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景航

作品数:12 被引量:107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油松
  • 7篇土壤
  • 5篇油松林
  • 5篇松林
  • 4篇团聚体
  • 3篇有机碳
  • 3篇土壤团聚体
  • 3篇细根
  • 3篇细根分解
  • 3篇
  • 2篇养分
  • 2篇养分释放
  • 2篇丘陵区
  • 2篇人工油松林
  • 2篇微生物
  • 2篇酶活性
  • 2篇皆伐
  • 2篇径级
  • 2篇黄土丘陵
  • 2篇黄土丘陵区

机构

  • 1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0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2篇景航
  • 9篇王国梁
  • 6篇姚旭
  • 5篇薛萐
  • 2篇刘国彬
  • 1篇杨婷
  • 1篇吕凤莲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19
  • 5篇2017
  • 3篇201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氮添加对油松不同径级细根分解及其养分释放的影响被引量:10
2017年
采用4个梯度的林地氮处理(N_0、N_3、N_6和N_9依次为0、3、6和9 g N·m-2·a-1),利用分解袋试验,研究了N添加对油松不同径级细根分解及养分释放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细根分解过程分为快速分解(0~60 d)和慢速分解(60~300 d)两个阶段.0~0.4、0.4~1和1~2mm细根分解的质量百分数在第60天分别为7.6%、10.4%和11.4%,在第300天分别为19.8%、23.5%和30.5%,说明较细的根系分解较慢.N添加显著降低了0~0.4 mm细根的分解速率,但对0.4~1和1~2 mm细根分解速率无显著影响,与对照(N0)相比,N3、N6和N9处理试验期间分解速率分别降低2.1%、4.5%和5.8%.N添加显著增加了0~0.4和0.4~1 mm细根C和N残留率,但对1~2 mm细根C和N残留率无显著影响,且对3个径级细根P残留率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N3、N6和N9处理分别增加了0~0.4 mm细根中8.1%、9.4%和4.5%的C残留率和5.3%、16.3%和16.7%的N残留率;同时增加了0.4~1 mm细根中2.5%、2.5%和0.9%的C残留率和0.9%、2.3%和3.9%的N残留率.0~0.4、0.4~1 mm细根C、N、P迁移模式总体表现为直接释放,而1~2 mm细根N为富集-释放模式.氮沉降可能主要通过影响0~0.4mm细根(主要为1和2级细根)的分解过程,从而降低细根的分解速率.
谷利茶王国梁景航姚旭
关键词:N沉降细根分解养分释放根径
皆伐油松林不同恢复措施下团聚体与球囊霉素分布特征被引量:12
2017年
以未扰动油松林为对照,研究了油松林皆伐后在不同措施下恢复为幼林地、灌木地和撂荒地0~20cm土层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中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和有机碳(SOC)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幼林地团聚体稳定性显著降低(P<0.05),而灌木地及撂荒地团聚体稳定性显著增加.不同恢复措施团聚体中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EE-GRSP)分布的变化趋势与团聚体稳定性一致,灌木地团聚体中EE-GRSP含量相比对照显著增加且最大.灌木地和撂荒地大团聚体(>250μm)中总量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T-GRSP)含量相比对照显著增加而撂荒地粉黏粒团聚体(<53μm)中T-GRSP含量显著减小.粉黏粒团聚体中EE-GRSP含量普遍大于其他粒径团聚体;微团聚体(53~250μm)中T-GRSP含量普遍大于其他粒径团聚体.相比于其他粒径团聚体,大团聚体中T-GRSP可以更准确的反映土壤碳库的变化,团聚体稳定性更依赖于大团聚GRSP.
景航史君怡王国梁薛萐梁楚涛周昊翔
关键词:团聚体皆伐土壤有机碳
黄土丘陵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组成及其分形维数特征被引量:29
2016年
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方法,运用颗粒体积分形理论,研究了黄土丘陵区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颗粒组成及其剖面特征。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表层土壤除全磷外化学性质总体表现为天然林>人工林>草地>坡耕地,容重坡耕地>草地>人工林>天然林,50—100 cm土壤性质差异减小。土壤以粗粉粒为主,除粗沙粒外,土地利用对其余各粒级含量影响显著,层次性不明显,坡耕地和草地小粒级含量高于天然林和人工林。黏粒和粉粒含量与有机质、全氮极显著负相关,与容重极显著正相关;沙粒与有机质和容重极显著正相关,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为2.52-2.74,各层次坡耕地和草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人工林和天然林。随着土层加深坡耕地呈缓慢降低趋势,草地、人工林和天然林呈缓慢增加趋势。土壤分形维数与黏粒和粉粒和容重显著正相关,与砂粒、有机质、全氮显著负相关,与全磷无显著相关性。综上所述,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组成差异较大,草地和林地相对于坡耕地大颗粒含量明显增多,小颗粒明显减少。
杨婷景航姚旭董昌平由政薛萐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
氮添加对人工油松林细根分解过程的影响
细根分解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分解过程中释放的碳(carbon,C)、氮(nitrogen,N)、磷(phosphorus,P)等营养元素对改善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提高营养元素利用效率等都有...
