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尼替尼治疗胸腺癌术后骨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胸腺上皮性肿瘤通常属于原位复发而几乎不发生转移的肿瘤,外科手术R0 切除是治疗胸腺上皮肿瘤的主要手段,也是患者能够获得长期生存的最主要方法。对于无法切除或根治性手术后复发的患者,目前主流治疗方案是放疗+化疗,然而,... 石国栋 高会江 李阳 韩斌 魏煜程关键词:胸腺上皮肿瘤 靶向治疗 抗血管生成 舒尼替尼 CT影像组学对囊腔型肺癌的诊断价值 2023年 目的建立一个基于临床特征和术前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组学的预测模型辅助诊断囊腔型肺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及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纳入病变中含有囊腔的患者296例,并分为囊腔型肺癌和良性病变两组。从术前CT图像上提取病灶的影像组学特征,并综合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将上述特征进行筛选后以随机森林算法构建诊断模型,其中来自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214例患者进行训练和内部验证(D1)。其余82例来自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患者作为独立的外部验证队列(D2)。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CA)对模型的分类能力进行评估。结果囊腔型肺癌组患者年龄高于良性病变组(60.12±9.95 vs 50.86±13.66,P<0.001),其余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影像组学特征经筛选后获得形状平坦度、稳健平均绝对偏差、差异方差等5种影像组学纹理特征。临床与影像组学特征融合后构建随机森林模型在D1(AUC 0.97)和D2(AUC 0.74)上均显示出较好的诊断效能,在D1中的准确性、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0.92、0.85和0.99。结论构建并外部验证了一个实用的诊断模型,可以比较准确地区分囊腔型肺癌和囊腔样良性病变。这种创新的方法可作为囊腔型肺癌的一种新的无创诊断工具。 艾江山 高会江 艾仕文 李恒艳 石国栋 魏煜程关键词:计算机断层扫描 食管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19年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和细胞毒性T细胞抗原-4(CTLA-4)是重要的免疫检查点,可通过与对应配体的相互作用而抑制T细胞的活化及细胞因子的产生,在维持机体的外周耐受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利用抗CTLA-4/PD-1/PD-L1的单克隆抗体阻断肿瘤的信号转导通路,已经在多种实体瘤中显示出卓越的抗肿瘤疗效,预计未来十年内免疫疗法将用于60%晚期肿瘤的治疗。食管癌是世界范围内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5年生存率普遍较低,放疗、化疗、手术是食管癌目前标准的治疗手段,对于接受标准治疗无效的食管癌患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由于食管癌体细胞基因突变的多样性及新抗原的产生,免疫治疗成为改善食管癌预后的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在这种情况下,食管癌的免疫疗法,或者更具体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逐渐成为食管癌治疗研究的重点。目前,依匹单抗、曲美姆单抗、派姆单抗、纳武单抗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食管癌的相关研究正以惊人的速度进行,其相关研究结果也显示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食管癌治疗中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其疗效预测及最佳获益人群选择的标准仍需进一步研究。 高会江 尚晓滨 于振涛关键词:食管肿瘤 免疫疗法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胸腔镜与开放全肺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19 2020年 目的探讨胸腔镜与开放全肺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接受全肺切除术的14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腔镜组55例,开放组87例。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胸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患者进行匹配,共29对患者匹配成功。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情况。结果匹配后,与开放组相比,腔镜组手术时间更长[(209.7±70.2)min比(171.3±43.5)min,t=2.50,P=0.02],纵隔淋巴结清扫数目更多[M(QR):17(9)枚比11(10)枚,W=388,P=0.02],术后住院时间更短[7.0(3.5)d比9.0(3.0)d,W=285,P=0.03]。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总淋巴结清扫范围和数目,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匹配后,两组3年无病生存率(67.4%比47.2%,P=0.13)和3年总体生存率(71.4%比48.1%,P=0.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腔镜下全肺切除术可较安全地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且在纵隔淋巴结清扫方面更彻底,可加快患者康复,与开放术式的远期预后相似。 郭晓康 高会江 王茂龙 韩斌 王斌 葛楠 石国栋 魏煜程关键词:肺切除术 胸腔镜检查 CT影像组学对前纵隔小结节的诊断价值 2024年 目的:评估从胸部增强CT图像中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对胸腺上皮源性肿瘤和囊肿的鉴别能力,建立诺模图协助诊断前纵隔小结节的病理性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因前纵隔小结节而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并分为胸腺上皮性源肿瘤与囊肿性病变两组。从术前胸部增强CT的动脉期与静脉期图像中分别提取病灶的影像组学特征进行筛选和降维后构建影像组学得分(Rad-score),结合临床与影像形态学特征共同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有意义的独立预测因子构建诊断模型及对应列线图。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ROC)、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CA)对列线图的诊断能力进行评估。结果:共24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TET 89例,囊肿性病变155例。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结节有无强化、结节形状及Rad-score是病理性质的独立预测因子。