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乾

作品数:12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群落
  • 2篇渔业
  • 2篇浙江近海
  • 2篇碰撞
  • 2篇群落结构
  • 2篇资源密度
  • 2篇虾类
  • 2篇近海
  • 2篇环境因子
  • 2篇保护区
  • 1篇底栖生物
  • 1篇悬浮物
  • 1篇叶绿素浓度
  • 1篇英文
  • 1篇营养
  • 1篇营养结构
  • 1篇优势种
  • 1篇鱼类
  • 1篇鱼类群落
  • 1篇渔场

机构

  • 10篇浙江省海洋水...
  • 5篇浙江海洋大学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大连海洋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海安县水产技...

作者

  • 11篇戴乾
  • 6篇朱文斌
  • 5篇徐开达
  • 5篇卢占晖
  • 2篇张洪亮
  • 2篇刘连为
  • 1篇张胜茂
  • 1篇李磊
  • 1篇周永东
  • 1篇朱乾坤
  • 1篇何贤强
  • 1篇梁君
  • 1篇隋宥珍
  • 1篇潘德炉
  • 1篇龚芳
  • 1篇黄海清
  • 1篇杨胜龙
  • 1篇薛彬
  • 1篇贺舟挺
  • 1篇朱增军

传媒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海洋开发与管...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浙江海洋学院...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渔业信息与战...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杭州湾水体光谱高频观测及在悬浮物动态变化监测中的应用(英文)被引量:4
2015年
现场光谱观测是水色遥感真实性检验的基础。传统基于航次站位观测获取的水体光谱数据少,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近岸水体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的需求。为此,国际上开始发展水体光谱连续观测系统,但目前近岸水体光谱连续观测系统仍较少,特别是在高浊度、高动态的水体。针对该问题,在杭州湾建立了一套基于海上塔台的高浑浊水体光谱高频观测系统。该系统每3min获取一次水体光谱数据,实现与过境卫星观测时间的匹配。本文重点开发了基于海上塔台特点的水体光谱高频观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实现了晴空、耀斑、阴影、弱光照等自动判别,并对处理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塔台观测获得的归一化离水辐亮度光谱与船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相关系数大于0.99,平均相对误差为9.96%。此外,对塔台水体高频观测系统的长期观测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尽管系统运行一年之久,系统与便携式地物光谱仪ASD同步观测获得的水体归一化离水辐亮度在谱形和数值上一致性均较好,相关系数大于0.90,平均相对误差为6.48%。同时,利用系统高频观测的水体光谱可有效监测悬浮物浓度随潮汐的快速动态变化。杭州湾塔台水体高频观测系统为进一步开展浑浊水体水色卫星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提供了丰富的现场光谱数据,特别是高时间分辨率的静止轨道水色卫星遥感产品的真实性检验。
戴乾潘德炉何贤强朱乾坤龚芳黄海清
关键词:水色遥感悬浮物潮汐
浙江海域商渔与船碰撞事故特征、原因及避碰对策被引量:3
2016年
搜集了2011-2015年近200起发生在浙江及周边海域的商船与渔船碰撞事故的详细资料,从碰撞事故发生的海域、时间、渔船作业类型及渔船运行状态等多个角度,分析了事故发生的特征和规律,并因此探讨了碰撞事故发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预防碰撞的针对性措施,旨在为遏制或减少浙江海域商船与渔船碰撞事故发生提供参考。
徐开达戴乾朱文斌卢衎尔王好学张洪亮朱增军
关键词:浙江近海碰撞
西北太平洋远东拟沙丁鱼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2022年
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是西北太平洋公海重要的捕捞品种,其资源时空分布受海洋环境影响。本文基于2017年西北太平洋灯光敷网渔船渔捞日志、海水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及叶绿素a(Chlorophyll-a,Chl-a)浓度数据,运用渔场重心分析、地统计插值、聚类分析法探究远东拟沙丁鱼渔场变动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远东拟沙丁鱼渔场分布于海洋锋带附近,集中分布于42.5°~43.5°N、152°~154.5°E;产量重心呈4—9月往东北迁移,9—11月往西南折回趋势;按空间距离大小可将产量重心分为3类:4月为1类,5、6、11月为1类,7—10月为1类。研究表明:西北太平洋远东拟沙丁鱼渔场的时空分布与海洋锋、Chl-a等环境因素有关。
崔国辰朱文斌朱文斌戴乾刘文博袁帆刘连为
关键词:远东拟沙丁鱼环境因子聚类分析
浙江近海船舶碰撞风险分析方法
2023年
