷酸果糖为糖酵解中高能中间代谢产物,能改善细胞能量代谢,稳定细胞膜,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从而对辅助性肝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陈永权金孝岠柳兆芳鲁美静陈晓鹏李家新
关键词:1,6-二磷酸果糖辅助肝肝移植再灌注损伤
乌司他丁对幼猪胰-肾联合移植术凝血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评估乌司他丁对幼猪胰-肾联合移植术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复制胰-肾联合移植模型,随机将配成12对的幼猪均分为乌司他丁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分别持续静脉泵注乌司他丁15kU·kg-1·h-1或等量生理盐水直至术后。分别于术前(T0)、受体动静脉吻合完毕开放时(T1)、开放后1h(T2)、2h(T3)、术毕(T4)各时点采外周动脉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ig)及D-二聚体(D-D)浓度。结果两组PT、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T2、T3、T4时AT-Ⅲ明显高于T0时(P<0.05),Ⅰ组T3、T4时AT-Ⅲ明显高于Ⅱ组(P<0.05)。Ⅱ组T3、T4时Fig明显低于T0时,Ⅱ组T2时D-D明显高于T0时及Ⅰ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有效减轻幼猪胰肾联合移植术的凝血紊乱。
陈永权金孝岠朱美芳陈晓鹏汤荣华
关键词:乌司他丁凝血功能器官移植
复发性胆管结石腹腔镜治疗的关键技术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复发性胆管结石腹腔镜再手术的关键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复发性胆管结石患者腹腔镜再手术的临床资料,对穿刺孔的选择、腹腔粘连分离、胆总管显露、胆总管取石、一期缝合与T管放置及腹腔镜肝切除中的技术要点归纳总结。结果:25例患者均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5例加行腹腔镜左外叶切除术,1例加行腹腔镜左半肝切除。主要关键技术有:选择脐孔作为观察孔,其中21例采用闭合法建立气腹、4例采用开放法建立气腹;采用电凝或超声刀细心分离腹腔及肝下粘连,均能显露肝门及胆总管;采用加压冲洗法、胆管挤压、胆道镜网篮取石法进行取石;根据情况,胆总管可放置T型管或行一期缝合。结论:掌握复发性胆管结石腹腔镜再手术的关键技术要点,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
俞远林陈晓鹏鲍胜华张卫东王东钱锐程斌
关键词:复发性胆管结石腹腔镜手术
规则性肝切除术在胆道结石再手术中的应用体会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在胆道结石再次手术中规则性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6年1月51例再次胆道手术行规则性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42例为肝左外叶切除,8例左半肝切除,1例为右肝第Ⅵ段切除,手术时间(224.22±22.37)min,术中出血(207.84±36.82)m L,术后住院时间(16.06±3.81)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7.25%(19/51),均保守治愈。术后结石残留率为19.61%(10/51),包括9例双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49例术后获7~50个月的随访,1例复发(2.04%)。结论:胆道结石再次手术行规则性肝切除术是可行、安全的,在单侧肝内胆管结石者疗效满意,双侧结石则疗效欠佳。
钱锐陈晓鹏张卫东俞远林陈青云
关键词:肝切除术再手术肝内胆管结石
乌司他丁对幼猪胰肾联合移植胰腺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幼猪胰肾联合移植术胰腺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复制胰肾联合移植模型,随机将配成12对的幼猪分为两组:乌司他丁组(U组),乌司他丁15000IU.kg-1.h-1持续静脉泵注,直至手术结束;对照组(C组),持续泵注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T0)、受体动-静脉吻合完毕开放时(T1)、开放后1h(T2)、2h(T3)、术毕(T4)采集外周动脉血3ml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浓度;术后取胰腺组织检测移植胰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观察其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T0时比较,C组T2~T4时血浆TNF-α水平升高(P<0.05)。与C组相比,U组T1、T2及T4时血浆IL-8浓度降低(P<0.05),胰腺组织中MPO活性降低(P<0.05),SOD活性升高(P<0.01),MDA含量降低(P<0.05)。且胰腺组织损害较轻。结论乌司他丁可能减轻嗜中性粒细胞(PMNs)黏附与聚集功能,减少氧自由基,下调TNF-α和IL-8,从而减轻移植胰腺组织再灌注的损伤。
陈永权金孝岠柳兆芳朱美芳戴泽平陈晓鹏
关键词:乌司他丁再灌注损伤
术前减黄对伴有重度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意义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术前减黄对伴有重度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意义。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0—2014年于本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70例,根据患者术前是否行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PTCD)术,分为减黄组(n=24)与未减黄组(n=46),分析比较两组术后胰瘘发生率。结果减黄组行PTCD术前血清总胆红素(TBIL)及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减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减黄组与未减黄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水平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减黄组行PTCD术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较减黄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减黄组与未减黄组术后胰瘘发生率分别为54.12%、30.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术前减黄不能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但可有效降低机体胆红素水平,改善患者肝功能。
