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维华

作品数:11 被引量:31H指数:2
供职机构:华西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药物
  • 4篇抗菌
  • 3篇厌氧菌
  • 3篇体外抗菌
  • 2篇真菌
  • 2篇体外
  • 2篇喹诺酮
  • 2篇喹诺酮类
  • 2篇耐药
  • 2篇耐药性
  • 2篇酵母样
  • 2篇酵母样真菌
  • 2篇抗菌活性
  • 2篇活性
  • 2篇活性研究
  • 2篇脆弱类杆菌
  • 1篇动物
  • 1篇动物实验
  • 1篇动物实验研究
  • 1篇选择性培养基

机构

  • 10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泸州医学院附...
  • 1篇四川省肿瘤医...

作者

  • 10篇曾维华
  • 8篇朱淑媛
  • 6篇汪冰
  • 5篇冯萍
  • 4篇黄安华
  • 4篇穆国尧
  • 2篇曹钟梁
  • 2篇俞汝佳
  • 2篇张慧琳
  • 2篇林勇
  • 2篇范昕建
  • 2篇余汝佳
  • 1篇卢毅
  • 1篇吴俊辉
  • 1篇张淑华
  • 1篇曾忠铭
  • 1篇黄永茂
  • 1篇范昕建
  • 1篇王浴生
  • 1篇梁茂植

传媒

  • 3篇中国抗生素杂...
  • 2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泸州医学院学...
  • 1篇四川生理科学...