为降低船舶碰撞行为的发生概率,基于浙江近海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数据,提出一种船舶碰撞风险等级分析方法。对浙江附近海域以0.1°间隔做格网划分,将每个格网作为风险等级分析的最小单元。再按月份分别统计2020年浙江附近海域各格网内渔船、商船的航速、航向变化率和船舶分布密度,构建船舶碰撞风险等级模型。最后将渔区信息、航线信息及船舶碰撞风险等级信息绘制在地图中,分析目标区域内的船舶碰撞风险等级。结果显示,2020年各月浙江附近海域船舶碰撞风险分布较为稳定,碰撞风险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外航路航线附近、舟山渔场部分格网及鱼山渔场部分格网内。研究表明,该船舶碰撞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具有较强的普适性,能够移植到其他海域,为航线的调整与制定提供数据参考。
王书献戴乾张胜茂范秀梅范秀梅杨胜龙
关键词:船舶避碰
韭山列岛自然保护区虾类优势种生态位被引量:14
2018年
根据韭山列岛自然保护区2015年11月,2016年2月、5月、8月的调查资料,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生态位宽度以及生态位重叠指数等生态指标,对调查海域的优势种虾类进行生态位特征分析,以了解该海域内虾类组成及优势种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保护区共调查到虾类16种,隶属8科12属,均属暖温种或暖水种,其中优势种(IRI>500)有7种,隶属于4科5属;虾类相对资源量呈春秋季高,夏冬季低的季节性分布特征。除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外,优势种的时空生态位宽度值(时间生态位宽度与空间生态位宽度的乘积)均大于非优势种。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和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的时空二维生态位重叠值最大,表明其对资源的利用具有相似性;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和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的时空生态位重叠值最小,说明二者相关性低。通过计算得知,相对重要性指数(IRI)与生态位宽度对物种重要性排序结果有异:时空生态位宽度值最大的为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而IRI值最高的为日本鼓虾。与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相比,生态位宽度指数不仅能反映物种对资源的利用能力,还能反映物种分布是否均匀,但这两者均不能反映生物量的多少。
徐开达卢衎尔卢占晖戴乾
关键词: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
浙江沿岸海域春季螺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5
2018年
根据2015年4月浙江沿岸定点调查资料,分析了春季调查海域螺类种类组成、优势种、资源生物量和密度、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浙江沿岸海域春季共捕获螺类27种,隶属于2目15科21属,优势种主要有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和褐管蛾螺(Siphonalia spadicea);螺类平均资源生物量和密度分别为246.64 kg/km2和27.75×103 ind./km2,总体分布趋势呈现较为明显的斑块分布特征,但浙北海域资源密度低于浙中南部海域;种类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分别为0.36、0.56和0.50,3种多样性指数均不高,螺类群落多样性水平处于较低水平,除物种多样性指数(H′)空间分布特征较为显著以外,其余2个指数在调查海域整体分布较为均匀;ABC曲线显示浙江沿岸水域春季螺类群落处于中等干扰(或不稳定)状态;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水深、底层温度和底层溶解氧3个环境因子对研究海域螺类群落的分布起较大的作用。研究旨在探明该海域螺类资源的物种多样性,丰富我国近海软体动物地理区系的基础资料,同时也为浙江近海海洋生态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卢占晖朱文斌徐开达周永东戴乾卢衎尔
关键词:螺类资源密度生物多样性环境因子
韭山保护区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明韭山保护区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为保护区管理提供基础资料。[方法]根据韭山列岛的地理位置,设置3个调查站位,于2016年8月进行取样调查。[结果]共鉴定潮间带生物78种,优势种有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粒结节滨螺(Nodilittorina exigua)、日本菊花螺(Siphonaria japonia)、嫁虫戚(Cellana toreuma)、史氏背尖贝(Notoacmea schrencki)等;潮间带生物量密度平均为2 544.0 g/m2,个体密度平均为21 623.9个/m2;从3个站位的生物种类数分布来看,由多到少依次为积谷山、大青山和南韭山,生物量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大青山、积谷山和南韭山,个体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积谷山、大青山和南韭山。[结论]该研究为今后保护效果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徐开达戴乾卢絗尔隋宥珍贺舟挺丰美萍张洪亮