基于这些因素构建的列线图在训练集(AUC 0.95)和测试集(AUC 0.86)上均显示出较好的诊断效能,校准曲线和DCA显示了列线图较好的诊断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结论:通过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并验证了一个前纵隔小结节诊断列线图,作为一种无创诊断工具可以比较准确地区分胸腺上皮性肿瘤和囊肿性病变。 王兆丰 艾江山 高会江 石国栋 刘林 赵连政 魏煜程关键词:计算机断层扫描 微创袖式肺叶切除手术:免疫治疗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被引量:1 2022年 袖式肺叶切除手术是局部晚期可切除中央型肺癌的一种标准治疗方式。与全肺切除手术相比,袖式肺叶切除手术可以在不影响患者生存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通过保留肺组织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支气管袖式肺叶切除增加了手术难度,但随着胸腔镜以及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微创袖式肺叶切除手术已经成为胸外科的常规术式。目前,随着免疫治疗在肺癌新辅助以及诱导治疗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越来越多的局部晚期可切除或潜在可切除的肺癌通过免疫治疗获得了根治的机会,这在改善患者预后的同时也为胸外科微创手术,尤其是微创袖式肺叶切除手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微创袖式肺叶切除手术的现状进行系统阐述以及前景展望。 高会江 魏煜程关键词:中央型肺癌 微创 免疫治疗 不同手术方式中食管切除术后新发房颤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相关性分析 2021年 目的:探究不同手术方式中食管切除术后新发房颤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符合条件的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月到2020年12月行根治性食管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了食管切除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比较了总体及不同胸部手术方式中术后新发房颤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相关性。结果:共收集到符合条件的49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71例(14.5%)的患者发生了术后新发房颤。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BMI、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胸部手术方式是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确定了高龄和BMI是房颤的危险因素。术后新发房颤组中,严重并发症、肺炎等肺部并发症、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均高于无术后新发房颤组。在胸部开放手术中术后新发房颤与严重并发症,吻合口瘘和感染相关并发症有关(P 0.05)。结论:食管切除术后新发房颤能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围术期死亡风险;对于胸部手术方式为微创的患者,术后新发房颤与并发症相关性有可能降低。 于文泉 高会江 石国栋 汤嘉宇 王化锋 胡世宇 魏煜程关键词:食管切除术 术后房颤 手术方式 自体心包代血管治疗局部晚期恶性胸腺瘤6例 2020年 目的探讨自体心包移植纵隔大血管重建治疗局部晚期恶性胸腺瘤技术的安全性与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同一诊疗组,接受自体心包移植左头臂静脉旁路重建联合上腔静脉修补的6例局部晚期恶性胸腺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移植物血管通畅情况以及近期预后等指标。结果全组手术(192.3±32.5)min,术中出血(105.0±27.5)ml,胸腔引流(4.5±1.5)天,术后住院(5.3±2.5)天。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满意,血管造影显示1例术后10个月左头臂静脉旁路重建血管闭塞,其他患者重建血管通畅。术后平均随访34.3个月,1例于术后23个月出现胸壁转移,接受局部放射治疗后病情稳定,余5例未见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应用自体心包进行纵隔大血管重建治疗局部晚期恶性胸腺瘤安全有效,其临床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高会江 石国栋 潘茂杰 于文泉 汤嘉宇 魏煜程关键词:胸腺瘤 胸外科手术 血管重建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的胸腔镜与开放袖式肺叶切除术近期与远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胸腔镜袖式肺叶切除术治疗中心型肺癌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施行的袖式肺叶切除术的中心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胸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患者进行匹配,共21对42例患者纳入研究。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情况。
结果与开放组相比,腔镜组手术时间更长[(296.9±73.6)min比(218.1±59.2)min,t=3.82,P=0.00],术后胸腔引流时间[(3.3±1.5)d比(2.0±3.0)d,t=-0.93,P=0.01]和住院时间[(6.7±2.8)d比(12.1±8.7)d,t=-1.72,P=0.01]更短。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局部或远处复发率,1年、3年无病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胸腔镜袖式肺叶切除术治疗中心型肺癌安全性和有效性较好,可选择性应用于适宜患者。 潘茂杰 高会江 蒋志慧 王栋 刘奎 魏煜程关键词:胸腔镜检查 肺切除术 袖式肺叶切除术 小儿脓胸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在脓胸患儿中实施不同术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到该院儿科治疗的68例脓胸患儿纳入研究,并通过随机对照法均分成两组,对照组34例选择传统开胸手术处理,观察组34例实施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研究和评估两组的术中与术后处理情况。结果经相应处理后,发现观察组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术后留置胸管时间、抗生素用药时间和住院时间[(52.83±12.55)min、101.42±22.71)m L、(12.72±2.11)d、(13.04±2.38)d、(13.82±2.70)d]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108.69±30.83)min、(219.62±42.09)m L、(14.51±3.14)d、(15.45±2.73)d、(16.68±2.8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安全方面,两组对象均未见血胸、气胸等合并症发生。结论选择电视胸腔镜手术对脓胸患儿展开救治,手术效果更加理想、安全,适合加强推广。 姜忠 刘黎明 高会江关键词:小儿 电视胸腔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