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丹

作品数:12 被引量:92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0篇地震
  • 3篇余震
  • 2篇地震活动
  • 2篇地震危险
  • 2篇地震序列
  • 2篇震级
  • 2篇震级分布
  • 2篇震源
  • 2篇震源机制
  • 2篇震源机制解
  • 2篇填方
  • 2篇强余震
  • 2篇发震
  • 2篇发震断裂
  • 2篇大地震
  • 1篇地基
  • 1篇地震动
  • 1篇地震动参数
  • 1篇地震反应
  • 1篇地震活动性

机构

  • 10篇中国地震局地...
  • 4篇中国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青海省地震局

作者

  • 12篇陈丹
  • 7篇吕晓健
  • 4篇郝平
  • 3篇熊仁伟
  • 3篇杨攀新
  • 3篇胡朝忠
  • 3篇傅征祥
  • 2篇李长军
  • 2篇米素婷
  • 2篇高孟潭
  • 1篇邵志刚
  • 1篇高战武
  • 1篇田勤俭
  • 1篇李智敏
  • 1篇苏鹏
  • 1篇李小强
  • 1篇梁朋
  • 1篇郝平
  • 1篇赵妍
  • 1篇陈庆宇

传媒

  • 6篇地震
  • 1篇工程地质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震学报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京西盆岭构造区积累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强震的影响
2016年
以拉张正断层作用为主的京西盆岭活动构造区(112°~116.2°N,38.3°~41.5°E)自BC231年以来共记载和记录15次M6~7.5地震。本研究计算每一次强震产生的以及逐次积累的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并分析强震之间的应力触发关系。结果显示在14次后发的强震中,有10次发生在先发强震产生的积累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为正的触发区,触发率为71%。所有15次历史强震作用共同引起研究区积累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的正值区,主要分布于六棱山北麓断裂中段、怀涿盆地北缘断裂、新保安沙城断裂、桑干河断裂以及蔚县盆地南缘断裂,并使得这些断裂(段)的强震危险性有所增加,这可为分析研究区的未来强震危险性提供参考。
陈丹郝平
关键词:地震危险性
高填方地基中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研究
2010年
高填方地基的广泛应用,使得对在不同高填方地质情况下,开展研究地震动参数的变化规律有着重要的工程指导意义。根据某机场高填方工程的地基参数,分别概化建立了不同填方厚度、不同压实度、不同厚度原土基的土层计算模型。通过计算得出了场地地震动反应结果。对比研究计算结果,得出了不同高填方地层地质情况下地震动参数的变化特征。为工程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参数和科学合理的依据。
米素婷陈丹高战武吕晓健
关键词:高填方地基地震动参数
东亚大陆、西亚大陆和东地中海地区地震活动性异同的初步综述
2011年
本文初步综述了东亚大陆、西亚大陆和东地中海地震区地震活动性异同。地震活动性的含义不仅指地震的时空强图像,也包括地震的构造和动力学背景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东亚大陆、西亚大陆和东地中海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和变形,都和欧亚板块与周边(北美、太平洋、菲律宾海、印度、阿拉伯和非洲等)板块等相互作用(汇聚、碰撞、俯冲和速度)密切相关。宏观上,东亚大陆、西亚大陆和东地中海地区的地震活动性都表现为疏密相间的震中分布图像以及断裂走向的对称性等。然而,在这些大陆地震区相关的板块相互作用的边界上以及内部的地震活动、构造和动力学背景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差异。
吕晓健邵志刚郝平陈丹傅征祥
关键词:地震活动性
海洋特殊土层结构对场地地震反应影响的分析
上世纪以来,人类就已认识到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和震害有着重要影响,作为场地条件之一的土层结构对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由于土层的复杂性,在工程抗震研究领域,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土层结构对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本...
陈丹
关键词:土层结构地震反应淤泥层硬夹层
2014年2月12日于田M_S7.3地震前后的微震活动集中区及对地震危险区的可能指示被引量:2
2015年