关键词:潮间带底栖生物资源密度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枸杞岛海藻场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特征
2024年
为了阐明枸杞岛近岸海域食物网结构,为岛礁近岸海藻场鱼类群落结构变化提供研究依据,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方法,分析评估了舟山枸杞岛近岸海藻场主要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海藻场茂盛期(春、夏季)主要鱼类的δ^(13)C值范围为-20.4‰~-12.8‰,均值为-16.1‰,其δ^(15)N值范围为4.1‰~10.4‰,均值为8.4‰;海藻场衰退期(秋、冬季)主要鱼类的δ^(13)C值范围为-17.9‰~-14.4.‰,均值为-16.1‰,δ^(15)N值范围为7.6‰-12.9‰,均值为9.7‰。钩虾和麦秆虫对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和斑头鱼(Agrammus agrammus)等海藻场定居种类的食源贡献率最大,浮游动物对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和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的等非藻场定居种类食源贡献最大;应用SIBER模型计算显示枸杞岛海藻场茂盛期的主要鱼类群落生态位空间、核心生态位空间、基础食物来源、营养多样性的值均大于衰退期。不同时期的鱼类营养结构存在差异,茂盛期位于多边形顶点的种类分别为赤鼻棱鳀、青鳞小沙丁、丝背细鳞鲀和黄姑鱼;而衰退期的种类为赤鼻棱鳀、棘头梅童鱼、黑鲷、斑鳍天竺鲷、红鳍天竺鲷、红鳍东方鲀和大泷六线鱼。研究表明海藻场对主要鱼类的碳源具有显著影响,海藻场茂盛期支撑了更高的生物多样性、食源多样性和群落营养结构。
薛彬李磊蒋丽勤张佳奇戴乾王君
关键词:主要鱼类营养结构稳定同位素
西北太平洋鲐鱼渔场的时空分布及其与海表温度和叶绿素浓度的关系被引量:5
2021年
鲐鱼(Scomberjaponicus)是西北太平洋的重要捕捞对象,其分布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为定量分析海表温度和叶绿素浓度等影响因子对渔场分布的作用,文章采用产量重心、地统计插值和广义加性模型等方法,结合2017年西北太平洋2艘灯光敷网渔船的渔捞日志和海洋环境数据,探究该海域的渔场分布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鲐鱼产量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7月的产量最高,9月的CPUE最高;产量重心于4-9月由SW方向向NE方向移动,并于9-12月返回SW方向;鲐鱼渔场的最适海表温度为14℃~16℃,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0.4~1.0mg/m^(3);叶绿素a浓度对渔场分布无显著影响,可能与鲐鱼摄食对象的特性有关。
崔国辰朱文斌朱文斌戴乾卢占晖卢占晖刘连为
关键词:鲐鱼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远洋渔业
基于渔业捕捞产量的监测渔船数量优化
2023年
海洋捕捞活动数据是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的基础,监测渔船数量的设置需要兼顾保证数据质量和降低监测成本。本研究基于2017年浙江省海洋捕捞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分层随机采样和计算机模拟再抽样方法,以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等9种经济种类的单船月捕捞产量以及所有9种渔获总产量作为渔业生产监测目标,以相对估计误差(REE)、相对偏差(RB)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渔业生产监测船数量对渔业生产监测目标估计精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各物种的单船月捕捞产量以及总产量估计值的REE和RB随着监测渔船数量的增加而下降,当渔船数量少于110时REE值下降幅度较快,当渔船数量多于110时REE值下降幅度减缓并趋于平稳。分析每增加10艘监测渔船时REE的减少量,发现当渔船数量为70时,各研究目标产量估计值的REE减少量均小于5%,此时监测渔船总数量减少了73.28%;当渔船数量为110时,各研究目标产量估计值的REE减少量均小于1%,此时监测渔船渔船点数量减少了58.11%。研究结果表明,在兼顾调查精度与准确度的前提下,可以将监测渔船数从262艘优化至110艘,同时发现对于不同的优化目标,优化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的优化过程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可为全国或其他省份开展海洋捕捞抽样调查研究提供参考。
朱文斌朱文斌戴乾卢占晖戴乾
关键词:海洋捕捞计算机模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