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洋二号D卫星(HY2D)2021年7月7-16日(年积日Day Of Year(DOY)188-197)的星载北斗观测数据,从测量数据有效性、可见卫星数量、位置精度因子及伪距多路径效应等角度分析了数据质量,并利用其进行事后精密定轨,从相位残差、重叠弧段、轨道互比和激光检核4种手段评估了定轨结果精度.结论如下:(1)HY2D卫星接收北斗三号卫星数在4颗及以上占比约为86.66%;B1C频点多路径误差RMS(Root mean square)约为0.37 m,B2a频点约为0.18 m.(2)载波相位拟合残差RMS在6-8 mm之间;相邻轨道重叠4 h的位置差异小于2 cm,与法国CNES(Centre National d‘Etudes Spatiales)DORIS(Doppler Orbitography and Radio-positioning Integrated by Satellite)轨道比较径向RMS优于1.9 cm.(3)用激光测距数据检核轨道精度,其星距残差的RMS约为3.24 cm.结果表明,国产星载双频北斗接收机可以完成海洋测高卫星的精密定轨指标.
在详细介绍美国JPL(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喷气推进实验室)发布的DE(Development Ephemerides,行星/月球展开历表)系列历表的基本情况、头文件和数据文件的结构、历表计算原理等内容的基础上,以DE405、DE421、DE431为例,分别计算了1900—2200年间月球、太阳、行星等天体在地心天球参考系中的坐标及速度,并由此得到3个历表间的差异,结果表明DE431与DE421之间的差异,整体而言要小于二者同DE405之间的差异。最后以引潮力的计算为例,表明历表更新对于引潮力的影响基本可忽略不计,验证了IERS(International Earth Rotation and reference systems Service,国际地球自转与参考系服务)规范中关于历表更新对相关地球科学影响十分有限的结论。
针对时间尺度及其转换方法进行了综述、归纳和分类。从建立的基础出发,将时间尺度划分为原子时尺度和世界时尺度2个大类,其中,原子时尺度的彼此转换基于广义相对论框架,世界时尺度的彼此转换基于地球自转和岁差章动模型,而协调世界时是连接这2类时间尺度的桥梁。根据各类时间尺度间的转换公式,计算了原子时彼此间的差值序列,以及世界时在IERS(International Earth Rotation and reference systems Service,国际地球自转与参考系服务)1996、2003、2010这3个规范间的差值序列,并分析了这些差值序列的特征。结果表明:地心坐标时与质心坐标时、质心坐标时与质心力学时、地球时与地心坐标时之间的差值序列均随时间呈线性变化关系,且后者差值的增幅远小于前2个差值的增幅;协调世界时与国际原子时之间的差值是不连续的,且增幅逐渐减小;地球时与质心力学时之间的差值序列是以年为周期进行变化的,差值大小在±1.7 ms以内;格林尼治(平)恒星时、赤经章动及其补充项在IERS 2003、2010规范间的差异较小,而在IERS 1996与另外2个规范间的差异较大。这些结论可为相关研究及工程计算中的时间尺度选取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