石代伟陈晓鹏
关键词:术前减黄梗阻性黄疸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胆囊不全切除56例应用体会被引量:14
1998年
讨论胆囊不全切除的可行性、适应证及操作要点。对56例胆囊不全切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6例均为结石性胆囊炎,急诊手术17例,择期手术39例,均痊愈。指出Calot三角区紧密粘连,胆囊严重萎缩,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及Mirrizi综合征等为其手术适应证;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包括:果断决策,胆囊壁切除范围应以胆囊床对拢缝闭为依据,困难胆囊管处理采用“一针缝扎法”、荷包关闭及胆囊颈造瘘等。胆囊不全切除可减少胆道损伤和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
姚凯房淑彬陈晓鹏
关键词:胆囊疾病外科手术手术适应征
乙酰肝素酶在原发性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2014年
原发性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我国主要恶性肿瘤之一。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基因是哺乳动物细胞中唯一能够能特异性识别、切断基质中硫酸肝素蛋白多糖(heparan sulfate proglycan,HSPG)的硫酸(乙酰)肝素(HS)侧链的基质降解酶。大量实验证实乙酰肝素酶在原发性肝癌中高表达,并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1]。本文对乙酰肝素酶在原发性肝癌转移和扩散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随帮志陈晓鹏
关键词:乙酰肝素酶原发性肝癌肿瘤转移扩散
CD133、CXCR4共表达与胆囊癌转移特性的相关性研究
2017年
目的探讨CD133、CXCR4共表达与胆囊癌转移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培养胆囊癌GBC^-SD细胞,并经免疫磁珠分选法分选得到CXCR4^+和CXCR4^-亚群胆囊癌GBC^-SD细胞,分为CD133^-CXCR4^-、CD133^-CXCR4^+、CD133^+CXCR4^-及CD133^+CXCR4^+四组,以Transwell法检测四组胆囊癌GBC^-SD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blot法检测CD133^+CXCR4^+组与CD133^+CXCR4^-组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因子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21例胆囊癌原发灶组织标本中CD133与CXCR4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肝脏侵犯、胆管侵犯及TNM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 CD133^+CXCR4^+组平均穿膜细胞数为(32.49±9.45),显著高于CD133^+CXCR4^-组的(16.17±8.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CD133^+CXCR4^+组N^-cadherin蛋白灰度值为(0.8321±0.1259),显著高于CD133^+CXCR4^-组的(0.4572±0.0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CD133^+CXCR4^+组E^-cadherin蛋白灰度值为(0.4712±0.0736),显著低于CD133^+CXCR4^-组的(0.8439±0.1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CD133^+CXCR4^+组Snail蛋白相对灰度值为(0.9455±0.1228),显著高于CD133^+CXCR4^-组的(0.3219±0.0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胆囊癌标本淋巴结转移组、肝脏侵犯组、胆管侵犯组CXCR4蛋白表达值显著高于对应阴性组(P=0.013,P=0.024,P=0.037),Ⅰ/Ⅱ分期组显著低于Ⅲ/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淋巴结转移组CD133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应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Ⅰ/Ⅱ分期组显著低于Ⅲ/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肝脏侵犯组、胆管侵犯组与相应对照组CD133蛋白相对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3,P=0.371)。CD133蛋白与CXCR4蛋白表达存在明显正相关(r=0.693,P<0.01)。结论 CD133、CXCR4共表达预示胆囊癌具有较强的转移特性。
俞远林陈晓鹏张卫东彭俊璐
关键词:胆囊癌CD133
免疫标志物CD117、CD34、DOG1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应用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综合评价CD117、CD34、DOG1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CD117、CD34及DOG1抗体,采用S-P法对25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及89例胃肠病患者(包括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纤维瘤)进行检测,通过ROC曲线分析CD117、CD34、DOG1及免疫标志物联合检测的Logistic回归结果的ROC曲线值(AUC)。结果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D117、CD34及DOG1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胃肠病组,在胃肠道间质瘤-胃肠病组的ROC曲线中,DOG1(0.983)>CD117(0.931)>CD34(0.922);三种免疫标志物联合检测的AUC值高于三种免疫标志物单一检测的AUC。结论联合检测CD117、CD34、DOG1对胃肠道间质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率。
程斌陈晓鹏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CD117CD34DOG1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