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旭

作品数:10 被引量:27H指数:4
供职机构:重庆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7篇氯代烃
  • 6篇降解
  • 5篇填埋
  • 5篇填埋场
  • 4篇覆盖层
  • 2篇毒性有机物
  • 2篇有机物
  • 2篇三氯乙烯
  • 2篇生物降解
  • 2篇群落
  • 2篇群落结构
  • 2篇脱氯
  • 2篇菌剂
  • 2篇可降解
  • 2篇降解过程
  • 2篇共代谢
  • 2篇复合菌
  • 2篇复合菌剂
  • 2篇胞囊
  • 1篇动力学

机构

  • 10篇重庆理工大学
  • 5篇重庆大学

作者

  • 10篇杨旭
  • 8篇赵天涛
  • 7篇邢志林
  • 4篇何芝
  • 2篇张丽杰
  • 2篇高艳辉
  • 2篇袁建华
  • 2篇谭楷
  • 2篇李雷
  • 1篇项锦欣
  • 1篇彭绪亚

传媒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年份

  • 4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覆盖层甲烷氧化动力学和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被引量:2
2015年
基于实际填埋场覆盖土建立了可实时在线监测生物气的模拟覆盖层系统,连续监测了不同垂直梯度生物气浓度变化.甲烷通量不变时,覆盖层内不同梯度生物气浓度基本保持不变,系统持续稳定运行,甲烷通量变化后2~3 h生物气可再次持续稳定.考察了覆盖层甲烷氧化特性与甲烷通量的关系,深度大于20 cm,氧气浓度随甲烷通量的增大呈减小趋势,表层氧气浓度与甲烷通量无相关性,不同梯度的甲烷氧化速率与甲烷通量呈正相关(R2变化范围0.851~0.999).为避免覆盖土脱离系统环境造成的误差,以动态连续监测结果为基础,利用双基质Michaelis-Menten方程拟合了覆盖层甲烷氧化动力学(R2范围为0.902~0.955),得到覆盖土半饱和常数Km为0.157~0.729,Km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原始覆盖土和经模拟覆盖层运行后的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运行后甲烷氧化菌OUT数量显著增多,优势菌群为Ⅰ型菌的Methylobacter和Methylophilaceae及Ⅱ型菌Methylocystis.
邢志林赵天涛高艳辉何芝杨旭彭绪亚
关键词:动力学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
降解氯代烃复合菌剂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降解氯代烃复合菌剂及其应用,复合菌剂包括甲基胞囊菌、甲基杆菌、微杆菌和贪铜菌复合而成,其中甲基胞囊菌、甲基杆菌、微杆菌和贪铜菌的比例为10~30%:20~40%:10~30%:5~20%。本发明通过多种微生...
赵天涛袁建华李雷何芝杨旭
文献传递
填埋场覆盖土对典型氯代烃的吸附特性被引量:7
2018年
覆盖土吸附能力的有效评估对填埋场中挥发性氯代烃(VCHs)污染物的控制有重要意义.全面考察了二氯甲烷(DCM)、三氯甲烷(TCM)、1,1,2-三氯乙烷(1,1,2-TCA)、四氯化碳(CT)、顺-1,2-二氯乙烯(c-1,2-DCE)、三氯乙烯(TCE)、四氯乙烯(PCE)和氯苯(CB)8种VCHs在填埋场覆盖层中的吸附特性.结果显示,氯代烷烃和氯代芳烃在覆盖层土壤中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R^2=0.65~0.87),氯代烯烃在覆盖层土壤中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R^2=0.87~0.96).基于拟合结果预测了覆盖土对VCHs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VCHs的吸附速率随氯取代数的增多而增大;具有相同氯原子取代数目的氯代烃,覆盖土对氯代烯烃和氯苯的吸附量大于氯代烷烃.因此,在填埋场运行管理中,VCHs中浓度较高的氯代烷烃应该是优先治理的污染物之一.覆盖土中VCHs的吸附平衡时间约为20h,吸附速率变化范围为26~250μg/(gsoil·h),远高于文献报道中覆盖土对VCHs的最大降解速率.可以推断,强化覆盖土的生物氧化活性可更有效减少VCHs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赵天涛杨旭邢志林刘帅崔梦思王永琼
关键词:吸附等温方程吸附速率
氯代烯烃胁迫下菌群SWA1的降解活性及群落结构被引量:9
2017年