2001年以来,在巴颜喀喇地块周缘相继发生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2008年汶川8.0级地震、2010年玉树7.1级地震、2012年芦山7.0级地震等。对比分析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相同时间长度内,与其地球动力学上相关区域的地震应变释放强度变化特征,发现该地震发生之后,龙门山地区、巴塘地区、温泉盆地西侧南北向谷地的地震应变释放明显增强,第一个地区发生了汶川地震,第二个地区与玉树地震的发生相关,说明巴颜喀喇地块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上发生地震破裂后,其南侧的物质向东南运移,将构造变形集中在龙门山构造带上,并在其上发生破裂。该震例说明基于地震地质背景分析、找出的地球动力学上相关联的地震活动增强区域是中长期破坏性地震的易发区。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后,阿尔金断裂带东部与祁连山构造带交汇地区的地震频度和地震应变释放明显增强,该区域的中长期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胡朝忠陈丹杨攀新熊仁伟李长军
关键词:地震危险区
黄土地区挖填场地地震动反应谱参数特性研究
在黄土地区,由于填方挖方使得地基地质条件与与原始地形有很大的不同,随之影响了地震动反应谱参数的变化,上部建筑结构的设计参数已不能使用最初原始的参数。根据填挖平衡场地的分区,分别概化建立了填方挖方的土层计算模型,计算并对比...
米素婷陈丹吕晓健
关键词:黄土挖方填方
文献传递
全球大陆7级浅源大地震强余震震级和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5
2010年
本文收集了1967—2007年全球大陆(不包括中国大陆)29次7.0~7.9级浅源大地震的余震资料。根据震源机制解结果把这29次地震序列分为走滑型和非走滑型,其中17次是走滑型,12次是非走滑型,并分别研究了走滑型和非走滑型地震序列强余震震级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强余震与主震震级差服从指数分布,统计得到了走滑型地震序列B值为0.58,非走滑型地震序列B值为1.07。走滑型地震序列强余震与主震距离的优势分布范围是10~45km,而非走滑型地震序列强余震与主震的距离优势分布为20~59km,并且强余震与主震震中距服从正态分布。
吕晓健高孟潭陈丹
关键词:地震序列强余震震级分布
中国大陆7级大地震强余震震级和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4
2010年
本文研究了中国大陆1966年以来15次7.0~7.9级地震序列强余震空间分布和震级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强余震与主震震级差(ΔM)与频度(N)的统计关系服从指数分布,统计得到了全部序列平均B值为0.72,12个走滑型地震序列平均B值为0.73;②走滑型地震序列强余震优势分布范围是5~59 km,非走滑型序列优势分布为10~29 km,并且强余震与主震震中距离服从正态分布。
吕晓健高孟潭郝平陈丹
关键词:地震序列强余震震级分布
东亚大陆大三角地震区的强震成组活动迁移图像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本文分析了1900—2008年东亚大陆大三角地震区7.5级以上大地震的地震活动时空图像,认为:①1902—1974年东亚大陆大三角地震区的7.5级以上浅源地震成组活动的主体地区,沿着大三角地震区的边界顺时针迁移,到了1997—2001年开始转移到大三角地震区的内部;②对于整个大三角地震区而言,近代7.5级以上浅源地震的震级(M)-时间(t)过程表明,地震活动是活跃和平静交替出现的幕式过程;③大三角地震区近代7.5级以上浅源地震的时空迁移图像的力学机制,可能是地震区内地震断层应力转移和耦合的相互作用。
傅征祥吕晓健郝平陈丹
中国西部及邻区活动地块边界带现代构造应力场被引量:8
2012年
利用哈佛全球矩心矩张量解数据和许忠淮认为1920—1999年可靠的中国大陆震源机制解数据,反演了中国西部及邻区活动地块边界带上现代构造应力场.通过对FMSI反演程序多次的输入和检验,得到了边界带上的应力场.边界带上最大主压应力σ1轴绝大多数近水平.在90°E以西的中国西部大陆及邻区,σ1轴水平方向基本上为近SN向;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σ1轴水平方向基本上为近NE向;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σ1轴水平方向绕喜马拉雅构造东端顺时针方向旋转.最小主压应力σ3轴倾角呈两极分布,西域地块区内活动地块边界带和青藏地块区内东北缘部分段σ3轴倾角较陡,而青藏地块区内σ3轴倾角近水平,所以西域地块区和青藏地块区内东北部相对于其它大部分青藏地块区,有更多的逆冲地震.应力场在同一个边界带具有非均匀性.北天山带、南天山带、西秦岭—德令哈带、岷山—龙门山带和安宁河—小江带的非均匀性相对要小一些,西昆仑带、海原—祁连带、东昆仑带、玛尼—玉树带、澜沧江带和滇西西边界带的非均匀性相对要大,而喀喇昆仑—嘉黎带和喜马拉雅带的非均匀性最显著.由于震源机制解数据的限制,本文给出的是边界带上部分段的应力场.
郝平吕晓健田勤俭傅征祥陈丹
关键词:活动地块边界带构造应力场震源机制解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