景航
关键词:人工油松林氮元素细根分解养分释放
氮添加对油松细根分解过程中酶活性的影响
2019年
探索细根分解过程中酶活性对氮(N)添加的响应特征,有助于阐明N添加影响细根分解的潜在机制,可为全球范围内大气N沉降持续增加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和养分循环研究提供依据。采用分解袋法,研究油松不同径级细根(径级:0~0. 5 mm、> 0. 5~1. 0 mm和> 1. 0~2. 0 mm)分解过程中酶活性对N添加(0、3、6和9 g/(m^2·a)分别对应N0、N3、N6和N9)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细根在300 d的分解过程中,纤维二糖酶活性先增加后减小,后期又有增加趋势,碱性磷酸酶和半乳糖苷酶活性先增加后减小,在分解中期时最高。N添加显著影响纤维二糖酶和半乳糖苷酶活性(P <0. 05),但对碱性磷酸酶活性影响不显著。N3促进0~0. 5 mm和> 0. 5~1. 0 mm细根纤维二糖酶活性,N9促进> 1. 0~2. 0 mm细根纤维二糖酶活性。N添加抑制0~0. 5 mm细根半乳糖苷酶活性,N9抑制> 0. 5~1. 0 mm和> 1. 0~2. 0 mm细根半乳糖苷酶活性。在不同的分解时期,N添加对酶活性的影响会因为酶种类以及细根径级而有所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细根分解时各种酶不仅具有单独作用,同时也存在共性关系。3种酶活性与细根C、N、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和N与P质量比呈显著负相关。不同种类酶活性与细根质量之间的相关性较为一致,而与温度和水分之间的相关性差异较大。N添加对分解酶活性有促进、抑制等多种作用,并且存在N添加与分解时间、细根径级之间的交互作用,使酶活性对N添加的响应有所不同。N添加能够通过提高养分含量促进细根酶解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环境条件如温度、水分对各种类酶的作用不同。
孟敏景航姚旭王国梁刘国彬
关键词:酶活性细根分解
N添加对油松幼苗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通过连续6年对盆栽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幼苗进行不同水平N添加(0、2.8、5.6、11.2、22.4和44.8 g N·m^(-2)·a^(-1)),研究了N添加对土壤酶活性(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N添加水平低于11.2 g N·m^(-2)·a^(-1)时,对油松幼苗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均有促进作用,但过量N添加,尤其超过22.4 g N·m^(-2)·a^(-1)时,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不再提高,甚至表现为抑制作用;N添加为5.6 g N·m^(-2)·a^(-1),微生物生物量碳显著增加,微生物生物量氮无显著变化,而当N添加达到11.2 g N·m^(-2)·a^(-1)时,微生物生物量氮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间均有显著相关关系,而3种酶活性间、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间均无显著相关性;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相关。油松在5.6~11.2 g N·m^(-2)·a^(-1)水平下生长达到最佳。目前黄土高原地区N沉降水平(2.06 g N·m^(-2)·a^(-1))有利于该地区油松林生长;可以通过适当增施N肥的方式提高油松生长。
吕凤莲薛萐王国梁景航
关键词:油松幼苗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
恢复措施对皆伐油松林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以黄土丘陵区松峪沟流域为例被引量:4
2017年
团聚体中的活性有机碳对土壤质量改善以及碳库动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皆伐后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的分布状况,本实验选取黄土高原典型油松林为对象,以未皆伐人工油松林为对照,采用高锰酸钾氧化法研究皆伐后不同恢复植被群落(幼林、撂荒、灌木)地表0~20 cm层土壤团聚体中活性有机碳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以大团聚体(>250μm)为主,自然恢复的灌木地以及撂荒地大团聚体质量分数显著增加(P<0.05)。2)有机碳质量分数随团聚体粒径的增大而增加,大团聚体是有机碳积累的主要场所,并且自然恢复的灌木地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最高。3)研究区油松林团聚体低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中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高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大团聚体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大于微团聚体。研究表明,皆伐会造成团聚体有机碳趋于活化,其中自然恢复的灌木地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增加。本研究还进一步发现大团聚体中的高活性有机碳能更好地预测土壤碳库变化。
景航刘国彬王国梁薛萐姚旭梁楚涛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油松人工林皆伐