年份

  • 1篇1997
  • 1篇1996
  • 3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0
  • 2篇198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甲硝哒唑与庆大霉素联合治疗厌氧菌与兼性菌混合感染的动物实验研究被引量:1
1993年
厌氧菌与兼性菌的混合感染及其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感染性疾病和抗生素治疗研究领域内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对小鼠混合感染的动物模型甲硝哒唑与庆大霉素治疗结果显示:当脆弱类杆菌10~9CFU/ml大肠杆菌10~8CFU/ml混合感染小鼠6h后,单用甲硝哒唑治疗死亡率为9/10,脓肿率为1/10;单用庆大霉素组死亡率2/10,脓肿率为10/10;两药联用死亡率为2/10,无脓肿发生。两药联用的治疗比较:即时组基本同6h组,而12h开始治疗组死亡率达6/10。脓肿率4/6。提示应及早联合用药以阻断细菌的协同致病作用,控制感染。
范昕建汪冰冯萍朱淑媛曾维华黄安华曹钟梁
关键词:脆弱类杆菌大肠杆菌
住院病人的病原菌分布及产β-内酰胺酶情况
1995年
对我科1993年5月至1994年4月期间住院病人分离的病原菌进行了分布分析,并采用Nitrocefin法检测了其产β-内酰胺酶情况.结果;分离获得的19种269株病原菌中,阴性杆菌达11种176株,占654%,以大肠杆菌、肺炎杆菌、肠杆菌常见,占其68.8%;阳性球菌8种93株,占34.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占其375%.11种阴性杆菌均发现有β-内酰胺酶菌株,达81.3%,其中大肠杆菌、肺炎杆菌、肠杆菌的产酶株均在85%以上;在8种阳性球菌中仅在3种葡萄球菌中发现,且80.6%的金葡菌产β-内酰酶。
黄永茂张慧琳曾维华朱淑媛俞汝佳穆国尧
关键词:住院病人病原菌Β-内酰胺酶
肠道菌群的定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1989年
本文探讨肠道菌群的选择性定量检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的意义。本文所用的选择性定量检测法为大便连续10倍稀释,定量滴种4种选择性培养基。经孵后进行菌落计数与鉴定。大便标本来源为与常人和用抗生素的病人。每克大便中的菌数取对数值(1gN/g)。结果如下: 一、正常人12人。其中6人检测了两次(间隔2~3月)。肠球菌:第一次均值为7.6+1.59;
曾忠铭黄安华穆国尧林勇朱淑媛曾维华
关键词:肠道菌群大便标本选择性培养基酵母样菌酵母样真菌菌落计数
国产头孢三嗪病人药代动力学及脑脊液药物浓度
1990年
本文报告国产头孢三嗪在5例感染病人的药代动力学和3例病人脑脊液药物浓度。1g静滴30min,在0.5,1,2,4,8,16,24小时采血。在0.5,1,3,18,24h收集脑脊液。各点平均血药浓度为118,95.584.2,68.2,41.32.11.14mg/l;各点脑脊液药物浓度为1.55,7,3,10.1,6.3,5.7mg/l。
张慧琳卢毅梁茂植穆国尧朱淑媛曾维华毛伯荣李伦德
关键词:药物浓度药代动力学头孢三嗪血药浓度化脓性脑膜炎抗菌谱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测定和分析被引量:19
1995年
测定1991年9月至1993年9月收集到的892株临床分离菌株对诺氟沙星、依诺沙星、氧氟沙星、洛美沙星及环丙沙星的敏感性,将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用部分菌株作体外抗菌活性测定。结果在892株菌中,对5种喳诺酮类药物敏感675株,耐药217株,耐药率为24.3%。耐1种药者16。9%,耐2种药者4.7%,耐3种药者2.2%,耐4种药者0.4%。对5种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诺氟沙星29.9%、依诺沙星19.2%、氧氟沙星20.1%、洛美沙星38.1%、环丙沙星14.4%。耐药率1991年为13.4%、1992年24.0%、1993年32.1%。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5种喹诺酮类药物的MIC50分别为0,25、0.93、0.125、0.43、0.06mg/L。综上可知: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菌株具有很好的体外抗菌活性,但耐药菌株也广泛存在,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洛美沙星的耐药率最后,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最低。
冯萍汪冰曾维华余汝佳朱淑媛
关键词:喹诺酮类细菌耐药性
5种抗菌药物对厌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被引量:2
1996年
测定了罗红霉素、azithromycin、头孢西丁、托舒沙星对60株厌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同甲硝唑比较,发现托舒沙星对厌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最好,MIC_(50)和MIC_(90)为0.125和2mg/L优于甲硝唑(0.25和16mg/L);罗红霉素(0.5、16mg/L)与甲硝唑相似,azithromycin、头孢西丁的体外抗菌活性比甲硝唑略差,MIC_(50)和MIC_(90)分别为4和32、2和32mg/L,它们对脆弱拟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优于对其它拟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对短真杆菌、变形链球菌、普氏消化链球菌等也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
冯萍汪冰余汝佳曾维华朱淑媛
关键词:厌氧菌体外抗菌活性罗红霉素AZITHROMYCIN
非同位素标记脆弱类杆菌DNA探针的研究被引量:2
1997年
为探索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厌氧菌的方法,选择脆弱类杆菌抽提其染色体DNA,用生物素和地高辛配基标记制备DNA探针,检测厌氧和需氧菌94株,临床标本45份,并和32P标记探针及培养生化鉴定比较。该探针可检出临床上常见的类杆菌属细菌,与其它细菌无交叉反应。结果:地高辛配基标记探针的灵敏度(10pgDNA和103CFU/ml)接近32P标记探针的灵敏度(1pgDNA和103CFU/ml)。地高辛配基和生物素化的敏感性为89.5%和53.6%,特异性分别为92.3%和84.6%。结果表明脆弱类杆菌染色体DNA探针可检测临床上常见的类杆菌属厌氧菌,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汪冰黄安华冯萍范昕建朱淑媛曾维华曹钟梁
关键词:非同位素标记脆弱类杆菌DNA探针
喹诺酮类药物对厌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被引量:7
1995年
用6种喹诺酮类药物(氟罗沙星、诺氟沙星、依诺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氧氟沙星)对93株不同厌氧菌作体外抗菌活性研究,并与常用的抗厌氧菌药物克林霉素、甲硝唑比较,结果显示环丙沙星对厌氧菌的抗菌活性最强,与甲硝唑类似,优于克林霉素;其次为氧氟沙星和氟罗沙星;洛美沙星、依诺沙星、诺氟沙星效果较差。其中,革兰氏阳性厌氧菌对环丙沙星最敏感,其次为氟罗沙星和氧氟沙星;革兰氏阴性厌氧菌对环丙沙星最敏感,其次为氧氟沙星。表明某些喹诺酮药物对厌氧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特别是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对临床上常见的革兰氏阳性和阴性厌氧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与甲硝唑和克林霉素类似,值得临床应用于厌氧菌感染的治疗。
汪冰冯萍曾维华朱淑媛俞汝佳王浴生张淑华
关键词:喹诺酮厌氧菌药敏试验
氟喹诺酮耐药质粒的克隆与分析
1994年
随着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在临床上日益广泛的应用,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趋突出,迫切需要对其耐药机理及防治进行研究。国内外迄今为止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认为,细菌对这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为染色体介导,尚未发现氟喹诺酮耐药质粒。我们首次从一株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E.coli)多种耐药株中克隆到氟喹喏酮耐药质粒,并对质粒的结构及耐药性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通过对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菌E.coli
汪冰范昕建冯萍曾维华舒煦刘必刚吴俊辉
关键词:耐药质粒耐药机理染色体介导耐药株耐药程度药物耐药性
常见酵母样真菌的纸片鉴定法
1989年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它免疫抑制剂与细胞毒性药物的广泛应用,各种外科手术的广泛开展,深部真菌感染不断增多,早期病原学诊断和及早采取针对性治疗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培养鉴定法程序较复杂,费时较长,尚不能完全满足临床及早诊治的要求。Sobczak
林勇黄安华穆国尧朱淑媛曾维华魏淑君
关键词:真菌白色念珠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