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炜

作品数:4 被引量:185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生态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生物多样性
  • 2篇生态系统
  • 2篇生态系统功能
  • 2篇土壤
  • 2篇土壤动物
  • 2篇物种
  • 1篇深层土壤
  • 1篇土壤呼吸
  • 1篇土壤微生物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候变暖
  • 1篇气候变暖背景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微生物
  • 1篇物种丰富度
  • 1篇丰富度
  • 1篇高寒草地
  • 1篇变暖

机构

  • 4篇北京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兰州大学

作者

  • 4篇贺金生
  • 4篇徐炜
  • 2篇井新
  • 2篇马志远
  • 1篇褚海燕
  • 1篇王娓
  • 1篇时玉

传媒

  • 3篇生物多样性
  • 1篇草业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16
2016年
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将会对生态系统功能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如生产力下降、养分循环失衡等。因此,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BEF)研究一直是生态学界关注的热点。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步认识到生态系统并非仅仅提供单个生态系统功能,而是能同时提供多个功能,这一特性被称之为"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EMF)。尽管有此认识,但直到2007年,研究者才开始定量描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BEMF)的关系。目前,BEMF研究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争议,如缺少公认的多功能性测度标准、生态系统不同功能之间的权衡问题等。本文概述了BEMF研究的发展历程、常用的量化方法、EMF的维持机制和不同研究视角下BEMF的关系。针对现有研究中的不足,本文还总结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地方,特别强调了优化EMF测度方法和研究不同维度生物多样性与EMF间关系的重要性,以期对未来的BEMF研究有所帮助。
徐炜马志远井新贺金生
关键词: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测度方法被引量:31
2016年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BEMF)之间的关系是目前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其中,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MF)的测度方法是研究该问题的技术关键。由于缺乏统一的认识,目前存在多个多功能性的测度方法,这使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之间关系的理解复杂化。本文介绍了国际上常用的单功能法、功能–物种替代法、平均值法、单阈值法、多阈值法、直系同源基因法和多元模型法的原理及其特点,并对其中较难理解的多阈值法进行了举例说明,希望能对理解EMF的测度方法有所帮助。本文按不同的EMF测度方法对已发表的有关文章进行了归类,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选择EMF的测度方法。由于缺乏相对统一的、代表各个层次的生态系统功能的测度方法,导致不同的研究结果难以相互比较,严重限制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研究的发展;所以,研发新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EMF测度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徐炜井新马志远贺金生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
气候变暖背景下土壤呼吸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被引量:12
2019年
土壤呼吸是土壤有机碳返还至大气的主要形式,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一直备受关注。近30年来,已有大量增温试验和模型就气候变暖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及其机制做了详细的探讨。但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呼吸对浅层土壤增温的响应,对深层土壤的关注不足,且鲜有涉及土壤动物和土壤冻融过程,这些可能会减弱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的CO 2排放的预测能力。本研究提出几个目前气候变暖背景下土壤呼吸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1)深层土壤呼吸对增温的响应;2)土壤动物对土壤呼吸的贡献及影响;3)土壤冻融过程对土壤呼吸的影响。通过综述这3个研究领域的现状,指出了当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有助于深入理解土壤呼吸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过程和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预测精度。
张智起张立旭徐炜汪浩王金洲王娓贺金生
关键词:CO2排放气候变化深层土壤土壤动物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地下生物多样性:进展、问题与展望被引量:43
2018年
栖息于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微型动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在对地上生物多样性的调控和在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的维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对土壤微生物以及土壤动物已经开展了广泛的调查,但是整体上对于地下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驱动机制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过程,仍缺乏深刻的认识。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其中高寒草地是高原最主要的植被类型,占高原面积的60%左右,在高寒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维持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已有大量研究关注于高寒草地地下生物多样性,但是缺乏系统的总结与论述。基于此,本文从细菌、真菌、古菌、线虫、节肢动物五大土壤生物类群出发,阐述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地下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重点探讨了它们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并就未来高寒草地地下生物多样性亟需关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展望,包括:(1)地下各个生物类群的分布格局、各类群之间的联系及驱动机制;(2)地上与地下生物多样性耦联的机制;(3)地下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和健康的影响;(4)地下生物多样性的调控实验研究。
刘安榕杨腾徐炜上官子健王金洲刘慧颖时玉褚海燕贺金生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