长期施氮对谷子根系内生真菌群落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为探讨长期施氮对作物运输根和吸收根内生真菌群落特征的影响及其机制。以农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1995—2019年)为基础,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长期5个施氮肥处理(CK、N1、N2、N1P、N2P。其中CK、N1、N2施氮量分别为0,55.2,110.4 kg/hm^(2))对谷子不同功能根内生真菌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CK处理中吸收根的OTUs数和真菌多样性(shannon指数和Chao 1指数)均显著高于运输根(P<0.05)。门水平上,吸收根的Ascomycota和Glomeromycota丰度显著高于运输根(P<0.05),但Mortierellomycota和Basidiomycota丰度显著低于运输根(P<0.05)。在属水平上,优势菌属Mortierella和Bipolaris在吸收根内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运输根(P<0.05),但Fusarium和Minimedusa显著高于运输根(P<0.05)。高氮施肥吸收根和运输根的OTUs数、Chao 1指数分别提高了23.62%,23.87%,其他施肥则相反。施肥运输根的shannon指数提高了7.12%~19.62%,吸收根则相反。施肥吸收根致病菌属(Bipolaris、Fusarium、Magnaporthiopsis、Microdochium)的相对丰度分别增加了52.99%,40.74%,133.06%,200.00%,运输根中抗病菌属(Minimedusa)的相对丰度提高了40.16%~97.11%。施肥谷子根系碳、氮、磷含量分别提高了2.33%~11.63%,13.30%~94.66%,3.89%~263.92%,氮磷肥配施处理的影响尤为显著(P<0.05)。施肥运输根生物量提高了106.67%~336.41%,吸收根的生物量降低了35.20%~60.20%。长期施肥通过提高土壤速效磷、全磷、可溶性氮和根系碳含量而提高吸收根内生真菌丰度,通过提高根系生物量而降低运输根内生真菌丰度,低氮磷配施肥(N1P)对土壤养分含量及菌群发展影响最大。探明长期施氮肥对黄土丘陵区谷子不同功能根系内生真菌分布格局变化的影响,为作物的高产优质及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的良好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高小峰景航闫本帅吴春晓王国梁
关键词:长期施肥氮磷吸收根内生真菌
人工油松林中不同植物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对氮添加的响应被引量:10
2019年
全球氮沉降通过影响树木叶片的生理过程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组成,但目前关于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同植物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影响还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选取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中油松、辽东栎、忍冬、绣线菊、黄刺玫、茜草、披针苔草7种主要高等植物,比较了3年氮添加(0、3、6、9 g N·m^(-2)·a^(-1),分别用N_0、N_3、N_6、N_9表示)对7种植物叶片中NSC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叶片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变异很大,二者变异最高的均为黄刺玫,最低的分别为绣线菊和披针苔草;不同植物可溶性糖、淀粉对氮添加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N_6处理下茜草的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变异高于其他物种,N_3和N_9处理下绣线菊的变异高于其他物种,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变异最小的物种在不同氮添加水平下不同.随着氮添加水平的增加,油松和披针苔草的可溶性糖含量持续升高,绣线菊持续降低,辽东栎、忍冬和黄刺玫的可溶性糖含量先降低后增加,在N_6处理达到最小,而茜草的可溶性糖含量呈现较复杂的变化趋势.氮添加对植物叶片中淀粉含量的影响表现为油松、忍冬和披针苔草的淀粉含量持续增加,绣线菊先降低后增加,在N_3处理达到最小,而黄刺玫和茜草则呈现较复杂的变化趋势,辽东栎淀粉含量变化趋势平缓.在氮添加后,土壤pH、有机碳、全氮、全磷与植物叶片NSC含量无相关关系,仅N_0和N_3水平下上述土壤理化指标会显著影响可溶性糖/淀粉.表明林地不同植物叶片中NSC含量对氮添加的响应明显不同,研究全球氮沉降或氮添加对林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需要考虑不同植物,尤其不同生活型植物的不同响应.
张豆景航王国梁
关键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物种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根系分布与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协同变化被引量:24
2016年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黄土高原丘陵区退耕地演替前期(茵陈蒿)、中期(铁杆蒿)和后期(白羊草)典型群落,研究了不同植物群落在不同演替阶段的根系特征、分布格局及其与土壤团聚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群落根系主要为<2mm的细根,且多向土壤表层集中,根长密度、表面积,根系生物量以及比根长表现出随着直径的增大而减小规律。同时随着演替的进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所增强,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也表现出增长趋势。对比群落根系分布与土壤团聚体的相关关系可知,表层0.5~2mm的细根根长、表面积与根系生物量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极显著相关,说明了植物细根在群落演替以及土壤结构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由政姚旭景航谷利茶王国梁
关键词:植被演替根系特征土壤团聚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