以填埋场覆盖土筛选的可高效降解三氯乙烯(TCE)的混合菌群SWA1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其对高浓度氯代烯烃的耐受性及微生物群落变化.SWA1对反-1,2-二氯乙烯(t-1,2-DCE),TCE和四氯乙烯(PCE)的最高耐受浓度分别可达580,250,500mg/L,远高于已报道菌株.生物降解研究结果表明SWA1可有效去除氯代烯烃,菌群生长到稳定期,对t-1,2-DCE的去除率高于90%.高通量测序结果和相关性分析显示不同氯代烯烃驯化后SWA1群落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t-1,2-DCE共代谢生物降解中参与甲烷氧化和氯代烃降解的优势菌属分别为Methylophilus(相对丰度为17.4%~26.6%)和Methylomonas(相对丰度为31.7%~62.2%);TCE共代谢降解中参与甲烷氧化和氯代烃降解的优势菌属分别为Methylophilus(相对丰度为26.9%~46.3%)和Methylocystaceae(相对丰度为1.7%~33.4%).群体感应分析表明微生物间互利共生关系促进了SWA1的生物氧化.
赵天涛邢志林张丽杰项锦欣何芝杨旭高艳辉
关键词:填埋场混合菌
可降解氯代烯烃的贪铜菌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降解氯代烯烃的贪铜菌及其应用,该菌株的保藏号为CCTCC NO:M 2015045,该菌能够利用三氯乙烯、二氯乙烯、氯乙烯等难降解毒性有机物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克服了共代谢降解工艺的不足,能够在贫养环境...
赵天涛谭楷刘厚权邢志林杨旭
氯代脂肪烃生物与非生物共促降解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8年
氯代脂肪烃(Chlorin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CAHs)具有高毒性、高富集性、高环境残留的特点和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CAHs降解是生物和非生物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存在多种交互作用,明晰CAHs的生物与非生物共促降解机制对于强化CAHs污染场地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首先对CAHs降解方式进行了分类介绍,按照还原脱氯、好氧共代谢和直接氧化三种方式总结了影响CAHs降解的典型生物与非生物降解因子。从共促降解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并提出了诱导降解机制和协同降解机制,并对基于共促机制强化CAHs降解的工程应用与存在的技术局限进行了综述和分析,最后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刘帅赵天涛邢志林杨旭王尔玉
关键词:氯代脂肪烃
填埋场覆盖层中氯代烯烃共代谢生物降解研究
氯代烯烃被广泛用于造纸、医疗等国计民生行业。由于不当处置和使用导致其广泛存在于地下水、垃圾淋滤液和土壤等介质中,对周围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填埋场覆盖土在填埋气长期驯化过程中衍生了多种功能微生物,它们能够有效...
杨旭
关键词:氯代烃微生物群落结构
文献传递
可降解氯代烯烃的贪铜菌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降解氯代烯烃的贪铜菌及其应用,该菌株的保藏号为CCTCC NO:M 2015045,该菌能够利用三氯乙烯、二氯乙烯、氯乙烯等难降解毒性有机物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克服了共代谢降解工艺的不足,能够在贫养环境...
赵天涛谭楷刘厚权邢志林杨旭
文献传递
填埋场氯代烃生物降解过程的机制转化与调控研究及展望被引量:10
2017年
明晰氯代烃在复杂污染体系中的生物转化机制对强化污染物原位生物修复有重要意义。填埋场属典型复合污染场地,本文对不同地区填埋场填埋气中氯代烃种类、含量和其在覆盖层中的降解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填埋气中主要包括氯代烷烃和氯代烯烃两大类污染物,其浓度分别为0.20–32.45μg/m^3和0.50–32.45μg/m^3;覆盖土对氯代烃降解速率随着氯原子取代的增多而降低。基于覆盖层中微生物种类多、生长底物复杂多样和不同梯度氧气含量差异等特点,总结得出氯代烃在覆盖土中的降解途径主要是好氧共代谢、直接氧化和厌氧还原脱氯;并基于不同工况特点构建了氯代烃在填埋场覆盖层底部扩散至大气界面过程的生物转化机制模型。最后就复杂环境体系中氯代烃类污染物的去除进行了展望。
杨旭邢志林张丽杰
关键词:氯代烃共代谢
降解氯代烃复合菌剂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降解氯代烃复合菌剂及其应用,复合菌剂包括甲基胞囊菌、甲基杆菌、微杆菌和贪铜菌复合而成,其中甲基胞囊菌、甲基杆菌、微杆菌和贪铜菌的比例为10~30%:20~40%:10~30%:5~20%。本发明通过多种微生...
赵天涛袁建华李雷何芝杨旭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