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根治术及乳房重建术体位护理探讨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和乳房重建术体位及护理内容,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对24例乳腺癌根治术后即行乳房重建患者的体位及护理内容进行总结观察。结果 2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重建乳房均成活,重建的腋前皱襞与健侧基本对称,患者对治疗效果及护理质量均满意。结论根据需要摆放不同体位,有助于手术操作,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赵迪关键词:乳腺癌根治术 乳房重建术 体位 护理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90例AI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加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凝血功能与用药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Barthel(BI)量表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因子Ⅷ(FⅧ)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IS患者使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凝血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安全性较高。 赵迪关键词:静脉溶栓 阿替普酶 安全性 老年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磷脂酶A2、S100钙结合蛋白B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联系 2025年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磷脂酶A2(PLA2)、S100钙结合蛋白B(S100B)和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将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20例老年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纳入观察组,同期将115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为非进展组,100例健康人员为健康组。将观察组分为无斑块组34例、斑块稳定组45例和斑块不稳定组41例。分析血清PLA2、S100B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ROC分析二者对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价值。随访1年,以复发和死亡为终点事件分析生存率。结果斑块稳定组、斑块不稳定组血清PLA2、S100B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LA2、S100B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ROC显示二者联合预测的价值更高(P<0.05)。结论血清PLA2、S100B在老年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水平升高,与颈动脉斑块关系密切。 贾燕燕 孙翊嘉 赵迪 宋彦关键词:磷脂酶A2 颈动脉斑块 3.0T高分辨率磁共振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情进展中的价值 2020年 目的:分析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情进展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60例门诊以及住院收治的后循环TIA患者,经头部MR血管成像确诊为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估斑块性质以及稳定性,根据斑块稳定性分为不稳定组(25例)、稳定组(35例),随访12个月,随访两组首次就诊到后循环梗死发生情况。结果:不稳定组后循环梗死时间短于稳定组(P<0.05),但两组后循环梗死比例无差异(P>0.05),稳定组与不稳定组治疗后的基线量表评分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HR-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后循环缺血疾病预后影响价值显著。 赵迪 张小林 张保朝关键词:椎-基底动脉 循证护理在乳腺癌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18年 乳腺癌根治术除需要对患侧乳房肿瘤进行切除外,还要对其周围胸小肌、胸大肌、脂肪、结缔组织和淋巴结进行大范围清扫,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这种手术方式对患者的创伤较大,易造成正常血管、神经、肌肉受损,引起术后患侧肢体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症状,使肢体活动受限,只有进行科学的肢体功能锻炼才能恢复正常。常规护理目的性和个体化特征不明显,乳腺癌术后患者肢体功能锻炼依从性较差。 赵迪关键词:循证护理 乳腺癌 功能锻炼 FVH-DWI不匹配联合血清IL-6、miR-155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血管高信号(FVH)-扩散加权成像(DWI)不匹配联合血清白细胞介素(IL)-6、miR-155对进展性脑梗死(PC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05例已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将其中35例作为PCI组,70例未发生PCI(NPCI)作为NPCI组,均于入院第1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血清IL-6、miR-155表达水平,并行MRI检查,统计FVH-DWI不匹配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对PCI的预测价值。结果PCI组FVH-DWI不匹配比例显著小于NPCI组(25.71%vs 5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入院第1天血清IL-6水平(121.77±30.34)ng/L、miR-155表达水平(2.07±0.56)均显著高于NPCI组的(81.27±15.09)ng/L、(1.51±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VH-DWI不匹配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P<0.05),血清IL-6、miR-155表达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FVH-DWI不匹配联合血清IL-6、miR-155预测PC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9,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4.29%、97.14%。结论FVH-DWI不匹配联合血清IL-6、miR-155检测对PCI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赵迪 张小林 潘燕 宋彦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 脑卒中患者并发抑郁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容易并发抑郁,严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导致脑卒中患者并发抑郁的相关因素较多,本研究探讨影响脑卒中患者并发抑郁的相关因素,对预防和治疗脑卒中抑郁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10-01-2018-10-01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4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将患者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采用HAMD评分评价脑卒中患者抑郁情况,评价总分≥8分为抑郁;采用简易精神状况评价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价脑卒中患者智力情况;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量表评估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水平;采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水平。结果抑郁组和非抑郁组MMSE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8,P=0.132;抑郁组Barthel评分为(91.24±13.28)分,高于非抑郁组的(63.10±3.14)分,t=2.481,P=0.014;抑郁组SF-36评分为(16.59±2.40)分,低于非抑郁组的(43.28±8.76)分,t=2.284,P=0.032。抑郁组年龄>60岁(χ~2=5.247,P=0.023)、病程>6个月(χ~2=6.373,P=0.014)、婚姻状态已婚(χ~2=6.259,P=0.018)、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情况(χ~2=5.024,P=0.025)、与子女或者配偶居住(χ~2=4.651,P=0.036)、1000~2000元月收入情况(χ2=5.398,P=0.021)占比高于非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442,95%CI为1.123~1.851,P=0.004)、婚姻状况(OR=3.012,95%CI为1.203~7.541,P=0.018)、受教育情况(OR=1.050,95%CI为1.014~1.091,P=0.013)、居住情况(OR=1.993,95%CI为1.022~3.886,P=0.042)和月收入情况(OR=2.942,95%CI为1.302~6.647,P=0.009)是影响脑卒中患者并发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情况、居住情况及月收入情况均为脑卒中患者并发抑郁的影响因素。 赵迪 张小林 张保朝关键词:脑卒中 抑郁 影响因素 胞二磷胆碱注射液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昏迷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究胞二磷胆碱注射液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昏迷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84例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为受试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胞二磷胆碱注射液单用,研究组给予胞二磷胆碱注射液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C)、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Tmax)],凝血-纤溶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PAGTmax、D-D、FIB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PLC、GCS评分中的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及肢体运动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胞二磷胆碱注射液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抑制患者血小板活性,纠正凝血-纤溶系统紊乱,减轻神经功能损伤。 赵迪 张小林 张保朝关键词:胞二磷胆碱注射液 急性脑梗死 昏迷 PICC导管被迫拔除原因分析及护理管理措施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对PICC导管被迫拔管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护理管理对策。方法对971例PICC置管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对34例导管拔除原因进行分析,以找出PICC导管被迫拔除的主要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管理预防措施。结果 971例PICC置管患者,拔管34例,其中被迫拔管19例,被迫拔管原因:导管感染6例,导管堵塞4例,静脉炎3例,导管移位2例,导管不畅2例,导管断裂1例,穿刺点渗血1例。结论 PICC被迫拔管原因众多,且对患者造成较大痛苦,增加医疗费用;规范PICC导管留置及维护流程,加强对患者PICC相关知识宣教,规避可引起导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选择合适材质导管,注重治疗间期导管维护,可有效降低PICC导管被迫拔管发生率。 赵迪关键词:PICC 护理措施 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内皮细胞功能及血清铁调素25水平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内皮细胞功能和血清铁调素25(Hepc25)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4月期间于某院就诊的130例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根据患者病情给予调整血压、降低体温、维持呼吸、控糖、溶栓、抗凝血、抗血小板、神经保护、降低颅内压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钙片,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普罗布考片,两组均持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内皮细胞功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血管生成素(Ang)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血清Hepc25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85%)高于对照组(73.85%,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血清Hepc25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BI、MoCA评分和VEGF、SDF-1α、Ang、PDGF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IS患者临床疗效较佳,可有效改善IS患者病情,提高内皮细胞功能,降低血清Hepc25水平,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赵迪 潘燕 张小林 张保朝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 瑞舒伐他汀 内皮细胞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